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位於禮賓府左側的卑第巷維修及重鋪行人路,途經的巴士必須繞道新馬路,再轉左入河邊新街,再左轉上打鐵斜巷往風順堂,返回原來走線。這一舉措已引來市民不滿,有市民甚至打電話到電台時事評論節目投訴。工程完畢,一條那麼窄的斜路竟然兩旁都有寬敞的行人路,但是左側原先設置的十多個停車位就消聲匿跡了。其實,近年,工務局很多道路工程,都有類似狀況,讓本來停車位已經更買少見少,更添煩添亂。
須知道,目前月租一個停車位閒閒地要三千多元,一個停車位更叫價兩百萬以上。天天,要開車的朋友,既要早出爭停車位,更為了找一個街邊停車位弄到夜歸。難道,特區政府諸多措施都是為了澳門市民健康著想,要不走路,就是騎單車。市民天天為尋一個停車位,已抓破頭臚。我家住老楞佐堂附近,那一帶停車位非常難找,許多次,駕車歸來,我都請外孫祈禱,懇求神賜給我一個停車位,有時得,有時唔得。
澳門政府公布,為配合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選址路氹一片面積達9.4萬平方米的國有土地,臨時用作澳門戶外表演區,表演區位於機場大馬路及網球路交界、場地北迎網球路、東北面為機場大馬路(即上葡京及葡京人之間空地),預計容納觀眾人數約為五萬人,有關表演區的建設,將為未來澳門舉辦大型戶外演出活動創設優良條件,吸引國際級水平的演出落戶澳門。嘩!特區政府話做就做,筆者瀏覽相關報導多次,但就沒找到有設置配套措施的停車位,難道輕軌及巴士就能解決五萬人進出的問題嗎?
停車位不足是個城市發展的絆腳石
全球各地城市化進程一日千里,城市人口密度增大,連郊外及城市後花園都被逼節節敗退,騰出來的空間,既要蓋高樓大廈,更要增設馬路,最後就是加建停車場,於是,導致對停車位需求增加,而許多城市的基礎設施未能同步發展,造成停車位短缺,澳門明顯是一個滯後的案例。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人擁有汽車,對停車位需求激增,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停車位尤為殷切。統計暨普查局顯示,二○二四年一月底全澳註冊機動車共251,183輛,按年上升0.6%,輕型汽車(116,298輛)與重型電單車(108,836輛)分別增加1.9%及0.6%。營運澳門巴士服務的新福利及澳巴,截至二○二○年年底,投入服務的巴士共1,000台,其中小巴228台、中巴135台、大巴637台,行走約九十條巴士路線,兩年以後的今天,車輛與路線不斷增加。根據交通事務局顯示,截至二○二三年第一季度,本澳機動車數量已經達到249,685輛;而公共停車場向公眾開放汽車停車數量為23,148個,向摩托車提供的公共停車位數量為18,377個;公共道路咪表車位共7,664個。僧多粥少,車多位少的情況下,駕車人士每天都在玩耍現實版的大風吹,叫苦連天。
車總有停下來的一刻,彈丸小城的澳門,停車位嚴重不足也許是意料中事。城市空間有限,土地資源緊張,閒置及回收國有土地繼續閒置。有土地都會優先開發住屋、商業和公共設施,導致停車空間的分配不均衡,形成城市發展裹足不前。
停車位不足導致行車繞道,增加交通壅塞,讓駕車人士與路人增添情緒及精神困擾。停車位不足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消費者可能因無法找到停車位而放棄前往某些商業區,影響當地商家收益。澳門自從北上消費及澳車北上大行其道之後,並沒有舒緩停車的緊張狀況,但就為澳門中小企,尤其不在旅遊區的食肆購成經營壓力,眼看一家又一家老店結業,不勝唏噓!再者,因為尋找停車位而增加行駛距離,增加燃料消耗和廢氣排放,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從而對市民的健康構成無形但沉重的負面影響。當各國政府和城市管理者面臨如何平衡土地利用、交通需求和環境保護的挑戰,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來解決停車位短缺問題時,澳門政府卻座困愁城。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停車位不足成為全球化一個重要議題,需要各國政府和城市規劃者共同努力來解決。