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枯木逢春猶再發 人無兩度少年時

 


    韓國人氣古裝電視劇《朝鮮精神科醫師劉世豐 》第一季第一集開頭,講到本名劉世燁的醫學狀元被誣陷毒害王上,父親本是朝廷重臣,亦被奸臣謀害,而他被新登基的殿下貶為庶民。被逼離開漢陽,遠走窮鄉的他,有一天,萬念俱灰,走到懸崖邊,意欲一跳而下,豈料被路過的女子出手相救。那女子還說,我們重來不會看到樹木會自毀枝幹,甚至自殺,就算是枯木,都會想方設法自救;世界上唯一會自殺的動物,就只有我們人類。這一番話打動了劉世燁,重燃生存下去的希望。

    古語有云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少年時。」今天的孩子,活在一個資訊過載但狹窄,同時又非常舒適生活圈裡,只見樹木不見林,當然無法耳聞目睹枯木再發的景觀,但是遇上挫折,好像天要下來的樣子,動輒輕生,卻察覺不到人無兩度少年。

    沒有讀過老書,或者都聽過已故女歌手姚貝娜的《時間都去了哪兒》,頭兩句是「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裡枯木又開花,都是非常勵志,為何總是打不動當下生命脆弱的少年心呢

九月十日是世界防止自殺日

    自殺是全球關注的問題,也是每個國家中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全世界每年有將近七十萬人死於自殺,每隔四十秒就會有人因為自殺而喪命。二○○三年,國際防止自殺會及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九月十日定為世界防止自殺日,旨在呼籲各國政府、防止自殺協會和機構、當地社區、醫務工作者以及志願者們,加入各地方的防預行動中,共同提高公眾對自殺問題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殺率的意識。世界防止自殺日二○二四至二○二六年的主題是「改變自殺的敘述」(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旨在改變人們對於自殺的看法,從忌諱自殺一詞,變成可以就自殺議題公開誠實地討論,讓世界更關注自殺問題。

    港澳兩地政經文化類近,九月十日,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公佈本港最新自殺數據,十五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去年明顯增長,該組別自殺死亡個案由二二二年七人增至去年二十四人,以自殺率計見十年新高,當中女童自殺率急升七點四倍,去年共十六名女生自殺。據澳門保安司統計,自二一九至二二三短短五年間,五至十四歲企圖自殺個案從三宗暴增至三十三宗,整整十一倍之差;十五至二十四歲組別亦翻了兩倍,由二十四宗急升至七十七宗。

    全世界不論那個年齡層,自殺率正不斷飆升,政府及專業機構做了多層防治工作。最近,香港政府推出情緒通18111熱線電話,支援受精神健康困擾的人士,18」代表「覆蓋全港18」,111」則代表「一有需要,一條熱線,一站支援」。澳門政府推出四級聯防,透過跨部門協作機制,由衛生局、社會工作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以及社會服務機構保持緊密溝通和合作,貫徹落實世界衛生組織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聯合機制,提供精神健康相關服務,持續提高服務可及性、擴大社會支援網絡,從家庭、學校、社區等不同層面動員社會共同關注和主動轉介信息,讓相關部門迅速介入及消除可能存在的危機。這些措施自推出以來,未見顯著成效。

生前告別式人生最重要的第二場盛宴

    也許,我們都有參加過喪禮,現在比較流行用告別式。凡是告別式,一定與這位離世的人有某種關係,無論親疏遠近、新同事、沒有很熟的朋友,基於禮俗你還是得去參加一場很讓人傷感的告別式,我們的心情與難過程度會隨著與這個離世的人關係遠近有所不同,而我們也無法和這位死去的人有任何肢體上甚至語言上的溝通,不論你多想再跟他說甚麼?多想聽聽他的聲音,或者這個主角想告訴你甚麼?都不可能了。因為人一旦死亡,就失去了所有一般人能做的溝通方式。

    近年,許多殯儀業公司銳意推出生前告別式,筆者都曾參加過,發現氣氛完全不一樣,甚至予人近乎喪事當喜事辦的觀感。生前告別式的主角還活著,可以自己選擇所有的人事物,可以親耳聽到心儀親友發表悼詞,亦有人因此化解了多年的恩怨誤會,與許久未見的朋友或親人再次擁抱。許多辦過生前告別式的家庭,有不少家庭關係變得更親和;亦有主角更以平常寬鬆的態度看待即將來到的死亡。

