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我們可以在雜草身上學會真正的教育原理嗎

 


 

    上週本欄談到少字化,特別指出全球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地區,香港澳門並列第五。很感謝讀者馬上給予最新的資訊。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UNFPA)公佈年度「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顯示,全球有三分之二人口是生活在生育率較低的地區,其中香港生育率是全球最低,每名女性僅生育0.8個小朋友,據香港統計處今年二月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資料顯示,香港生育率由一九九一年的每一千名女性,便有1.281名活產嬰兒,下跌至二二一年的七百七十二名(每名女性生育0.772個小朋友),跌幅高近40%。其次是0.9個的韓國及1.0個的新加坡,澳門和聖馬力諾則有1.1個。值得留意的是,每名中國女性也只是生育1.2個。

    眾所周知,香港是全世界樓家高企的地區,不少家庭的居住環境非常惡劣, 劏房無處不在,處處都在;與此同時,無論是教育及社會生活的教養消費都比其他地區昂貴,據去年恒生銀行一份研究調查告指出,香港養大一名小朋友至二十二歲大學畢業,年均開支高達28.4萬元,較十六年前由滑浪風帆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說的四百萬爆升至六百萬,增幅高出50%

    少子化無疑對學校的教育帶來財政上的重大衝擊,香港採取了非常現實的作法,就是學校合拼或殺校。澳門地小人多,人際關係密切,人情味亦較香港濃厚,似是不太能夠用殺校的方法整治小子化。誠如特首賀一誠說,下調班師比及增加優化班師比是近十多年沿用的方法。主管教育的官員一直強調,教育的開支不會減少。的確,從教育經濟及財政的角度看,基礎教育是眾多的財政開支的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因為,教育投資不僅僅是實利的經濟回報,整體的公民素質更是重大的回報所在。過去,班級人數太多,只能提供一致性的課程與教學,少子化讓班級人數大幅下降,師生比接近師徒制,更能大力推動個性化及創意教育,深信將來的回報是豐碩的。

 

有一種不能控制生長的雜草叫蒼耳

    人類經過很多農業科技的力量,已經馴化大部份食用的蔬果種子,換句話說,像種稻為例,從播下種子到成長,結出稻米,都是經過馴化,按照農夫的預想日程長大。可是,毫無商用價值的雜草就會自然放任成長,其中以「蒼耳」這種雜草最有個性。同樣是在一塊草地下的「蒼耳」種子,有些很快就發芽長大,有些就千呼萬喚都不長芽。決定那一根「蒼耳」快高長大,那一根「蒼耳」大器晚成,原來,大自然的定律叫「個性」,換一個帶有宗教意涵的說法,就是「人栽種,然而使之生長的,卻是天主。生物學家告訴我們,所謂個性就是「遺傳多樣性」,而多樣性就是「分歧且不一致」。

    我們從小在學校讀書,所有知識都會有非常一致的標準答案,而出現其他答案都會視為錯誤。但是,在大自然世界裡根本沒有對與錯的標準答案。其實人與其他動植物一樣,都存在個性的多樣性,誠如前文提過人是有多元智能的差異,有運動智能非常卓越,有邏輯思考能力很強。有了這樣的見識後,我們就應該放下牢牢困住我們的標準答案教育方式;同樣,既然個性是多樣化,就沒有一枝獨秀,全班全級第一名的假教育了。

    十九世紀,蘇格蘭人在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之後相繼到新大陸開展殖民行動,見到馬鈴薯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主食,就拿最優秀的品種回蘇格蘭大量繁植,可惜,大量栽種同一品種的馬鈴薯,這種植株對病原沒有抵抗力,最後失收釀成大饑荒。同樣,在標準化的學校教育下,某些學生的個性與智能偏偏又不是主流受重點栽培的,在得不到充裕機會發展而變得脆弱,脆弱到極點就會走上絕路。今天,人人要接受免費教育是好事,但要接受統一課程與與同一要求的教育就容易摧毀個性。今天,我們的大學入學率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百之二十,普及到今天幾近百份之百,其實都同大量種植同一品種的馬鈴薯沒有兩樣,不見得今天的大學教育為我們培育出很有創意及解難能力很強的人才。

