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世界,沒有比中國家長更關心孩子的教育,皆因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慢慢,中國家長的焦慮就入侵了家長的思緒,導致孩子的學習平添了不少壓力,亦讓整個社會對教育越來越緊張了。根據二○一九年整年的微信公眾號,同時有「教育」和「焦慮」兩個關鍵詞,超過十萬條,相關的評論文章有3497篇,平均每天將近十篇。「家長」、「父母」和「焦慮」連在一起有超過十萬條之多,相關的評論文章有6751篇,每天有十八篇。自古以來,中國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焦慮始終如一。
為何中國父母如此憂心忡忡,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籌謀子女的學業,既怕輸在起跑點,更怕輸在終點線。說實在,望子成龍是家長的教育欲望,而擔心子女難以達成欲望,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教育焦慮。
中國的高考,澳門的四校聯考及各類公開考試,甚至連PISA,不僅成了教育的指揮棒,更有意無意地將學生分成四大類,第一類是一眾家長趨之若鶩的「學神」,意指不太用功但考試成績卻很優異的學生;第二類是學霸,意指非常用功且考試成績優異的學生;第三類是學渣,意指不努力學習,考試成績也不太好的學生;第四類是學弱,非常用功,但考試成績仍然很差的學生。所有家長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是學神,要不然學霸都不錯,可是,天意弄人,在整個學生群中,學渣及學弱就佔了很大部份,而學神及學霸只是鳳毛麟角的菁英尖子。
就算幸運之神降臨,吾家出了個學神或學霸,父母的教育欲望仍然旺盛,孩子非要進北大劍橋不可。當不幸吾家出了個學渣或學弱,仍不甘心,非要孩子學有所成,繼而成為社會的菁英。補習中心看準了家長的需求,補習對象從學神到學弱全包攬,取得雙贏,即連續贏兩次。
教育欲望與教育焦慮是孿生子
自從嬰兒呱呱墮地那一刻,父母都自然而然對之寄予厚望,教育欲望油然而生。可是,現實總不會盡如人意,面對孩子成長的各種困難,又自然而然成為父母的焦慮。所以,兩者是一對孿生兄弟,有教育欲望之後就一定有若干教育焦慮;同樣,有心煩意亂的諸多教育焦慮,背後就一定隱藏著非常熱切的教育欲望。那麼該如何建立恰當的教育欲望,又該如何聰明地對待教育焦慮呢?將是家長無時無刻的教育夢魘啊!
正因為有對孩子的極高教育欲望,才會源源不絕送上優質的教育,才會有教育焦慮的無窮擔憂與恐懼。正因為有想孩子學習成功的欲望,才會有對學習失敗的焦慮和恐懼,如果沒有了對學習成功的欲望,也就沒有了對學習失敗的恐懼。
教育焦慮的本質是教育欲望大而能力不足,但又想快點在教育起跑點爭先,同時又想快速到達教育終點線。因此,控制教育焦慮有兩條路徑,一是降低教育欲望,欲望越大,失望越大。二是提升達到教育終點的能力,如找名師為孩子補習,務要從學弱升上學渣,然後再攀上學霸,最後成為學神。
不要想著先消除教育焦慮再實現教育欲望,這是互為因果表裡的關係,也是不少家長及孩子會出現的焦慮強迫症狀。想想,許多家長及孩子,不經不覺地開始發病,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消除焦慮,但經常弄巧反拙。如果懂得焦慮是不可能消除,那麼,就應該放棄與之惡鬥,反而應該懂得與焦慮和平共存。
看《小捨得》敦促我們不要在成為教育欲望與教育焦慮的受害者
二○二一年四月初,以教育欲望與焦慮為題材的電視劇《小捨得》在中國熱播。該劇以現實主義手法,聚焦小學升初中,真切展示當下家長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的無窮欲望與焦慮心態,折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景象。劇中家庭上孩子比拼才藝、校外培訓機構亂象等,引發了全社會對於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與思考,亦引發大家對於家長的教育欲望與教育焦慮管理的高度重視。要解除孩子的學習焦慮,那得要先解決家長的教育欲望與教育焦慮啊!
