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八日,保安司司長黃少澤回應傳媒提問說,去年涉及詐騙案總數共2,496宗,同期上升近九成,總損失約為3.1億澳門元。去年,電話詐騙共412宗,比二○二二年及二○一九年分別增加299宗及292宗,以假冒政府機關人員的手法為主;網絡詐騙共894宗,比二○二二年及二○一九年分別增加272宗及580宗,殺豬盤、門票詐騙、網購詐騙,以及刷單打賞等手法呈現多發態勢;「涉信用卡網上消費」的電腦詐騙共329宗,二○二二年及二○一九年分別增加155宗及212宗;「網上裸聊勒索」案件共148宗,比二○二二年及二○一九年分別增加56宗及142宗。
據了解,一般市民雖然有接收防詐訊息,「但佢有一種心態:就係話,呢啲事一定唔關我事、我一定唔會受騙。」導致市民、受害者容易被騙,因對防詐騙意識「不入心、不入腦」。再者,現時有很多詐騙案,尤其是比較大額的個案或是高級知識分子受騙。
政府為降低市民上當受騙的機會,司法警察局正參考內地和香港警方的相關做法,按澳門實況開發「反詐」微信小程式,並料今年四月正式上線。黃少澤又表示,當局將不斷更新防詐宣傳手法,惟是,黃司長敬告大家,最重要便是市民對防詐資訊要「入心入腦
」,而非看過就算。
黃司長說得沒錯,市民對防詐資訊要「入心入腦 」。話雖如此,但是,騙徒總能魔高一丈。筆者一個朋友阿傑早前收到一封來自Apple的電郵,提及他的Apple帳號被盗用,買了兩台Iphone。但是,這個騙人的Apple偽裝善意,告訴他不是用常用的IP進行買賣,提醒可能是帳號被盗用,於是給了他一個連結,登入以取消購買。忙亂間,阿傑以為真的被盗了,就這樣相信了一個假的Apple,於是,阿傑就點進連結,帳號、密碼、驗證碼防線,全部輕而易舉地被對方拿走,到醒覺時,直接打去Apple客服中心,已經為時已晚了。
詐騙到底是甚麼?
詐騙等(fraud)是故意欺騙以獲取不公平或非法收益,或剝奪受害者的合法權利。詐騙的定義涵蓋透過欺騙誘使他人處置其管理的資產,從而造成有利於犯罪者或第三方的經濟損失的行為。其實,詐騙亦有善意利他的一面,就如家中有人突然得了癌症,而且已經進入晚期,家人都會訛詐只是染了其他不會致命的疾病,以免家人承受不了。
詐騙必須包括四個連續從心理到行動的過程,首先是意圖,無論是損人利己,甚或損己利人,總有一個明顯的意圖。第二個是情境,騙徒一定要設置一個特定逼真的的情境,對騙徒有利,而對受騙者不利,讓人陷入圈套。第三個是行動,如假以善意說為安全起見,最好儘快把戶口的錢轉到指定的帳戶,其實就是想盜取金錢。第四個是結果,也許是騙徒真的得手,也許是因為某些差錯而失敗。
詐騙都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詐騙有面對面詐騙,如「補藥黨」,只要是一把野草,便可成寶,能賣出數千元!另一種當然是難以偵破的網絡詐騙,只需要一部手機花幾分鐘就能騙財,如恐嚇你有犯罪證據在手,又或是警方在調查你等,引誘貪心者掉以輕心,加入一個群組,以便取得對方的信任,慢慢,就成一隻自願被吃的豬了。
騙徒通常會以容易得手,又或者警覺性低的人入手,誠如黃少澤司長說,高級知識份子都不例外。網絡上興起各種的社交媒體詐騙,通常是網路釣魚攻擊(phishing),是一種駭客試圖提供敏感資訊,目的要登入帳號密碼、信用卡卡號,以及企業機敏資訊。此外,也可能會試圖以電腦感染惡意程式。另外,黃少澤司長少提及的是青少年或大學生的詐騙,因位兒童及青年的金融知識水準可能比較淺薄,入世未深,不瞭解騙徒的高明手法,更不知道後果有多嚴重。所以,經常聽到的詐騙新聞,受害者都是大學生,尤其是內地大學生,很容易墮進公檢詐騙的圈套,金額以萬元計算。一句說到尾,騙徒總是很成功掌握受騙者貪與懼的心理,成功詐騙且能逃之夭夭。
為甚麼我們會被詐騙?