 

人類的笨腦袋最喜歡「一致」最討厭「不同」

    人腦本來是個叢林爬蟲腦,很自然接受不同與多樣,可是,隨著學校教育越來越發達,我們的自然腦慢慢被「文化基因」洗腦,成為要比較及排列才能容易學會的社會生物。早在秦朝,商鞅為統一度量衡,更加速學校教育的標準化及平均化。當有五個肥瘦不一孩子走在一起,我們就習慣秤出各自的重量,然後找出一個平均值,告訴全世界越接近平均值的磅重越正常。同樣,當有五個高矮不一的孩子站在起,我們很自然拿出一把尺去量他們,找出高矮順序,然後找出平均值,就告訴全世界高度最平均的孩子最正常。慢慢,我們就很不能接受「與眾不同」,甚至會排擠他們,摒棄在學校教育門外。可是,很矛盾,我們對於天才兒童卻趨之若鶩,但又忍受不了他們的出位個性。

    人腦很喜歡把學生分門別類、制定規則、劃分界線,做出區別以後進行整理,這其實是非常科學,把人類文明不斷更新向前。可是,學校教育亦仿照人腦的分類,把學生分成前後段班,在高中分成文理商班,本來,這是無可厚非,但學校之惡在於把學生分類後再作比較,藉此分出優劣與順序。試看學年結束,學校都會頒獎給品學優異生,亦會把學生的成績作全班,甚至全級排名。與其分出區別不如致力找出差別」,讓多樣個性的學生都能在今天少子化的情況下一展所長。

 

高斯假說對學校教育個性化的重大啟示

    前蘇聯生物學家高斯(Georgii Frantsevich Gaus)實驗發現兩個相似的物種不能佔有相似的生態位置,其中一種物種最終會取代另一物種,這就是高斯假說(Gause's Hypothesis)。高斯首次用實驗的方法觀察了兩個物種的競爭現象。他將飲食習慣相近的兩種草履蟲放在同一個水缸裡,一種名為雙小核草履蟲,牠們都以進食桿菌為主,十六天後,只有雙小核草履蟲生存,大草履蟲完全滅亡。實驗證明,兩種草履蟲之間只有食物競爭而無其他關係,就產生優勝劣敗的結局。實驗還沒有完結,高斯再找綠草履蟲與尾草履蟲一起養,發現尾草履蟲以進食水缸上方的大腸菌,而綠草履蟲進食缸底的酵母菌,兩種草履蟲都相安無事地生長及增長。目前的學校教育明顯是惡性競爭,假如能針對小子化的獨特優勢,給予更多的個別化教育,因材施教,就能培養出既能競爭亦能合作的社會棟樑。

 

少子化為何更應該致力推動個性化教育

    少子化是指出生率下降,家庭及學校班級的孩子數量減少。隨著人口老化加劇,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個性化教育可以成為解決少子化問題的有效方式。

    首先,個性化教育可以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由於學生的學習性向、風格和速度不同,教師往往無法同時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但通過個性化教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來學習,而不必受到整個班級的限制。這樣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進而減少學生的挫折感。其次,個性化教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當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權和自由度,更容易發展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他們日後的職業生涯和社會參與都非常重要。最後,個性化教育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傳統教育中,學生往往只是被灌輸標準化知識,而在個性化教育中,學生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實際的活動中,並從中學習各種技能和能力。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等。 

    過去,「多即是少」,越多人的班級越難提供多樣化的個性教育;今天,「少即是多」,是最新的潮語,少意味著可以更尊重多元及分歧。蒼耳」這種普通的小草,被踐踏後很少會費力再站起來,反而會致力橫向發展,縮短草莖,還把地下的根扎得更深更牢固,設法開花結籽。同樣,少子化的澳門,理應善用其優勢,展開個性化與多樣化的適性教育,為澳門培養能茁壯成長的新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