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正視捨本逐末的語文學習


    一天傍晚,正要吃晚飯,手機傳來友人一個訊息,一張語文作業截圖上,有一句子:「弟弟喜歡跑步。」下面的問題是:1.句子中的名詞是甚麼?2.句子中的動詞是甚麼?3.句子中的動名詞是甚麼?筆者問這是幾年級的語文練習,才得知是小學一年級的功課。那一刻,只能用廣東話「咁痴線」表達不滿。友人是個單親媽媽,大學讀會計,補充訊息說當年讀中小學時,根本就沒學過文法修辭之類的知識,所以,不太會答。當然,按常識這句子的文法很簡單,「弟弟及跑步」是名詞,嚴格來說,「跑步」動名詞,而「喜歡」是動詞。不過,要一個小一學生能回答這些詞性的知識,對於其語文能力的提升是否真的有幫助,還是一個矯枉過正的不當語文教學,實在值得深入探討。

語文教學的困境:過度強調文法與邏輯結構的問題

    當前的語文教學是從小就大量教文法、邏輯結構知識,讓中小學生難以應付又乏味?特別是在中小學階段,教師往往強調語法規則與句法結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產生排斥心理。這種教學方式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反而削弱了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當前的語文教學,尤其在華語地區,往往將語言學習視為一種形式化的訓練,要求學生熟記詞性分類、句子結構、修辭手法等技術性內容。例如,在小學階段,學生可能會學習「喜歡」在句子中的詞性為動詞,而「跑步」屬於動名詞結構,但卻很少有機會在真實語境中運用這些知識,更不會在課堂上讓學生大談跑步的樂趣。這種教學方式往往過於學術化,使學生難以理解其實際用途。

    更嚴重的是,語文學習應該是培養表達與思考的能力,但過度關注語法與邏輯分析,使學生變成機械式地拆解句子,而非真正理解或享受語言。例如,一篇文章的價值不應該只取決於其句法是否正確,而應該考慮內容是否有意義、表達是否生動。然而,許多教師在批改作文時,更關注語法錯誤,而非學生的想法與表達能力。

正視只見樹木不見林的「重組句子」 

    只要輔導過小學生的語文功課,不難發現從小一開始,甚至到小六,都有「重組句子」的語文訓練方式。「重組句子」通常呈現多種類型:1.詞序調整:將打亂的詞語按照正確的語法順序排列,例如前述的「弟弟喜歡跑步。」,就會被拆解為喜歡/弟弟/跑步,然後要求學生重新組成一句通順的句子。2.句型轉換:將句子變換不同的表達方式,如肯定句轉換為否定句、主動句轉換為被動句等。 例如:「弟弟喜歡跑步。」改為被動句:「跑步是弟弟喜歡的運動。」3.語序錯誤糾正:給學生提供語序錯亂的句子,要求改正。例如:「他昨天去了動物園開心地。」要學生正確改為「他昨天開心地去了動物園。」4.補全句子:給定一部分詞語或結構,要求學生補充完整句子。例如:「因為今天下雨,________。」要學生改為:「因為今天下雨,所以弟弟不能出去跑步。」

    「重組句子」能否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一個很具爭議的問題,事實,「重組句子」有許多優點,如學生在重組過程中,會逐步理解語法結構,如主語、謂語、賓語的位置。「重組句子」最有價值就是學生要懂得分析句子的內在邏輯,提高條理清晰的表達能力。「重組句子」亦能驗證學生能否更熟悉詞語的正確搭配,提高詞語運用能力。最後,長期訓練可以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形成正確的語感,寫作時更自然流暢。

    無疑,「重組句子」是充滿邏輯推理及驗證學生語文能力的手段。不過,這樣的教學及訓練帶有濃厚的機械化操作色彩,缺乏創造性。若只依賴「重組句子」練習,而不結合有趣的閱讀和有人味寫作,學生可能只會套用固定模式,缺乏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許多「重組句子」過度關注語法規則,可能會讓學生在表達時過於謹慎,反而影響語言的自然流暢度,亦會剝削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體會語境的重要價值。

學好語法才能學好中文嗎?  