我們常常自誇自己為萬物之靈,是物種之王,認為自己的腦袋相當聰明。不錯,我們比起其它地球上的動物是聰明是毋庸置疑,但是,人類思維其實存在著許許多多漏洞,總括來說,心理學研究指出,我們的思維受著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影響,導致思維出現各種各樣的不理性(irrationality)。譬如,我們習慣信賴已有的常識去行事,我們深信自己不是笨蛋,可是,我們卻經常忽略,在騙徒心中,我們是非常容易受騙的動物。
詐騙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源自於輕易建立的信任,但又瞬間信任破產的可怕現象。通常,詐騙成功跟騙徒的形象、行為及詐術有關。因此,心理學家總結了我們為何容易受騙的陷阱,騙徒通常會有如下的賣點:
1.有外表:騙徒額頭不會鑿住騙子兩個字,相反,他們衣冠楚楚,談吐有禮,甚至非常幽默風趣,這樣,我們就更容易信任對方,這是心理學中的「暈輪效應」(halo effect),意思是我們對於他人的認知是來自於第一印象,從而去推論對方的其他特質,諸如對方是個好人,這也是為甚麼商界要重金禮聘劉德華、佘詩曼,甚至是碧咸做代言人。一旦被對方的外表及言談哄騙到,後續的騙徒大計就容易得逞了。
2.有學歷又有魅力:一般人都會認為受過高深教育,甚至擁有博士學位,而又在大學任教的人比較不會說謊。還有,坊間也有以國際名校的名字當作招牌的,比如哈佛訪問學人、又或是名牌公司的合作伙伴等。當然,口齒伶俐,加上一點個人魅力(charisma),就更容易博得我們的信任。一旦信任建立好,而且越來越牢固時,就是我們鬆懈被騙的時候了。
3.有超強經濟財力:我們通常覺得有錢人不會騙人,因為他已經那麼有錢了,為甚麼還要騙人呢?但是。那些大企業的詐騙案,比如美國的安隆案就是在會計上作假帳。世界上那麼多大公司,那麼多會計系統和監督,這種案例並不多,但也可見再嚴密的系統都會有漏洞。再者,許多所謂的有錢人只是做假,就如仍在戲院上演的《金手指》,就是借用香港著名的佳寧案主人翁陳松青,看穿了他,只是一個買空賣空的騙徒。可是,當年,很多股民的血汗錢都被他騙光光了。
再來說受害者,只要有情感和經濟需求,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被害者。而被害者常被利用的弱點有貪財心理、需求心理、疏忽心理、迷信心理、同情心理、恐懼心理等,其中三者尤為主要。
1.疏忽心理︰現代都市人非常忙碌,分心是正常的,所以,騙徒總是利用我們的「不小心」、「不注意」,就像前述阿傑的真實個案,利用我們很容易相信人,又欠謹慎查核的態度,於是,就成為騙徒的獵物了。
2.恐懼心理︰騙徒很擅長假裝成政府、金融機構、司法機構,偽造種種讓人恐懼擔心的事件,讓我們不知不覺聽從騙徒的指示,將金錢或重要資料交給對方。所以,要努力練習臨危不亂,凡是再三思量再作行動。
3.貪財心理︰騙徒很會利用市民貪小便宜的心理,引誘受害者上鉤。「貪財詐騙」可分為四種:平面媒體、電話訊息、網際網路、人際傳播。換句話說,線上線下都滿佈貪變貧的危機,要心存「知足」,確立「邊有咁大只蛤乸随街跳」的認知,就不會上當了。
騙徒利用上述心理創造各種詐騙手法,所以詐騙事件層出不窮。最新研究發現,「喜好孤獨」及「不善社交」者,基於認知失調理論,受害者在被騙過程中更處於孤立無助,只能任憑宰割也較容易受騙;亦因為欠缺充足的詐騙訊息,更容易失神被騙。所以,遇到懷疑是詐騙的情況出現,除了個人要再檢查再思考以外,最好馬上找親朋戚友參詳。當然,最妥當的的作法是是報警求助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