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 星期日

改善親子關係,不要急著對孩子「說教」

 


     社工局日前公佈《家庭暴力個案中央登記系統2024年上半年簡報》,據簡報,上半年接獲懷疑家暴通報1,216份,排除重覆後有864宗個案,經標識後屬懷疑家暴個案有29宗,數字比去年同期增加11宗,其中16宗為家暴配偶個案且以受害人以女性為主、10宗為家暴兒童個案、3宗為家暴長者個案。個案成因包括情緒失調、夫妻溝通出現困難、管教出現困難,或與照顧壓力有關。

    多年以來,家暴報案數與核實數有巨大的落差,即每42宗報案才有一宗屬懷疑家暴案,那末,最終確鑿的可能少之又少。顯然,警方、受害人與社工對認知與標識實在存在很大的誤差。須知道,家暴分為身體及精神兩種,身體的家暴可以是 虐待、遺棄、妨害自由、性侵害...等。精神家暴包括謾罵、吼叫、侮辱、諷刺、恫嚇、威脅等。也許,當日積月累的「說教」產生冷漠、鄙視、羞辱、不實指控、試圖操縱等精神痛苦時,恐怕連警方及社工都難以判斷是否家暴?


我們也是說教型的父母嗎?

    法國教育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與他的情人兼管家特麗莎同居四十年,在生命將盡時才結婚。 他們共有五個孩子,卻沒有一個由自己撫養,全部送到了育嬰堂,但他卻在教育方面有一整套理論,且寫成一本教育名著愛彌兒(Emily),亦被後世尊為偉大的教育家。盧梭說:「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說教、自己讚自己和發脾氣。」這個活在兩個半世紀前的法國浪漫哲學家,竟一語道破了父母的教養通病。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冷冰冰的道理,說得再生動,也是無用。」

    古今中外的家長,無不以說「說教」為家庭教養的頭號招數,「說教」的好處就是簡單直接,道理無反駁餘地,壞處就是堅離地,孩子經常左耳入右耳出。孩子通常都討厭「說教」,討厭喋喋不休,討厭批評。當父母都覺得自己的話太多時,就會喜歡用例子來證明其「說教」是有道理的,而最佳的例子就是自己讚自己。父母誤以為自己當年的經歷最有說服力,怎知道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最終,父母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威,惱羞成怒,只好提高嗓門,發脾氣罵小孩,企圖令孩子屈服聽話,可惜,往往適得其反。

    「說教」指的是家長以講道理、批評、命令甚至責備為主要手段,試圖教育孩子遵守規則或改正行為,側重單向傳遞知識與價值觀,過度強調理論與原則。家長常以「我袋緊錢落你袋」或「我都是為你好」為由,灌輸自己認為絕對優質正確的價值觀,卻忽略孩子活在跟我們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我們著重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或者是「那樣做一點好處都沒有」,卻很少聽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因為,我們專注於行為改正和達成目標,而非引導孩子理解原因和意義。持續的「說教」容易讓孩子感到被控制、被批評,從而與家長疏離,甚至產生焦慮症,嚴重起來會萌生自殺。例如,當我們反覆強調學習對前途的重要性,但忽略孩子當下快要承受不了的壓力時,孩子會產生反感,甚至抗拒,許多孩子輕生案都跟滿足不了父母的學業期望有密切關係。有兒童精神科醫生慨嘆說:「要廢掉一個孩子,就是不停『說教』。」


激發孩子思考,比大人不停「說教」更有效

    近年,無論是政府、學校還是民間社團,都致力提供多樣化的家長教育,筆者也來介紹一個親身試驗過有效的教養方法供讀者參考,就是美國知名教育家、作家蜜雪兒.伊卡德(Michelle Icard)寫的《14歲前該跟孩子聊的14件事 》這本書,伊卡德創設了一個非常有效的青春期親子溝通方法——BRIEF對話模式,尤其對目前青少年自殘自殺盛行的情勢,是相當有效的。

