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提高出生率應該是特首施政報告重中之重

 

    根據《聯合國世界生育率報告2024》,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生率持續下降,澳門榮登出生率低榜首,只有0.68,香港與南韓並列第二第三只有0.73,台灣第四只有0.86,接著是新加坡只有0.95,而正陷於戰亂的烏克蘭只有0.99,緊貼著的是中國只有1.01。足見全球絕大部份國家均處於低出生率的困境,而兩岸四地在前十名,可見,無論這四個華人聚居的地方,其文化及生活有多大差異,人們生育的意欲都是非常低的。

澳門是個彈丸小城,政府已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仍然無法扭轉出生率持續低迷的境況,特首岑浩輝天天拜訪各大社團,徵集施政意見,如三月十四日,在政府總部與澳門中華教育會一行座談,聽取該會對特區政府制定本年度施政報告的意見及建議。中華教育會會長陳虹向特區政府提出四項建議:一、支持各校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多元並存,令社會和諧發展;二、定期檢視教育基金審批制度;三、重視「少子化」對社會的挑戰,制定短、中、長期應對措施;四、深化愛國教育基地建設。岑浩輝感謝澳門中華教育會積極為特區政府提供施政建議,政府團隊會予以認真分析,作為制定本年度施政方針的參考。看到特區政府很想在首份施政報告多爭幾個亮點,試圖在出生率方面有所作為,這亦是普羅市民拭目以待的景觀。

全球出生率下降的原因

    許多國家的生活成本高昂,尤其是住房、教育和醫療費用,使年輕人不願生育。例如,香港、南韓及新加坡的房價居高不下,育兒成本沉重,導致年輕夫婦選擇不婚或不生育。自疫情之後,澳門樓價年年跌,五層樓且樓齡已達四五十年的舊樓,市價跌得更慘。雖然如此,好像對提振出生率無太大作用。

    在現代社會,職場競爭激烈,工時長、壓力大,許多女性難以兼顧家庭與工作,導致生育意願下降。南韓和日本的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但育兒支持政策不足,使得女性推遲或放棄生育。回到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隨著2024年經濟保持復甦步伐,全年總體失業率為1.8%,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4%,較2023年分別下跌0.9及1.0個百分點;總體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8,000元澳門元,本地就業居民為20,500元,按年均增加500元。惟是,眾所周知,澳門中小企仍然在寒冬狀態苦苦經營;人浮於事仍然持續,尤其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無論學歷多高,要找一份工真的很難,就算找到亦只有月薪一萬元左右。加上澳車北上,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內地房價、租金、消費仍然遠低於澳門,所以,這些變數更令澳門就業市場非常不穩,搵工難過登天真不是說笑的。當勞動人口減少時,企業難以找到足夠的員工,經濟成長放緩。例如,日本長期面臨勞動力短缺,導致經濟增長受限,被迫開放更多外籍勞工。根據出入境資料初步估計,目前在澳門在澳工作的外勞大概有18萬人,而整體澳勞動人口越38.50萬。多年以來,澳門人一直認為很多飯碗都被外勞搶走。這個既是經濟、民生、亦是族群矛盾的問題也許是現屆政府必須面對,而又是難以解決的難題。

    傳統上,生兒育女被視為人生必經之路,但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而非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例如,歐洲許多國家「不婚不育」的現象逐漸普遍。澳門2024年結婚登記有3,187宗,按年微微增加19宗,結婚率為4.6‰,下降0.1個千分點;男女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分別為31.4歲及29.7歲,均增加0.2歲。即是說,就算結婚,晚婚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即是說,年輕人越來越保守謹慎,沒有十足經濟實力,真的不敢輕言結婚,更遑論生兒育女。更甚的是,澳門去年有離婚登記1,361宗,亦增加62宗,離婚率為2.0‰,雖然只微升了0.1,不過,近年離婚率不斷上升,足見澳門市民整體的婚姻家庭觀已經不斷被弱化了。

