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日上午,衛生局舉行記者會,宣佈推出「食得健康餐廳2.0版」,與本澳三大外賣平台共有四十八家商戶合作,居民可以在專區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三類「食得健康」菜式,包括「蔬果精選」、「全穀精選」和 「減鹽、減糖、減脂肪」等,讓居民外賣時輕而易舉實踐健康飲食。
同屬社文司管轄的社工部門及教育部門,都牽動著院舍及學校的膳食服務,可有想到將如此好的健康飲食舉措,理應普及到院舍及學校呢?本專欄專職探討教育,更關心每天中午在學校「搭食」的學童是否食得健康?再者,許多學校提供的午餐都是預製的,尤如我們吃過的飛機餐一樣。也許,作為家長,非常關心孩子在校是否吃到具營養價值、少甜少油少鹽少防腐、而又沒有過期的安全午膳,但就很少過問,到底學校是否一直在提供過時陳腐的教育呢?
中港兩地預製菜是個速食大產業區
所謂預製菜是指提早經過烹煮加工的食物,一般指以各類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材料,配以調味料,經預選、調製等加工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通常預製菜需要在冷鏈條件下貯存或運輸,供消費者或餐飲環節加工者簡單加熱或烹飪後食用。
預製菜根據加工程度不同可以分為四類: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即食食品開封可以馬上食用;即熱食品是指供應商已經做好的菜,只要用微波爐、電子瓦煲、蒸鍋等加熱後就可以食用;即烹食品以油炸類食品為主,例如酥肉、薯條等;即配食品需要自行配菜、調味、烹飪,是四類中操作環節最多的預製菜。
預製菜已經在國內流行多年,已被污名化,因為,預製菜難以確保健康,含有食品添加劑和防腐劑,長期進食有損健康。最近,各地教育局鼓勵企業將預製菜送入校園,遭到學生家長的強烈反對,擔心供應商及學校只顧圖利,罔顧孩子的健康。
不要以為預製菜只此中國一家,香港的預製菜供應全球,可望成為全球最具規模的供應區。根據香港文匯報六月十四日的報導,香港貿發局福建代表鄭佩珊表示,預製菜一頭連着福建的山海,一頭連着市場的餐桌,串起的是一、二、三產融合的價值鏈,切入的是無限想像的大市場。有與會企業代表認為,香港是預製菜消費重鎮,同時香港擁有的獨特優勢,將令香港成為預製菜供應全球的「前置倉」。
萬億大茶飯預製菜靜悄悄進軍校園
今天,預製菜在國內已經成為極具商業價值及高回報的食物產業。二○二一年,中國預製菜空間規模為三千五百億元,預計到二○二六年預製菜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人民日報》將之形容為「一個新的萬億級產業」。
九月開學,全中國家長非常嘩然苦惱,事關大批學校突然轉用「預製菜」供應膳食,例如預製的梅菜扣肉飯、蝦仁炒蛋飯之類,每日翻熱後作為學生的午餐。家長們擔心供應商使用劣質食材,又掛心食物多油多鹽,添加大量調味料及化學物,不利於學生健康。由於內地中小學生通常不獲准外出午膳,父母們唯有自己動手炮製愛心飯盒,一到中午放飯時段,校門外便擠滿大批家長,把手中飯壺遞給門內子女。
翻閱相關規定,中央政府早在今年初已發布《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俗稱「一號文件」),首次強調,要「提升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範化水準,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據統計,中國有一點六億名中小學生,假設每人每日要食一份「預製菜」午餐,每份售價十五元,這便相當於每日二十四億元生意額。按每年兩百五十個上學日計算,那麼單是來自學生市場,預製菜每年收入規模便達六千億元,確實是一個巨大產業。任何企業若能從中分一杯羹,便能像「做核酸」般,賺到盤滿缽滿。