在中國內地如是,在澳門亦如是,當家長發現學校不能滿足他們的教育欲望時,就馬上求救於培訓中心,即澳門的補習社。當教育欲望被教育現實狠狠打敗時,家長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補習,一方面減輕教育焦慮,另一方面可以暫時滿足其教育欲望,真的有點像在飲鴆止渴。
同年七月,國家主席一聲令下,雷厲風行雙減政策,即減少校內的課後輔導,對民辦課外輔導行業進行了全面整頓,禁止提供營利性學科課程輔導班。這麼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家庭減輕負擔,為過度疲勞的學生和面對輔導費用的家長減負。二是為遏制這個規模曾高達一千億美元補習行業無序擴張。頓時,許多上市名牌補習中心馬上倒閉,又或是改做教育活動中心。可是,中央政府也許少覷家長的教育欲望,更忽視家長幾近病入膏肓的教育焦慮。只要高中和大學的升學制度還在,就絕對沒有辦法實現減負。急切想孩子在學習上達標的家長,願意花更昂貴的補習費找地下輔導班。這表明教輔行業整頓的兩年來,這項政策徹底失敗。在現行高考競爭非常激烈下,每年有超過一千萬學生參加高考,考上好大學通常意味著未來找到好工作,人生就更康莊。
雞蛙家長或直昇機家長的教育焦慮
我們身處的信息社會很兩極化,其中包括家長這個社群,有嚴重疏忽照顧甚至虐待的家長;有被號稱為雞蛙家長或直昇機家長,事無大了通通管亦通通包辦,比歌影視紅星的經理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外國及港澳地區,這些家長被稱為「直升機家長」,在國內,則被稱為「雞蛙家長」。所謂雞娃,不是小雞仔,而是指用打雞血的方式教育小孩。「雞」作為動詞,挪用了「雞血療法」的典故,生動地形容出這屆家長育兒的瘋狂程度。
直昇機家長首次出現是在美國Foster W
Cline 與Jim Fay 二位在合著的《以愛與邏輯教養小孩:教育小孩應有責任感》書裡。直昇機家長指的是過度關注及保護孩子,包括過度介入操控、不懂得適可而止、過度恐懼焦慮及過度參與等。種種行為並不是以孩子的需要作出發點,而是源自家長的恐懼及無意識,導致凡事不放心,變成凡事操心,執意包辦一切,無微不至,就像直昇機一樣經常在孩子頭頂上盤旋監視,不讓孩子去解決難題,甚至代替孩子解決問題,且樂此不疲。在美國、中國及日本,甚至許多發達富庶的國家,直昇機家長甚至干預成年兒女的求職過程,這類家長又被稱為「雞蛙」的家長就如雞母親一直繞著小雞團團轉。
直昇機家長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就連號稱全球最講獨立紀律教育的德國,亦陸陸續續出現很多直昇機家長,所以,才有明鏡週刊著名編輯Lena Greiner及Carola Padtberg收集了很多直昇機家長的案例,寫成一本書,書名為《老師情把考試延期,我兒子要過生日──德國直昇機父母毀滅教育現場實錄》,道盡德國家長的光怪陸離現象,誠如兩位週刊編輯說,昇機家長的教養態度將成為有史以來最漫長且不捨分割的臍帶。不過,情況嚴重的還算是中國家長。
教育欲望及教育焦慮產生的根源是對孩子的未來非常不確定,面對其他同齡的孩子,家長的行為,社會的進步,不知道應該給孩子報甚麼輔導班,不知道是不是還有更好的課程自己不知道,不知道孩子還能學甚麼,在同齡人中是甚麼水平,甚至連孩子學的東西有甚麼用,都不知道。我們仍然被只能贏不能輸的陳舊教育思維所束縛著,學校如是,校外的補習班如是,因此就形成一條長長的「教育食物鏈」,把家長、學生、老師及社會大眾緊緊地綑綁住,大家都動彈不得,教育欲望仍沸騰,教育焦慮仍爆裂。
許多國家都有鄉村小學,又或是自然學校,亦有如北歐芬蘭般朝著教育以人為本的理想迎難而上。也許,好好調整我們的教育欲望,平常心處理教育焦慮,還大人小孩一個快樂的人生。
任何一個家長被問到,為何要孩子上學,答案都是教育能造就他們有健康快樂的人生。可是,要用教育焦慮來換取快樂人生,豈不是本末倒置嗎?快樂人生就在每一刻,就在與孩子同行的當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