    隨著教育程度提升,女性更傾向於發展個人事業,而非專注於家庭。根據研究,女性受教育程度與生育率呈反比關係,例如中國、南韓及台灣等地,高學歷女性的生育率普遍較低。澳門已實施多年的15年免費教育,大學普及率亦高達85%以上。換句話說,女權不斷高漲,女士們堅持經濟獨立等的呼聲甚囂塵上。COVID-19 疫情期間,許多家庭因經濟不穩定、健康風險等因素推遲生育計畫,而疫情結束後,這一趨勢並未恢復,反而持續惡化。

    澳門人口正陷於蠟燭兩頭燒的狀況,出生率低與人口老化並行,既增加勞動人口的弱化,亦倍添養老負擔。例如,義大利、德國及南韓的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導致社會福利開支巨大,政府財政壓力加大。澳門表面上,政府收支平衡,且有豐厚庫存。惟是,如何靈活有創意地還富於民,能鼓動澳門市民生育,仍然是難以撼動的課題。

    由於新生兒減少,學校將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許多地區的教育機構可能關閉或合併。香港已有很多小校新學年獲零收生率,正面臨殺校的困境。澳門亦好不了多少,許多小校總學生數不到100人,甚至有某些幼稚園的班級人數陷於個位數。當然,那些名校大校幼稚園一級超收到接近300人,如果不是行政當局出面請停止收生,那些小校可能就要馬上面臨關門大吉。

各國提高出生率的對策

    面對出生率下降,各國政府紛紛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包括經濟補貼、產假延長及育兒支持等措施。法國是歐洲少數出生率較高的國家之一,主要因為政府提供高額育兒補助、免費托兒服務,並允許父母靈活工作。芬蘭給予長達三年的父母育嬰假,並確保父母可彈性返回職場,這大大提高了生育意願。南韓給予金錢激勵與住房支持,政府提供高額生育補貼,例如每名新生兒可獲約1,000美元補助,並提供低息貸款以減輕育兒家庭的住房壓力,但成效仍有限。日本延長產假與提高企業責任,推動「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包括延長男性與女性的育嬰假,並鼓勵企業提供彈性工時,讓父母能兼顧工作與家庭。中國推三孩政策與托育發展,政府自2021年推行「三孩政策」,並增加對托育機構的投資,提供現金補貼與購房優惠,試圖提高生育率,但年輕人對高育兒成本仍存有顧慮,導致生育率回升有限。

    全球出生率下降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影響勞動力市場、經濟發展及人口結構。儘管部分國家推出生育激勵政策,但目前成效不一。未來,各國需綜合考慮經濟支持、家庭友善職場環境及社會文化變遷,才能有效提高生育率,確保社會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要提振出生率唯建構一個快樂社會不可

    很簡單的人生道理及生活邏輯,人如果活得快樂,萬事都有商量,相反,要是活得困苦,做甚麼都會毫無動機可言。澳門是個物質不虞匱乏的社會,各種福利措施亦讓市民倍感受惠。唯是,追問很多年輕夫妻為何生育意願奇低,歸根究底,除了恐怕負擔不起養育孩子的費用外,更耽心孩子在這個世界活得不快樂。最近,香港一週有三名小學生自盡,明顯向世界發出他們已經活得夠苦夠受罪的訊號。

    其實,澳門目前的托兒服務不斷優化,許多家長都很放心把嬰幼兒送進去托管,然後放心去上班。問題來了,打從幼稚園開始,尤其進了小學,小孩子的課內課外的負擔非常沉重。說實在,很少會聽到孩子喜歡上學,亦很少聽聞有學校實施快樂教育。長期看到孩子由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變成一個垂頭喪氣的讀書機器,整個家庭都彌漫著為孩子學業操心的負能量,家長都變得鬱鬱寡歡。日前,一位國際教育學者來澳講快樂教育,說到如果連學校都只功利地培養菁英,而失去培育孩子成為快樂健康的普通人,教育已經走火入魔了。

     筆者長時間從事教育,並不因為如此就認為快樂教育就一定能幫助提升出生率,只是常識告訴我們,如果特區政府銳意經營澳門成為如芬蘭或挪威等快樂國家,澳門市民的生育意欲一定有增無減,起碼不會成為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