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驀然回首,「人」「才」卻在燈火闌珊後

 


 

    日前,人才發展委員會召開會議,行政長官兼主席賀一誠說,過去數年,面對複雜的地緣政治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人才流動受到巨大的影響。世界各地掀起「搶人才」的風潮,擁有國際視野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化、專業產業的人才,成為區域競爭重點對象。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成員,以及國內外雙循環的交匯點,要在激烈人才競爭中求存求贏。他也提出,人才發展委員全力推進即將出台的人才引進計劃,可謂責任重大。
   
賀一誠表示,國家對澳門特區的重要要求是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強「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設,並提出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重大戰略目標。為配合上述重要任務,政府正在加快推進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配合人才引進、培養、回流並行政策,以支持澳門長遠發展。

    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周昶行指出,委員會核准設立四個產業(大健康、高新技術、現代金融、文化體育及其他)的專責小組,負責審批申請。每年一千個人才引進名額屬指引性質,若今個階段的申請質量不足,不會全部批出。至於會否引入逾千,要視乎是否出很大量的優秀人士申請,亦將會定期公布引進人數、學歷、年齡、種類等,供市民監督。
   
另外,委員會昨午成立臨時性質的高端人才計劃的專責小組,擬定評審準則等建議,之後由行政長官批示核准、公布。委員會亦都通過多項計劃,包括:人才培養考證激勵計劃、澳門青年重點產業實習計劃等。

    聽起來真叫人雀躍,尤其是待業青年,因為,人才計劃既有讓大家擔心會大量引進外來競爭者,原來亦有培養與回流多管齊下的政策。另一個更讓人驚喜的是,人才計劃會定時公佈,供市民監督。作為小市民,當然非常關心人才委員會如何培養人才及如何多管齊下,更關心如何引進廣大市民的監督力量。

 

看看中國著名經濟及道德教育學者的說法

    綜觀人才委員會的資料,筆者一定是孤陋寡聞,或是掛一漏萬,似是找不到一個整全清晰的人才定義。在中國內地,享譽經濟界及教育界的名人茅于軾教授在八十八歲壽辰前夕,在網路上再次發表他的人才論。茅教授一語中的說,中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既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又為國家培養人才。茅教授並不反對人才論」,同意必須有一定的能力,能夠解決問題,能夠靠自己的才能養活自己。但這並不是最後的目的,這只能是實現良好人生的手段。

   然而,嚴格來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受教育者本人,不是為了別人。茅教授批評人才論」刻意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別人的工具,而不是為了他自己的人生。茅教授指出,當前的教育,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教學生會考試、會解題,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謀生,就是現在教育的終點。這裡最欠缺的是人對人生意義的追求。

    茅教授說教育是最個性化的事。教育是讓受教者一輩子過得愉快、豐滿、有意義,不白活,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有才能夠自謀生路,而且更要有美好的家庭、親密的朋友、充實的生活,能夠不斷有好奇心、有追求,懂得對美好事物的欣賞,特別是能夠判別真善美、不至於把假當成真、把惡當成善,把醜當成美。這些都超出了人才的範圍。我們現在的教育正好在這方面太過薄弱。學生整天忙著解題、背誦,但不善於判斷最基本的是和非。

    人才論並不錯,適當的功利也不錯。但是,過於功利,把功利看成目的,看成最終目標,那就錯了。所以,人才是要先培養一個有思想、有感情、有良知的人,然後再去考慮其才能的培養與發展,這才是人才論」的正當發展之道

    無論是澳門大學教育法,又或是人才委員會對人才的看法,似乎都欠缺茅教授所言的,先要求人才是一個具備良知良能的人,只很狹隘集中看人才的獨特才幹。開玩笑說,全世界最高度設防的監獄,裡頭被關的都曾經是社會最頂尖的人才,澳門監獄都不例外。可是,有才無德,有才害群,不是我們對人才的正確要求。

 