提早認識自殺真貌是防治自殺的重要人生課堂

    中國人怕談死,甚至捧出孔子的名言,未知生,焉知死作擋箭牌。我們當然恐懼死亡所帶來的毀滅,我們當然不願面對死亡所帶來的失落。所以我們習慣逃避談死亡,更害怕死亡。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真切地體會到生命的無常,知道人生的有限,我們將會珍惜時間,把握著死亡隨時會降臨的人生,用心活在當下,認真的做好該做的事,如此當預知死亡來臨時,也會很自然地想要以負責的、用心的、關愛親人的心情。所以,無論是學校的修身、德育及公民科,甚至跨學科,邀請有經驗的禮儀師及法醫講解各種自殺的真貌,也許比現在隔靴搔癢的四級聯防更具防治自殺作用。

    澳門自殺個案通常透過跳樓、跳海、自縊、燒炭等方式,據經常面對自殺個案的精神科醫師說,跳樓、上吊和開槍自轟是最堅決自殺者使用者的手段。澳門通常聽到的自殺,尤其是青少年個案,都選用跳樓,以為是最無痛、快捷、簡單和乾淨的方法。筆者曾目睹大學同學跳樓自殺,身體頓時支離破碎,手腳歪曲變形,骨頭刺穿外露,最恐怖的是肝腦塗地,那一幕場景,刻骨銘心。

    一九九九年,曾經歷父親自殺事故的美國參議員Harry Reid,向參議院提出將每年十一月美國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前的星期六定為「國際自殺者親友關懷日」(International Survivors of Suicide Loss Day)。在這天,自殺者的家屬、親人和好友,可以透過不同活動,包括個案輔導、小組聚會、探訪同路人等,釋放情緒、追思悼念、互相安慰和鼓勵,以及訴說和傾聽彼此的故事。近年,更有自殺者遺屬到學校向青少年講解自殺心理、手段、對家屬的長期傷害,有學者發現這樣的教育,比較能整全的讓學生認識自殺,收到預防的效果遠比甚麼聯防措施來得貼地。

    在香港,據知最多人使用燒炭自殺。學校可以邀請禮儀師及法醫到校,聯同生物、化學及德育老師一起講解燒炭自殺到底是甚麼一回事。自殺者先將自己關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先服用安眠藥或飲下大量酒精,意圖減輕死亡的痛楚,之後燃燒無煙木炭,減低及早被發現的可能。燒炭過程會急速消耗室內氧氣,讓僅有的氧和碳結合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會與血液內的血紅蛋白緊密結合,使自殺者失去氣體交換能力,最終因一氧化碳而死。禮儀師會告訴同學,燒炭屍體的最大特徵是遺體呈粉紅色,由於碳氧血紅蛋白呈櫻桃紅色,故此,死者的皮膚均會呈現這種顏色。法醫會告訴同學,燒炭其實是很痛苦的尋死方式,自殺者會感到呼吸困難、耳鳴、痙攣,最後無力掙扎而死。

「未知死,焉知生?」正視死亡讓我們活得更好

    別誤會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細讀《論語》全書,統計出現「生」與「死」 的次數,卻有出乎大家意料的發現。根據台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釋慧開統計,在《論語》的文本中,「生」 字,總共出現有二十二次:其中出自孔子之口者,有十七次。至於「死」字,在《論語》中居然出現有三十八次之多,較之「生」字多出一倍多,其中出自孔子之口者,有二十次。由此推論,孔子本人及其弟子非但不忌諱談論生死,實際談死還比生要多,甚至還包括了「喪葬」、「鬼神」、「天命」、「老病」、「祭祀」等等與生死大事息息相關之議題。其實,孔子只是說生死有序,也許,我們要先好好學會生之道,然後再學死之義,就如孔子說,要學會孝悌忠信,行有餘力,才學學科知識一樣。

    資訊科技發達,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也許,只是個假象,如果我們願意多帶孩子走出校園,走進深山,自然可以觀察到比枯木更圖謀生存的景觀,更能觸動孩子的心靈與意志,內心較容易充盈生之勇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