關切子女健康的家長,一直擔心內地的食品問題,包括「地溝油」、「頭髮豉油」、「假雞蛋」、「劣凍肉」等駭人新聞時有所聞,其實,內地民眾普遍對食品工業缺乏信心,擔心商人為了賺錢,生產劣質預製菜。面對群情洶湧的家長,國家教育部最新發表聲明指出,鑑於預製菜尚未有統一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對預製菜進校園應持審慎態度,先後制定實施了《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營養與健康學校建設指南》等制度規定,不斷加強對學校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的管理,更指出預製菜不宜強行推廣。現實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利益在前,產業鏈盤根錯節,讓學生「有啖好食」,也許會是一個奢侈品。
香港這個學年小幼生約有四十八萬人,教育局有頒行《學生午膳營養指引》,還《選擇學校午膳供應商手冊》,確保到校的午膳在安全及營養方面達標。有巨頭供應商每天製作十萬個飯盒送餐達三百所學校,一條龍作業,有早上才烹煮的,價格比較貴,有提前煮好加熱的,但加溫要超過攝氏八十度以上才不會吃壞肚子。學校必須就供應商提出的飯盒營養承諾、食物安全紀錄、行政環保減廢安排、參觀廠房及試食才決定那一家中標。今年上半年,教育局只收到六十四宗膳食投訴,足見這個高風險的學校午膳是個有利可圖的大產業。
在澳門,有學校自設飯堂,亦有學校招標送飯到校,亦有不設午膳,學生亦不能帶外面的食物進校等。根據第22/77/M號法令第五十二條,公立學校透過澳門社會福利處每天供應學生早餐及午餐。私立學校方面,教青局的本年度《學校運作指南》在餐具、環保、食物安全、營養、招標等有相關的規定。必須符合《供膳學校食物安全衛生管理指引 》【由市政署食品安全廳提供――GL 005 DSA 2015(2021 年 4 月更新)】的種種要求。誠如相關指引說明:「學校供應午膳要注意食品安全衛生管理,以減低校內發生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的風險,保障師生員工健康。無論是學校自置廚房及飯堂,又或是外判供應到校分配,市政署及衛生局都會有巡查,萬一發生食物中毒或因用午膳不適的情況,必須向有關部門報備。」在網絡上,可以隨時查閱不同學校的午膳招標文件,一直以來,澳門真是蓮花寶地,學校午膳很少出問題,幸甚幸甚!
無論是公校還是私校,無論是學校自設廚房烹煮,抑或是外判送餐,有關當局都要求食物符合「黃金比例三二一」,就是「五榖根莖類」、「蔬菜類」和「蛋豆魚肉類」,所以黃金比例就是每餐需要三份「五榖根莖類」、兩份「蔬菜類」以及一份「蛋豆魚肉類」。至於午膳實際操作及學生是否聽話吃好吃飽,就難以徹底達標執行了。
預製菜與預製教育,到底由誰說了算?
中國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對於未成年學生而言,飲食安全直接關係到身體發育和健康,因此,在引入預製菜之前,需要進行科學論證和評估,檢測是否符合學生營養要求。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草率地引入校園必然會遭到學生家長的反對。家長及學生是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
熊教授的批評同樣適用預製好的學校教育。預製菜頂多就是前一天烹調好再加熱,預製教育可能已經超過上千年。如果吃進口的食材要認真考量安全、營養、及時,那麼,學生天天被生吞活剝的教材為何就被輕輕放過,只因在教育專業面前,家長學生處於不對等的劣勢關係上,家長表面上看似有消費者的選擇權,但孩子的品學成績卻操控在學校手裡。
筆者常說,我們是把老舊過去的知識,教給當當下的新生代,卻奢求他們要用過時的知識及技能去應付明日又明日的挑戰。要知道,資訊及知識爆炸的年代,到底那些恆古常新如孔孟之道,如何以現代化的方式,恰到好處地教給學生呢?午膳最大的問題是人人吃同樣的菜式,甚至被強迫吃同樣的份量,一樣的情況,為何今天電腦科技發達的時代,學校教育仍然要以統一權威的標準去教育及評量每一個學生呢?我們非常審慎看待食物的質素,可是,我們卻掉以輕心看待有毒的知識及盲從的態度,對學生造成的深遠荼毒有多嚴重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