一些國家和城市在解決停車位不足問題上取得了成功,採取了多種創新措施、技術應用和政策調整,成功緩解了停車位不足問題,實在為澳門小城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日本利用立體停車場(多層停車樓和自動化停車塔),在有限土地上提供更多停車位。車主在購車前需證明擁有停車位,防止無停車位的車輛增加。東京等大城市擁有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減少私人汽車使用需求。
2.荷蘭早於多年前已構建P+R(Park and Ride)系統,在城市周邊設立大型停車場,市民將車輛停在這些地方,再乘坐公共交通進入市區。亦大力推動自行車友好政策,大量建設自行車道和停車設施,鼓勵市民使用自行車代替汽車。亦採取共享停車,將私人閒置停車位進行共享,增加停車資源。
3.新加坡實施電子道路收費(ERP)多年,對進入市區的車輛收取費用,減少市中心車流,緩解停車壓力。車輛擁有配額制度(COE),限制車輛數量,每輛車需競標購買擁有證書,抑制車輛增長,成效顯著。
4.德國奉行智能停車管理制度,實時更新停車位信息,駕駛者可通過應用查找和預訂停車位,減少尋找停車位的時間。澳門政府亦致力推動,無奈停車位極為有限,難以取得亮麗的成果。
5.瑞典採取綜合交通規劃,整合各種交通方式,優化停車設施布局,減少市區內的停車需求。又採取動態定價,根據停車需求和時段調整停車費用,引導駕駛者選擇非高峰時段停車。
6.美國各州採取的優化停車位措施都有很大差異,如舊金山實行動態停車定價(SFpark),根據需求調整停車費用,並提供實時停車位信息。俄勒岡州推廣綠色交通政策,增加自行車道和公共交通選擇,減少對汽車停車的依賴。
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
近日,在書店看到一本名為《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The High Cost of Free Parking),是由都市規劃學者亨利.葛瑞巴爾(Donald Shoup)所著,這本書詳細探討了停車政策對城市的影響,並提出了一些解決停車位不足的建議。以下是書中提出的幾個主要建議:
1.收費停車:葛瑞巴爾建議應對街邊停車進行收費,價格應根據需求動態調整,以確保總是有一定比例的空車位。這樣可以減少車輛因尋找免費停車位而繞行,降低交通擁堵。將停車收費所得投入到改善本地公共交通和社區基礎設施中,從而增加社區對收費停車的接受度。澳門已經緊跟仿傚,成果不錯。
2.取消最低停車位要求:許多城市有最低停車位要求,葛瑞巴爾認為這會導致土地浪費和城市蔓延。建議取消這些要求,允許開發商根據市場需求決定提供多少停車位。葛瑞巴爾提倡共享停車位,鼓勵企業和居民將閒置的停車空間共享使用。
3.停車現金津貼:建議公司應向員工提供現金津貼,代替免費停車福利。這樣,員工可以選擇將津貼用於其他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自行車或步行,從而減少對停車位的需求。
4.改善公共交通:增強公共交通系統,提供可靠、便捷的交通服務,減少市民對私家車的依賴。在城市周邊設立停車換乘(Park and Ride)設施,讓駕車者在這些地點停車後換乘公共交通進入市區,減少市中心的停車壓力。
5.優化停車管理:建議採用智能停車系統,提供實時的停車位信息,方便駕駛者快速找到空位,減少尋找停車位的時間和交通擁堵。通過動態定價和預訂系統,根據不同時段和地點調整停車費用,引導車輛合理分佈。
這些建議通過調整停車政策和改變駕駛者的行為,旨在有效管理和減少停車需求,改善城市交通和環境質量。葛瑞巴爾強調,關鍵在於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創新來提高停車管理的效率,從而為城市帶來更廣泛的利益。
回到澳門,必須銳意制訂城市發展、交通發展及停車位發展的中長期計畫,才能有效改善停車位不足的問題。要不然,我們只能跪求天主,庇護澳門天主聖名之城,能早日徹底解決市民找車位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