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青局早於今年六月及九月在舉辦兩場推動學生健康飲食的說明會,培訓中小幼學校相關教職員,更新了《學校小賣部及自動售賣機食品建議及分類指引》及編制了《中小學生營養午膳指引》等內容,讓學校加深了解小食的分類、設計及提供營養均衡的午膳原則。
二○二四學年,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要求各中小幼學校落實校園健康飲食監察機制,意指凡供應午膳的學校,應遵守衛生局制訂的營養指引標準,而校內小賣部及自動售賣機則不再供應非健康食品及飲品。根據有關指引,非健康食物包括咖啡、奶茶、汽水、菊花茶、薯片、即食麵、糖果、朱古力、香口膠、魚蛋香腸、所有油炸食品、雪糕等,致力打造健康飲食環璄,提升對健康飲食意識,協助從小養成健康飲食習慣,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禁止在學校售賣俗稱垃圾食物及飲品,的確是邁向健康校園的第一步。現實是,學校不許買,可以等到中午或下午放學到校外去買,許多家庭都不乏垃圾食物。就算學校嚴格執行,可是,時正舉行秋季旅行,只要巡查一下,就可以看到垃圾食物堆滿學生的背囊,燒烤爐上滿是魚蛋香腸,真教人哭笑不得。禁令是「治標」,唯有將食育納入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更向家庭及社區推廣,徹底執行,才是「治本」之道。
甚麼是「治標不治本」?
「標」即是樹木的枝葉末梢,「本」即是樹木之根部,樹葉之所以綠油油,全靠樹根吸取養分。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有專門討論「標與本」的篇章說:「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即是說標與本的關係及分工非常明確。《黃帝內經》亦有說「病有標本」,指病可以分為表面和深層,表層的病是標,容易治理,深層的病必須透過根本的醫治才可能痊癒。中醫治療更強調「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要分清楚緩急先後,如果有急重病出現,比較輕的病就可能先暫時不管,待急症過去之後再作治療。
西醫源自分析科學,常被訕笑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發燒就退燒、疼痛就止痛、咳嗽就止咳、嘔吐就止嘔等等,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治標」的問題是剛剛治好,不久又會發作,反反覆覆,難以根治。《黃帝內經》強調「治病必求於本」,治本才是更重要的治療目的。例如孩子發燒,西醫馬上用各種猛烈的方法退燒,如打退燒針,吃重劑量的退燒藥。有經驗的西醫會知道發燒只是個訊號,更重要的是找出病因,對症治療。中醫是整體醫學,更偏重病徵的現象與背後的本質問題。發燒可能是喉嚨發炎,也可能是中耳發炎,更可能是重症,發燒本意是引領醫者找出背後的病因。
禁止垃圾食物治標 立法推行飲食教育治本
無可置疑,禁止在校園裡售賣垃圾食物,總比不作為或放任自流好。誠如前述,標是末梢是表象是淺層是急切的意思。今天,學童超重及亞健康情況已非常嚴重,當務之急,當然是率先在校園裡敲響垃圾食物有損健康的警號,頭痛醫頭總比甚麼都不做,或者藥石亂投要好。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正開展修訂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相關工作,計劃將人工智能和編程教育納入資訊科技科,預計於二○二四年完成。不錯,資訊爆發的年代,孩子擁有AI等知識及技能對其在生存與發展很有幫助。不過,無人會反對健康是最重要的財富,《聖經》裡耶穌不是警告世人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今天,身心靈整合的年代,論輕重緩急及優先秩序,健康及心靈教育一定排在最前列及最重要的位置。
校園禁垃圾食物是標,不能否定其教育價值,但是,更積極根本的是在校內全力推動食物教育。甚而,在家庭及社區都應該推廣健康飲食,最理想是建構社區健康的飲食文化。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然,最好的食物教育理應由家庭開始,可是,現實是澳門家庭普遍對食物教育的認知不足,而論及教育條件優越的,首推學校。在亞洲,日本是最早推行食育的國家,二○○五年頒布《食育基本法》,奠定日本推動食育的基礎,各級政府、機關團體、每個國民,都肩負食育的責任。《食育基本法》立法後,每年六月都會由各地方輪流舉辦「食育推進全國大會」,讓對食育有興趣或不了解食育的人都能夠從中學習並得到樂趣,且將每年六月定為「食育月」,每月十九日為「食育日」,讓食育自然融入生活中,足見日本在推行食物教育是非常有決心有部驟,效果亦非常明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世界衛生統計》指出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日本每十萬人中就有四十八人能夠活到百歲。
日本文部科學省對食育的定義是:「讓兒童掌握關於飲食的正確知識並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農林水產省比文部省更進一步對食育定義為:「食育是生存的根本,是智育、德育和體育的基礎」。在日本,舉國之力都在促進食育。誠然,食育並不僅僅等於健康飲食,認真而言,食育包括營養、衛生管理、飲食文化、禮儀、作物和食材的地理研究、烹煮的科學等不一而足。總而言之,在日本,九年義務教育裡,各種科目都必須加入食育的內容。
不僅是日本,歐美先進諸國都致力推動食物教育,義大利早於一九八六年開始,發起抗抗議麥當勞飲食的「速食化」、「一致化」的全民健康慢食運動。美國國會於一九六六年通過兒童營養法,二○一三年推動「Farm to school」計畫,創設學生菜園,藉教育拉近人與食物的距離。英國一九九八年開始推動「健康學校計畫」,施行每日五蔬果健康飲食生活,並推行「耕種學校」活動,將食育列入課程綱要中,結合各領域進行教學,並排入烹飪課,小學生畢業前需學會二十道料理,加強整合與生活實踐的能力。
從家庭、學校到社會的食育
每年,行政長官及各司長領域都會制定施政方針,然後親身在立法會宣讀,還要接受立法議員的質詢。多年以來,特區政府都非常關注市民的衛生健康,每年都撥出巨款在保健、醫療、藥物等方面,務必守住市民的健康。與此同時,海關及市政署都為進口食材、食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這些都是「治標」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像日本一樣,憑舉國之力去推行食育,才是「治本」之道。筆者非常期待,有一天,行政長官能夠在立法會宣讀食育的立法制度,治理澳門要《基本法》,市民健康要《食育基本法》,兩者不可偏廢。有了法律,可以順序制定食育願景、藍圖,然後有關領域的司長就方略、政策、施政作具體的操作。
在家庭方面,近年,政府大力推動持續教育,可以大力資助街坊及婦女團體舉辦食育的持續教育課程,特地以家庭主婦或主夫為對象,培養他們成為在家全力執行食育宗旨的先鋒。在學校教育方面,理應制定十五年免費教育的食育課程、基本學力、師資培養、教學指導及課程評核等工作,才能把食育徹底做好。
日本文部科學省「食育指導指南」,提出符合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的「食農素養」(Food and Agricultural Literacy)做為課程設計學習地圖之用,內容包含「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
化」三面向,對應「農業生產與安全」、「農業與環境」、「飲食與健康」、「飲食消
費與生活型態」、「飲食文化」、「飲食習慣」六主題項目及相關學習內容教出學童好食力非常值得澳門參考。
民以食為天,病從口入,要全民健康快樂,立法推動食育是不二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