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 星期日

「老而不死是為賊」新解

  

    保安司發佈今年一至九月罪案統計,其中包括本地自殺個案統計,也許,在政府眼裡,自殺都是罪案。今年一至九月共65宗自殺死亡個案、企圖自殺個案193宗,比去年同期分別增加3宗(62宗)及減少5宗(198宗)。中老年人自殺死亡佔多,共有24宗。在自殺死亡統計中,55至64歲自殺死亡的人數為最高,共13人;其次是65至74歲,共11人。

    筆者上週某夜八點多,乘坐巴士到離島,途經嘉樂庇大橋頂,看到一名戴帽的長者,冒雨單腳跨上欄河,但是,巴士旋即下坡,無法看到那名長者最後意欲如何?長者自殺頻頻已成近年的社會可怕現象。不期然想起孔老夫子當年講了一句重話:「老而不死是為賊。」難道,長者到了晚年,因為病不想連累家人,漸漸形成妄自菲薄的偏執;又或是老伴先離自己而去覺得生無可戀;甚或覺得自己留在世上已毫無價值可言等。隨著醫藥科技進步,現代人長壽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澳門甚至名列世界長壽地區的前端,如何讓長者既長壽又活得好,都值得大家深思熟慮。傳統以來,國人常視「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理念理應好好傳承下去啊!

今天該如何看待「老而不死」呢?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篇》,原句為:「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名言不能憑空批判,必須充份考慮當時的社會背景。事緣孔子有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原壤,他母親剛剛過身,孔子念在幾十年友情,亦知道對方經濟條件差,長期弔兒郎當,於是,帶幾個學生前往協助治喪。豈料原壤若無其事,攤開雙腳而坐,既無傷痛,也無內疚,孔子火都起來,便以半教訓半斥責原壤。之後,孔子還親自抹擦棺木,準備把原壤母親入殮。而原壤呢,不但沒有親力親為處理母親的後事,還敲著棺材高歌。及後,有學生對孔子說:「像他這樣的人,娘親過身,毫不悲傷,是不是可以絕交呢?」孔子說:「算了吧,親人終歸是親人,故友終歸是故友。既然大家都是幾十年的老友,就不應該放棄這幾十年的交情呀!」

    孔子這句「老而不死為賊」,只是對著原壤這個老死說的,而不是泛指所有老人。一個老而無德行的人,為老不尊,確實令人鄙視。孔子此言亦在暗諷不少位居廟堂但尸位素餐,只顧追逐個人虛榮,不懂廉恥的高官。談到「賊」字,不其然想起「作賊心虛」,穿鑿附會地說,許多長者晚年生活極為空虛,總覺得自己一無事處,誤以為自己是損害社會發展的「賊」。

    隨著醫療技術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類壽命顯著延長。例如,日本的平均壽命已達八十四歲,高加索地區的一些社區和沖繩島更是以超過百歲的長壽人口比例聞名。然而,長壽並非總是伴隨高品質的生活,許多人在生命後期面臨慢性疾病、孤獨感、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形成所謂的「長壽但不快樂」現象。

    早期,CNN曾經倡導說,地球上只有五個「藍色地區」(Blue Zones),包括意大利的薩丁尼亞島、希臘的伊卡利亞島、日本沖繩、哥斯達黎加的尼科亞、美國加州羅馬琳達等地,當地居民相當長壽,甚至壽命超過一百歲。就以沖繩島為例,以高比例的百歲老人著稱,其秘訣包括低壓力、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以及緊密的社會聯繫。同樣,高加索山區的阿布哈茲人因其天然的生活方式和簡樸的飲食而以長壽聞名。儘管如此,這些地區的生活品質受益於文化、地理和社會支持,而非僅僅壽命的長度。意大利的梅利斯家族(Melis family)有9個兄弟姊妹,他們的年齡總和有861歲,成為全球最長壽家族,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二○二四年的報告,全球五個壽命最長的國家,榜首的是摩納哥,擁有全球最高的平均壽命,達87.01歲。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其長壽的重要原因。第二名是香港 ,平均壽命為85.83歲,女性壽命尤其長(接近89歲),這得力與高水平的醫療系統和注重預防保健有關。澳門榮登第三,平均壽命為85.51歲,得力於優質的基礎保健及優渥的生活。第四是日本,平均壽命為84.95歲,其中女性壽命達到88歲,當中,沖繩島尤其以長壽文化著稱,與當地的傳統飲食和強大的社區支持息息相關。第五是列支敦士登,平均壽命84.77歲,享有豐富的經濟資源和高標準醫療保健,對壽命貢獻很大。