    筆者小時候很幸運,進了一所沒太大學業壓力的學校,多了很多時間運動,無論是踢毽子、打籃球、打乒乓球、甚至羽毛球等,亦多了很多時間讀課外書。讀到中學時,開始學生物、幾何、三角及物理學,老師常常開玩笑指出,了解身體結構和動作機制,有助於提高運動效率,減少受傷風險。例如,正確的投籃姿勢、運球手勢及步伐調整,都與人體工學有關。懂得物理學及幾何亦對增進籃球技術有幫助,因為射球涉及力學概念,如拋物線、摩擦力、動量轉移等,了解如何施加適當的力道與角度,突破防守時的切入角度、投籃時找出最佳的反射角,能幫助球員提升投籃準確度和運球控制能力。例如射罰球的最佳拋物線角度約為45度,而運球時需控制彈跳高度,使球回到手掌最適合的位置。

    當然,目前,在學校任教的體育老師都受過很科學的訓練,多多少少會加入一點科學知識進行訓練。不過,通常普通學生,甚至職業球員,都未必學過這些理論,但透過大量練習,他們會在實踐中掌握這些科學原理。因此,對於很專業的職業球員來說,若能結合理論與實戰訓練,確實能更有效率地提升技術。

    同樣,學好語法和修辭確實對提升語文水平有幫助,但並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絕對必要的前提。語文水平的提升涉及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而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培養。筆者曾經在一所兼有中英文部的中學任教,中文部的英文科如常有默書、聽力、文法及作文等,而英文部由於全是外籍老師教英文,英文就是英文,沒有細分。眼看著中英文部一起開教學會議時,經常出現分歧,甚至衝突。可是,話說回來,我輩小學到中學,完全沒有學過任何語法及修辭,我們仍然可以寫出通順的文章。

語法與修辭的真正教育作用

    語法幫助學生掌握句子結構,使表達更準確、規範,避免語意混亂。修辭能提升語言的表達力,使語言更生動、有感染力,例如比喻、排比等手法能讓文章更具說服力和藝術感。

    然而,語文能力並不僅僅依賴語法和修辭,還包括閱讀理解、思維邏輯、表達能力、語感等。很多母語使用者即使沒有系統學習語法和修辭,依然能夠流暢地表達和理解語言,這說明語文能力的提升不一定要完全依賴語法與修辭的訓練。

    要真正全面提升語文水平,首要是要透過大量閱讀,經典文學、新聞報導、學術文章等。再者,要增強學生的語感,內化語法規則,學習不同文體的表達方式。然後,閱讀比單純的語法學習更能幫助理解語言的實際運用。常識告訴我們,多寫作如日記及作文,將語言轉化為個人表達,發現自己的語言優勢與不足。

    與其刻意記憶語法規則,不如透過實踐來掌握它們的應用。如增進聽與說的訓練,多參加演講、討論、辯論等活動,透過語言的即時應用,培養流暢度和表達能力。再者,透過對話自然使用語法,而不是被動記憶語法規則。如果這些都做好,懂得適量語法與修辭學習,語法能幫助清晰表達,修辭能增強表達效果,就能產生錦上添花的作用。

    故此,不要在小孩子的邏輯及抽象思維還未成熟的階段,就硬塞過多技術化的語法教學,這完全是揠苗助長,事倍功半,甚至提早扼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更甚的是,普遍學校都採取非常功利的教學,誤以為小孩子都能充份掌握語文修辭,就能在許多語文公開課,甚至比賽能獲獎,為校爭光。當然,在面對學生的成績考核方面,語文教學如果側重在語法修辭的學習,就能在測驗與考試出題時,能製造出一份全面客觀的考卷。須知道,語文學習中作文,是最難科學考核,但又是最能顯示學生的語文能力及水平。

    語文學習應該是豐富、有趣且實用的,而不應該變成冷冰冰的文法拆解練習。只有當學生真正體驗到語言的美感與價值,他們才會真正愛上語文學習,並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切勿讓語文教學捨本逐末,捨志趣取成績啊,這跟殺雞取卵有何分別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