    伊卡德也列出一些要避免「說教」的地雷,像是不要假定你了解孩子的感覺或知道他們會怎麼想,總是擺出一副我是孩子肚裡的蛔蟲。相反,請營造寬鬆自在的聊天氣氛,讓他們自在地說,並且仔細地聽;不要威脅小孩;不要太快插嘴、跳進結論;也不要表面說會支持他們,卻又一味地戳穿他們的漏洞,或是不太在意他們的想法、露出不以為然的反應等。如果孩子明顯地不想談了,父母也可以適時暫停,找機會再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伊卡德認為父母教養孩子並不必要用上「說教」,別以為「說教」能如海綿般容易吸收及保護他們,相反,要透過持續有效的溝通激活孩子思考。BRIEF是由五個簡單的英文字彙整而成。

[B]-Begin peacefully 平和地開始

伊卡德發現,其實早在孩子踏入青春期前,親子間的關係已經很緊張,導致彼此間有一道無形的高牆,雙方都不知道如何才不會「開口夾著脷」,尤其是害怕孩子話不投機半句多,或是沒有耐性就起身走人,更讓父母只能講一些空洞的說教家長們常常延滯重要或很難、生硬的談話內容。她建議,可以先問孩子甚麼時候有空,想跟他們談件重要的事,不要突然長篇大論,因為孩子不喜歡被說教突襲。年近,青少年吸食電子菸問題日益嚴重,亦成為家庭教養及學校訓導的重大難題。首先,千萬不要突兀問孩子有沒有吸電子菸,可以用「我在報上看到有人吸電子菸」,開頭,用好奇、請教的口吻,詢問孩子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或周遭人的經驗。其實,孩子很自然會告訴你,身邊都有同學及朋友在吸電子菸,如果孩子親自打開電子菸的話匣子,那就更順理成章地說下去。

[R]-Relate to your child 找到跟孩子、家庭的相關性

父母要跟青少年聊天時,嘗試用孩子的角度切入,卸下他們的防衛心。同樣以電子菸為例,就可以說:「我們以前沒有電子菸,不過我記得少年時也很好奇偷偷拿老爸的菸抽……」這會讓孩子有興趣繼續聽下去。

[I〕-Interview for data 問問孩子知道的有多少

作為父母,想了解孩子對某些事情的看法、知道多少,千萬不要含沙射影,旁敲側擊。要用開放的心態,保持中立,耐心聆聽,不急著下判斷,要為接下來的討論鋪陳。例如,「你學校有老師在週會或公民課講過電子菸的話題嗎?」然後請他們談談他們所知道的內容。

[E]-Echo what you hear重述你所聽到的

    孩子表現樂意談他們的看法了,就別打斷他們,又或者專家上身又「說教」。切記讓孩子覺得有被聽見,慢慢他就會願意說。例如:「這樣有幫我理解了。看起來你有在校內校外看過有人吸電子菸,但情況也沒有像新聞講的那麼普遍呢?」

[F]-Feedback 回饋

這是跟孩子談話的最後一個階段,不過,很多家長卻是從「回饋」開始,還沒有談,就直接下結論或給建議、甚至命令,又再次掉進「說教」陷阱,這也是為甚麼親子間的對話會沉悶、失序,最終弄巧反拙。

    父母要給孩子建議時,務必確認已經有足夠聆聽他們,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確明白他們的想法,自然會獲得他們的信任,給孩子的意見亦有說服力。例如:「我擔心電子菸的影響,也知道對你這個年紀的人是種誘惑。但我知道你會照顧自己,你會先研究,知道該麼做。如果你想多談相關的事,可以隨時都在。」

    想要孩子成為甚麼樣的人,你得先成為甚麼樣的人。想要孩子走甚麼樣的路,就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透過這個互相理解與建立信任的過程,加上持續的練習,父母會愈來愈熟練,孩子也會愈來愈願意找大人談事情,無論是天南地北,還是心底困惑。作為父母,不當「說教者」,要當孩子的「守護者」!讓孩子明白:「我只在乎你」

    曾經聽過一則天堂故事。一個站在天堂門口的天使會問每一個要進去的靈魂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快樂過?第二個同樣重要的問題是: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讓別人快樂過?作為父母,別再嘮叨「說教」,好好愛自己及孩子,彼此在愛中暢所欲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