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後

    也許,大家都聽過路燈下找鑰匙的故事。話說一個深夜,一盞路燈下,有一個人在找東西。路人經過問他在找甚麼?他說在找鑰匙。路人問鑰匙在路燈下遺失嗎?他說不是,是剛剛走過的一段路,不小心摔了一跤,鑰匙應該掉在那裡吧。路人問他為何不去摔下的地方找呢他說那裡太暗,看不清楚,這裡有燈比較亮,看得清楚或者比較容易找到。路人無言離去。無論是個人、組織、甚或政府都有習慣,遇到問題就會用過去的經驗做出直覺的反應,雖然在燈下比較亮,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找得到鑰匙,然而,鑰匙並不在燈下,而是在燈火闌珊後。

   查人才委員會,從特首到各司各局領導,到一組各路人馬組成的隊伍,都是忙得分身乏術的一表人才,真不知從何擠出充裕的時間去為人才獻謀劃策呢由於委員會從沒有定出人才的定義,這顯然是一個很聰明的模糊混沌作法。沒有定義就沒有比較。要是有定義,市民率先會問人才委員會的成員是否符合定義,如果符合就有公信力。但是,想必委員們都是謙謙君子,不敢為天下先。如果不符合,人才委員會就自打嘴巴,成為一個充滿邏輯悖論的笑柄。

    人才委員會核准設立四個產業(大健康、高新技術、現代金融、文化體育及其他)的專責小組,負責審批申請,每年一千個人才引進名額。委員會說要市民監督,市民最關心的是這四大產業是否真的是當前澳門最需要的人才呢?

不知道人才委員會有否做了精準研究,澳門目前有多少人才在手海外願意回流又有多少人?有沒有研發制定一套如茅于軾教授說的人才品德操守指標呢

    疫後及政治風波後的香港,大量人才移民,金融與工程界最缺人才。於是,香港透過「高才通」計劃,試圖引進必需的人才。可恨的是,內地專才只視「高才通」為逃離中國的「潤學」(Run)捷徑。香港事事領先澳門,尚且人才引進弄到一糊塗,前車之鑑,澳門又該如何呢?

    調侃地說,澳門最欠缺的也許是能點石成金的人,有了這個人才,特區政府可以高枕無憂,又不必掛心旅遊賭業是否能為庫房增添儲備。再者,澳門政府年年派錢,腦袋裡只會給市民「魚」,卻鮮少想過借派錢讓「魚」產生「漁」的功效,突然,拍拍腦袋,想從「魚」來個演化突變,成為人才引進,繼而人才輩出的「漁夫」,真的談何容易呢?

 

人才至上主義的迷思

    人才委員會的人才觀很像是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暢銷書《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一堂課》(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中嚴厲批判的才能至上主義」。自古以來,選賢與能,賢優於能,人優於才。可是,人才委員會沒有將德與賢視為人才引進的頭號要求。顯然,這樣就馬上陷入桑德爾批評的人才暴政。即是說,才能只是天賦加後天努力,沒有其他。桑德爾說,人才除了天賦及努力外,還要考慮地利及運氣,如果米高佐敦(Michael Jordan及尼古拉约基奇(Nikola Jokic)都活在文藝復興的歐洲,他們是無法成為NBA籃球巨星。同樣,今天,澳門真的沒有上述的四大產業人才嗎?還是澳門政府誤以為人才一定是來自他方才是正路呢?試看今天很多在國外名牌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學者來到澳門的大學教書,卻對澳門毫不認識,講課只如紙上談兵,不切實際,學而無法致用;尤其甚者,更強加其本國的意識型態給本地學子,又怎能脫穎而出,成為澳門培養出來的人才呢!可惜,有理論有本地實踐經歷的專家學者卻因為「不是自己人」而被拒諸門外。原來,桑德爾說漏了,除了運氣以外,人脈與政治很可能是人才引進的潛規則啊

    人才委員會諸公,試試驀然回首,」「」很可能仍在燈火闌珊後的澳門,只差你們高抬貴手,點一個名,給一個機會,他們就可以成為推進澳門進步的人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