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下旬,台灣國寶級雕刻大師朱銘被家人發現在家中輕生,享年八十五歲,外界不解,人和作品一樣「充滿韌性」的殿堂級藝術家,為何會自行了斷呢?有朱銘的知心友私底下慨嘆說:「不能創作,生命等於到了盡頭。」十二月四日,八十六歲的知名作家瓊瑤選擇在家寫下遺書告別這世界,她的遺言說:「不要哭,不要傷心,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的去了!『翩然』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飛翔』,優美而『輕盈』,我擺脫了逐漸讓我痛苦的軀殼,『翩然』的化為雪花飛去了!這是我的願望,『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也是最後一件『大事』,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
兩位在藝文界響噹噹的大人物都選擇踐行生命自決,他們的選擇並非孤例,在很多高齡人群中,有些人因為身體或心理上的痛苦,也曾萌生了離世的念頭。也許,為他們而言,死是一種解脫,甚至死都要雲淡風輕般浪漫,卻不經意地帶來很多追隨者,這一刻,我們除了懷念他們在世的輝煌成就外,更應該全力以赴為長者的生命教育好好把關。或許,社工局和教青局,聯同社團,透過長者活動中心、長者院舍、長者書院、以及各種社區長者活動,建立一種以愛與陪伴為核心的臨終倫理文化氛圍。在這樣的倫理框架中,病人的痛苦不被忽視,他們的生命也不被減縮為一場「是否值得繼續」的計算。他們可以從中學到「如何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何讓長者在死亡教育中了悟生命的真正尊嚴與價值。
認識瓊瑤的生命自決
瓊瑤在生前列下五點聲明叮囑其子女:一、不論我生了甚麼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時讓我作主,萬一我不能作主時,照我的叮囑去做;二、不把我送進「加護病房」;三、不論甚麼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因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於也失去吃的快樂,我不要那樣活著;四、同上一條,不論甚麼情況,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種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五、我已經註記過,最後的「急救措施」如氣切、電擊、葉克膜...這些,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的活著,意義重大!千萬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一生寫過六十五本小說,在人生、感情及婚姻旅途上屢遇上厄運的瓊瑤,選擇吸入過量一氧化碳優雅離去。隨著社會對安樂死、自殺等議題的討論增加,像朱銘及瓊瑤這樣的公眾人物提及「死亡自決」的理論,會引發廣泛關注,我們有責任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一方面說明死亡自決論的危害,另一方面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珍貴與意義。
生命自決論主張個體擁有對自身生命的完全自主權,包括決定如何生活、如何治療疾病,甚至是否終結自己的生命。核心理念是尊重個人的選擇和自主,認為每個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意願來處理與生命相關的重要決策,而不應受到他人或社會強加的限制。生命自決論可以在日常生活裡廣泛使用,其中包括是否接受治療、安樂死或選擇拒絕延命治療;支持婦女對墮胎的決定權或性別認同的自主權;討論自由意志與個人權利的界限。然而,該理論也面臨批評,例如是否應完全忽略社會、道德或宗教價值對個體選擇的影響。
大文豪及科學家面對疾病與痛苦時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
近年,流行「垃圾時間」(Garbage time),是指比賽中,雙方隊伍的分數差距太大,難以改變勝負結果,剩餘的比賽時間就稱之為垃圾時間。就像一場球賽,理應全力以赴,打到最後一分鐘,勝負大局已定,不顧體育精神,只剩下垃圾時間,就中途離場。再說,又如父母幫嬰兒決定接種疫苗是天經地義的事,近年,無論在歐美,甚至亞洲諸國,都掀起很多爭論父母是否有權為孩子決定,難道要等孩子長大後讓他們自己決定是否接種嗎?退一萬步說,父母從沒有問過,就懷孕生子,沒有徵求孩子的同意就把他們帶到這個悲慘世界來,這樣的爭吵不休,實在是有害無益。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大文豪及偉大的科學家面對疾病與痛苦時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選擇與病痛共存,且能善用人生最後的「垃圾時間」,光榮地走到人生終點。他們以自身經歷為創作提供靈感,並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俄國大文毫托爾斯泰晚年飽受健康問題折磨,包括心血管疾病與慢性疼痛。他選擇放棄世俗的舒適生活,投身於精神追求與道德思考,他堅信生命的意義超越個人痛苦,堅持將人生視為探索精神與倫理的旅程。存在主義文學家法蘭茲.卡夫卡罹患肺結核,常年忍受身體的衰弱和呼吸困難,甚至在病榻上繼續創作。卡夫卡用其文字探索痛苦與孤獨的存在意義,將疾病的掙扎轉化為深刻的哲學思考,留下如《變形記》等作品。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患有哮喘與其他慢性疾病,生活幾乎完全被限制在室內。普魯斯特將孤獨與疾病化為創作力量,完成巨作《追憶似水年華》,用優美的文字探討時間與記憶的深刻主題。音樂神童貝多芬失去聽力,被認為是對音樂家最殘酷的折磨。雖然痛苦不堪,他依然創作了第九交響曲,將內心的掙扎化為對人性和生命的讚頌。繼愛因斯坦之後,二十世紀最耀眼的科學風雲人物就是霍金,正值青年的他患了肌肉萎縮症,從此離不開輪椅,但說話和行動不便的他,仍持生命力強,爭分奪秒研究及創作,為人類探索宇宙的神秘與驚奇,發表《時間簡史》、《胡桃裡的宇宙》、《黑洞與嬰兒宇宙》等暢銷科普書作者。
長輩面對死亡是需要全新的生命教育
近年,長者輕死案不斷攀升,長者死亡教育更迫在眉睫,更是人人有責。死亡教育也許會讓長者害怕死亡,但更應該讓他們懂得珍惜生命,學會更有尊嚴地面對生命終點,家人則能在關懷與陪伴中,學會如何更好地告別與感恩。
為何家人需要一起接受死亡教育?因為這是幫助當事人認識並接受老化的事實,減少長輩們的恐懼跟焦慮。同時也要教導家人理解死亡,沒有必要逃避或否認,促進生死溝通可減少家人之間對死亡話題的忌諱,讓長輩有機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鼓勵長輩和家人回顧自己的生命故事,總結人生的價值與貢獻,不僅增進彼此的情感連結,還能提升生活質量,通過關注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讓老年人更有尊嚴地度過餘生。同時也能預防孤獨與後悔,及早準備和反思,減少未完成的心願和心理壓力。除了關心聊天外,也可以協助他們了解其保險、退休金及其他福利的使用方式,制定遺囑或信託、明確資產分配、幫助長輩整理好聯絡人和重要文件的資訊,並且引導他們參與自己的喪禮計劃,確保喪禮符合他們的文化和個人意願。
自決古時候就解輕生,慢慢延伸到自我決定。總之,長者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針對長者自殺問題,應該採取綜合性、多方位的干預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精神健康水準。
面對長者生命自決的趨勢,真正的解決之道不在於迅速結束生命,並非對臨終痛苦視而不見。相反,社會理應以愛與關懷來回應痛苦,讓病人在愛中找到尊嚴,在陪伴中找到意義。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臨終者,也能展現生命最終極的價值,讓死亡成為一場帶著愛和盼望的旅程,而非恐懼或絕望的終點。
身處物質及個人主義瘋行的世界,我們越來越忽略對生命的敬畏,心理學家及腦神經科學家告訴我們,每日利用少許時間感受日常的敬畏,如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對指點我們迷津的導師心存敬畏,對自身日漸腐朽的敬畏,將有助於面對病痛與死亡的恐懼,亦會獲得免於恐懼的身心靈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