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病從口入」勿輕忽,「久坐不動」病全身

 

    據香港日前媒體報導,癌症是香港頭號殺手。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香港於二○二二年錄得35,373宗癌症新症,當中最常見前三位分別是肺癌、乳癌、大腸癌。在同年所有登記死亡的人數當中,有14,717人(23.9%)死於癌症,即平均每日有40人因患癌死亡;亦有約24.2萬人曾於過去20年患癌,即每30人有一人曾患癌。五大致命癌症排名,前三位分別是肺癌、大腸癌和肝癌。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慢性病每年造成4,100萬人死亡,佔死亡總數74%。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二○二一年澳門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佔死亡總數66%,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4.3,比2009 年死亡率上升5.4%。由於慢性病病程長且無法治愈,並與個人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故在慢性病控制病情過程中,除尋求醫療服務外,患者自主參與和持續健康自我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病從口入」除了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提醒外,亦有最新從國內流行延伸到澳門的說法,就是「管不了嘴亦管不了腿」,亦即中國也好,香港也好,澳門也好,美食當前,很多人抵擋不住誘惑,尤其在澳門,堪稱世界美食之都,內地美食更是稱得上平靚正。可是,我們的亞健康狀態已響起警號,從吃及缺少運動引致的慢性致病更是日益嚴重,也許,是時候「管好嘴及多動腿」啦!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的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其中,飲食與運動習慣的改變對健康的影響尤為顯著。「病從口入」這句話強調了不當飲食對健康的威脅,而「久坐不動病全身」則提醒我們缺乏運動的嚴重後果。這兩者不僅是影響個人健康的重要因素,還與各類慢性疾病的高發率息息相關。

    近日,美籍香港創作男歌手、音樂製作人方大同病故,享年只有四十一歲。雖然,方大同曾自豪說是「全素食主義者」,連乳製品幾乎不碰,因此很少生病,不過,方大同是個醉心音樂的發燒友,為了創作歌曲,每天最多只睡四小時,日以繼夜,夜以繼日,久坐創作,結果,賠上了寶貴的生命。

「病從口入」是健康飲食的醍醐灌頂

    「病從口入」的概念早在古代醫學典籍中便有所記載,意指不潔或不健康的飲食可能成為疾病的根源。現代營養學進一步證實,不僅是病菌會透過飲食侵害人體,不均衡的營養攝取亦會對健康造成長遠影響。

    現代社會的飲食習慣正朝著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及高鈉的方向發展,導致各種健康問題。長期攝取高熱量食物,如炸雞、薯條、甜點,會導致熱量攝取過剩,進而引發肥胖問題。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再者,不衛生的飲食習慣,如食用未煮熟的食物或存放不當的食物,可能導致細菌或寄生蟲感染,如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潰瘍。當然,最危險的是人們常常貪方便,不斷進食加工食品、紅肉與過量的糖分攝取被證實與某些癌症(如大腸癌、胃癌)有關。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加工肉品列為致癌物之一。

    要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應遵循健康的飲食原則。首要的是攝取多種食物,包括蔬果、全穀類、優質蛋白質等,確保營養均衡。少吃高糖、高鹽、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如即食麵、罐頭食品、速凍食品,以減少有害添加物的攝入。食材應徹底清洗,生熟食分開處理,確保食物煮熟後再食用,減少細菌感染的風險。

    在澳門,滿街都是快餐店及廢水店,大型博企天天都有很吸引的自助餐會。近年,更多了很多國內來的知名飲食品牌,如海底撈及蜜雪冰城等,看真一點,滿足了口腹之慾,卻隨時得了三高及痛風,最後,可能連命仔都沒有。所以,抵擋住飲食的誘惑的確是澳門人的艱鉅任務。

久坐不動是現代人的致命殺手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久坐,無論是長時間使用電腦辦公、滑手機、看電視或是長途通勤,身體活動量顯著減少。然而,缺乏運動不僅影響身體機能,還會提高多種疾病的風險。著名科幻小說家倪匡在其名著《無名髮》裡,描述人類的科技不斷進步,我們的大腦不斷發達,於是變得越大越重。相反,我們一天到晚就躲在電腦前,手指不斷敲打鍵盤,於是指頭越發靈活敏感。可是,我們的身體及手腳卻因為常期欠缺運動而不斷萎縮。也許,很多人都沒有基本的人體常識,完全不知道人的下半身,尤其兩腿,佈滿高達六成以上的血管。許多妙齡女子,在寒冬的日子,上身穿得暖暖的,下身卻只穿一條短褲,這就是對身體的無知。

    美國癌症協會發現有運動習慣的人,若每天坐著達6小時以上,跟少於3小時的人相較,男性的短命風險高出17%,女性則高達37%;若是沒運動習慣,男性的短命風險高出48%,女性更高達94%;明顯久坐女性的折壽機率相當高。 習慣久坐的人如果認為靠增加運動健身來改善,就可避開疾病負面影響,那是失算了!

    長時間坐著會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影響血液循環,增加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的風險。久坐會導致核心肌群力量下降,進而引發腰痠背痛、頸椎病,甚至骨質疏鬆。缺乏運動使身體消耗的熱量減少,容易導致脂肪堆積,進而增加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的風險。研究發現,久坐與焦慮、憂鬱等心理疾病有一定關聯,因為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快樂激素(如多巴胺、血清素),而缺乏運動可能導致負面情緒累積。靜脈曲張初期可能難以察覺,有些病患會出現下肢沉重腿酸,而有些則是外觀出現泛紅網狀靜脈擴張的蜘蛛網狀血管,或是藍色或紅色的微血管擴張,可是,一旦曲張引致爆血管,其後果真的不堪想象的可怕。

    改善在家、在校及在辦公室久坐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矚目的健康議題。目前,學校課業繁重,雖然政府規定每週不得少於150分鐘的體育課,惟是,全天久坐在教室已經是常態。近年,隨然已有許多教室小運動的提倡,即小幅度的運動也能有效降低久坐的危害,那怕是每小時站起來活動5至10分鐘,或選擇步行代替短程交通工具。運動醫學家告訴我們,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瑜伽),又或是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如跑步、跳繩)。更重要的是開始使用升降式桌子、站立開會、在午休時散步,這些簡單的改變都能有效減少久坐的時間。

    飲食與運動的相互影響對健康至關重要,兩者相輔相成,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風險並提升生活品質。適當的飲食與規律運動能夠有效降低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多攝取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類(如鮭魚、鯖魚)、堅果、全穀類、蔬菜水果,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的攝取。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降低血壓與膽固醇。肌肉是燃燒血糖的重要器官,重量訓練可提升基礎代謝率,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則能幫助控制血糖。均衡飲食提供身體所需的維生素與礦物質,而適量運動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研究顯示,定期運動能降低發炎指數,減少老化相關疾病的風險,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

    「病從口入」勿輕忽,「久坐不動」病全身提醒我們,健康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合理飲食與適當運動是維持健康的兩大基石,缺一不可。若能從日常飲食著手,減少高熱量、高糖、高脂肪的攝取,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就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的風險,提升生活品質。健康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日積月累的成果,唯有從現在開始改變,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健康。

     近年,有很多長者或長期病患自殺個案,絕大部份都因為承受不了病痛的煎熬,還有就是沉重的醫藥費負擔。更可怕的是,中國人是含蓄的民族,事事怕打擾別人或連累家人,有病都不敢張揚,一直啞忍,到了最後就無法補救,只能一死了斷。所以,健康就是財富,管住嘴,管住腿,才能過快樂的日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