    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包括高品質的醫療保健系統、健康的飲食文化、較低的壓力水準以及良好的生活條件。長壽的關鍵並非僅在於經濟富裕,還涉及政策、社會環境與健康生活方式的綜合影響。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全球老年人口的主要健康負擔來自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和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和焦慮)。許多長壽者的晚年生活因失能或疾病而喪失自主性,對社會和家庭形成雙重負擔。同時,都市化進程也加劇了老年人孤獨感和社會脫節問題。

獨居老人問題和風險有哪些?高齡危老社會不可忽視的問題

    通常,自貶「唔死都冇用」的都是獨居長者,獨居老人的社會現象只會日漸普遍,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如終生不婚、父母或老伴過身、子女成家立室不再同住、甚或子女移民,當然,最悲哀的是被子女遺棄。除了這些主因外,也有為領取政府的津貼或因舊觀念而抗拒住進安老院,以及因個人偏好而選擇獨居者,皆不在少數。

    無論如何,獨居老人問題一大籮,其中,社會人際關係斷絕往來,這樣的孤獨狀況容易衍生認知功能退化,弱化調適憂鬱和獨處的能力。慢慢,隨著體弱多病,很多獨居長者因病失去自理能力,食衣住行都會成為問題,種種無力感挫傷長者自尊,影響到心理健康,容易厭世。都市社會騙徒處處,最容易下手的當然是獨居長者,無論是情感詐騙、搶劫或其他詐欺行為,因為看準他們沒有反擊能力,也無旁人提醒協助,使得獨居老人的生命安全和財產都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下。一旦受騙,家財盡失,自我譴責加速步向自殺。獨居長者難以付出高昂租金,所以,通常住在環境狹窄且污穢不堪的小房間,心情自然日益沉鬱。有許多從事長者安老的社工說,一個拿盡政府老人金的長者,點樣死慳死抵,都要每年動用積蓄兩萬多元才能入住稍好的院舍。最後,使用「平安通」突發狀況求助服務仍然有待普及,許多在家中意外跌倒或突發急病,長者沒有旁人協助難以自行就診,容易錯過黃金時間,最終導致死亡。實在,獨居長者時刻提醒大家,問題與風險只會與日俱增,無人能完全倖免。

 共創長壽的生活品質

    澳門政府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無疑是澳門人長壽的主要成因。惟是,既要長壽,亦要好的生活品質,生存才有意義與價值。面對一個人晚年生活的艱難,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努力。

    關懷獨居老人也許是新政府的頭等要務,政府為因應失智、失能人口增加所衍生之大量照顧需求已提出多項應對措施,如長者生活津貼、長者公寓、增設老人中心及老人院舍等。香港的關愛隊值得參考,依各區的實際需求成立多支義工隊伍,定期電話聯繫,甚至親身探訪,強化長者與社會的連結。研究表明,關心和陪伴,讓長者與社會建立更緊密的連結,最能有效改善獨居老人艱難的生活現況,大大提升身心靈健康,沖繩島的「moai」(互助小組)模式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長壽是人類進步的象徵,但生命的質量比長度更重要。通過促進健康老化、增強心理支持、強化社會聯繫和運用政策與科技的雙管齊下,我們可以從「長壽但不快樂」走向「高壽且活得精彩」。高加索與沖繩島的長壽案例啟發,澳門高壽成績亦不俗。現代社會需要融入自身文化與科技力量,以創造適合多樣性老齡群體的幸福生活。

更正啟事:本專欄上週《來屆政府必須直面公務員的「量」與「質」問題》一文,誤把公務員人數計成19%,其實是每1個公務員服務19個澳門市民,而公務員數佔百份比是3.5/68.7 x 100% =5.09%。感恩讀者指正,亦就錯誤致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