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當五點五米與打斜泊車拉近官民距離時

 


    據交通事物局資訊,參考鄰近地區的路邊車位尺寸,以及本澳實際的道路條件,現時本澳泊車位大小規格基本規範為長度五米、寬度二米至二點五米。隨着社會發展及居民用車需求和習慣陸續轉變,近年新註冊車輛中,體積較大的車輛漸見增長,較大型輕型汽車的比例正呈增加趨勢。有見及此,經考慮地理環境條件、行人及行車安全、可提供的車位數量等因素,局方計劃分階段調整各區街道泊車位長度至平均五點五米。首階段計劃先調整南灣商業區一帶的泊車位,包括家辣堂街、加思欄馬路、南灣大馬路、馬統領巷、商業學校街、羅保博士街、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的咪錶泊車位,涉及的車位數量逾一百三十個。

       局方期望通過是次適當調整泊車位的長度,能夠更好地滿足居民的泊車需求,提升居民的泊車效率。局方亦會持續關注居民的意見與建議,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措施,以打造更便捷、更安全的出行環境。與此同時,電單車泊車位改裝後共可提供約九十個斜泊式泊車位。其中,近八角亭一側的泊車位已完成調整且已經投入使用;局方正審視本澳其中兩千多個直泊式電單車泊車位,會有序完成改裝為斜泊式設計,並會審視其他道路的空間和泊車條件。

   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泊車空間往往是駕駛者最直接、最經常接觸的公共設施之一。這些設施的設計與管理,表面看似只是技術與空間的安排,實際上卻反映出一個政府如何對待市民、如何理解民意。簡單的聽取民意,簡單改善舉措,拉開了轎車的車位距離,打斜泊電單車亦讓駕車者輕鬆進停出,理應是特區政府的德政善治。作為一個善治政府,透過各種方式聽取民意,不僅是為攏絡人心,拉近與市民的距離,更能體現政府樂意以謙和的態度與民共議。今天是車位,明天應該擴大到所有施政。

政策微調背後的城市治理智慧

    澳門是個人多車多咪錶泊車位少的小城,車位的設計長度,一直是市民關注的焦點。過去,由於部分泊車位設計過短,特別是在車身較長的私家車日益普遍的情況下,不少駕駛者發現泊車時經常「頭碰尾、尾碰頭」,進出困難,甚至無法停泊。泊車不當不僅造成交通擠塞,還可能引起司機間的爭執,增加城市運作的摩擦成本。然而,在城市空間有限的背景下,每一個車位的尺寸調整,都意味著資源的再分配。例如,一條街道原本可劃設十個車位,延長至五點五米後可能只剩下八個,這就涉及效率與公平的取捨。政府必須在技術合理性、民意訴求及道路資源有限的三角關係中取得平衡。

    這正是澳門交通事務局此次措施的可貴之處。他們並未以「現有設計符合標準」為由一概拒絕市民的意見,也沒有片面追求泊車位的「數量最多化」,而是採取「分階段、分地點、因地制宜」的調整方式,反映出高度的政策彈性與治理智慧。這種微調的治理方式,雖不如大型基建來得顯眼,卻正是城市進步的重要指標。

政府聽見的是誰的聲音?

    公共政策的價值不只在於科學設計,更在於能否真正回應市民的生活困難與情感需求。泊車問題表面上是「空間不足」,其實根源在於市民對政府管理能力的期待與對城市生活品質的訴求。近年,澳門公共交通雖已不斷優化,但自駕出行仍是許多居民,特別是上班族、小家庭與中老年人主要的出行方式。過去幾年,不少市民透過社交媒體、報章投訴或議員轉介,反映泊車位長度不足的問題。更有不少駕駛者分享「泊位入不到頭,尾巴還伸出來」的實況,令人啼笑皆非。這些意見雖多為「小事」,但對市民日常出行造成實際困擾。政府此次明確表示「經聽取各方意見」,並將民意納入決策程序,正好體現「聽得見的政府」理念。

    從政策溝通角度來看,這是一次成功的公共參與實踐。市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政策的對象,而是成為政策形成的參與者與共同體。當市民發現自己的聲音能被回應,甚至轉化為具體改變,自然會對政府產生更多認同與信任感。

    過去,市民一直認為政府只會與大社團開會,聽取社團大佬的意見。當然,按目前政府的施政,依然因循這套所謂聽取民意的方式。我們不反對政府與大社團溝通,我們更期盼政府能大開宗門,不僅是特首落區與市民小販聊一聊,更是真心聽取民意的底層邏輯與愛澳情懷,邏輯正確,情懷善意,就應該聽取,再轉化成可執行的技術措施。

從泊車位延伸的未來想像

    當我們從咪錶泊車位的微調,思考未來的城市治理,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值得延伸與借鏡的方向:1.擴大民意接觸渠道除了被動接收意見外,政府可考慮定期舉辦社區工作坊,針對特定政策議題聽取意見,例如交通設施優化、無障礙通道安排、夜間停車規劃等。這不僅提升政策品質,也有助於培養公民參與文化。2.推動以數據為基礎的政策調整未來可透過智慧交通科技,例如車位使用率感應器、泊車流量分析等,科學地判斷哪些路段的泊車位長度需要調整,並適時公布資訊,增加決策的透明度與公信力。3.建立市民回饋機制車位調整後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是否出現新的問題?政府應考慮設立回饋平台,蒐集使用者意見,持續優化設計,讓政策更具彈性與回應力。

從「拉開距離」到「拉近人心」

    城市治理不應只是冷冰冰的制度與硬體建設,更應是一種有溫度的陪伴。這種溫度來自於政府願意從細節出發,改善市民生活的態度;來自於市民與政府之間真誠對話的建立。

    政府這次的泊車位長度調整,正是一個「拉開距離,拉近人心」的典範。拉開的是車與車之間的空間,讓駕駛者更從容地停泊;拉近的則是市民與政府之間的心理距離,讓人感受到「你們的困擾,我們看見並處理了」。這不是宣傳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貼地行動,是公僕角色的真實體現。更重要的是,這種小規模但有感的政策改變,有助於提升整體社會的政策參與氛圍。當市民不再感到自己是「被管治」的對象,而是「共同生活治理」的夥伴,就更有意願透過合法途徑表達意見、參與討論。這正是善治應有的良性循環。

技術合理性、民意訴求及資源共享的三角關係中取得平衡

    也許,新政府上場最引起市民熱議的就是現金分享。現屆政府,從特首到許多主要官員,都有豐厚的法律專業及經歷,理應明白既往不究的法律精神。「既往不究」並非是對過錯的縱容,而是對法治原則、行為預期、個人自由與政府節制的守護。它讓法律不被濫用,讓制度不淪為報復工具,更讓社會走向穩定、理性與成熟。在法治社會中,法律的進步不應透過追究過去來實現,而是應以規範未來為目標,讓每個人都能在清晰、穩定、可預測的規則中生活與選擇。

    政府突然提出永久居民要在二二四年在澳逗留超過一八三天才能領到一萬元,市民對於此政策反彈很大,怨氣不淺。雖然,政府提出八項聲請的渠道,亦加開了幾十個櫃位接受市民的聲請。須知道,這一切後發的措施都是成本,而成本不僅是額外資源的投入,更指本有的利益的損失,就如一個小孩生病可以在家休息,但同時損失了在校學習的得益。無疑,政府此舉大大拉開了與市民的心理距離,亦損失了政府本有的公信力。換句話說,政府在改變過往的作法時,似是技術合理性、民意訴求及資源共享三個層面有顧此失彼的狀況出現。

    很多施政與市民的距離拉得很很遠,如教育領域方面如何進一步為師生家長減負,如何任孩子快樂學及快樂生活;又如怎樣提升道路修葺的技術合理性,避免民意懷疑官商利益輸送,讓整個道路資源非常便利市民出行。

    一個善治的政府亦是一個懂得充份拉近與市民距離的政府一個進步的城市,不僅要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更要有能聽見細微聲音的政府。咪錶泊車位的長度改變,也許只是城市中一處不起眼的角落,但它所帶出的治理意識、公共服務態度與民意回應機制,卻值得我們深思與肯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教養之道:「假開明」是控制 ,「真開明」是自主

      「你自己選吧」,「我們尊重你啊」,「你想清楚就好」。這些語句已經是當代中產家庭不停出現的教養話語,聽來溫柔理性,甚至充滿自主精神,放手讓還子學習自主。但當每一個選擇都被否定、每一次嘗試都被修正,孩子終究學會了,選擇只是一場戲,真正的決定早已被父母預設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