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蘇格拉底「知識即道德」的道德教育探討

 


 

    五月四日當香港澳門熱烈慶祝青年節,鋪天蓋地的文宣猛灌莘莘學子的腦袋,呼籲學子們要記取五四精神,繼續弘揚和承傳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

    同日香港,一名中六女生在高等法院承認殺嬰罪,主審法官形容案件是令人傷感的悲劇,明白被告當時要面對的困境,把案押後判刑,以待索取感化報告。這名中六女生於二年九月二十二日,在學校廁格誕下女嬰,擔心嬰兒哭鬧聲被聽見,便用運動服的一部份塞入女嬰口中,再把女嬰放進一個藍色袋,再放在學生休息室,然後回到教室繼續上課。放學後,取回女嬰然後棄置在學校附近一個垃圾桶旁。翌日清晨,女嬰被途人發現時已死亡。

    警方聯絡女嬰生父,他稱與被告曾經交往但已分手,二人曾在沒有使用安全套下數次性交,但他不知道被告懷孕,他非常懊惱,甚至說應該被懲罰的應該是他自己。這名中六女生來自破碎家,缺乏家人關懷及指導,跟進指她的居所環境非常惡劣,滿佈垃圾。

    看罷這則讓人匪夷所思的新聞,真人讓人很傷感。真奇怪,懷胎十月,竟遭遇家庭及學校的不聞文問對待,女生的個人婦產科知識非常欠缺,對於生命無價的理解亦很不足,種種冷漠、無知、違反道德倫理的荒誕情節集合才釀成這一齣教人扼腕的悲劇。

    現在的學校是以知識教授為主體,學校淪為百科全書的灌輸場所。倫理道德公民教育常陷於空洞的教條說理,常導致學生非常厭學,錯失做人處事應把持的道理及操守。要讓學生重拾道德教育的學習興趣,也許我們要回到公元前四世紀,活躍於雅典的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以非常獨特的問答式或產婆式教學法傳世,亦讓道德教育添上非常有趣的學習動機。如果學校都願意放棄單向灌輸,使用蘇式的問答思考法,學生在一問一達過程中領悟到知識是幫助人更有道德地生活,也許很多人倫悲劇就不會發生。

 

認識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的問答教育

    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漫遊,向人們提出問題,追求真理和智慧。他相信知識是道德的基礎,認為只有通過深入思考和研究,人才能真正了解甚麼是正確和錯誤、甚麼是好和壞,並且以此為基礎去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被稱為詰問法或產婆法,亦可以說是蘇格拉底式對話,透過提問和反問來引導學生思考、自我反省,探究問題的本質和真理。這種方法強調自我發現和自我反省的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培養出深刻的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斷力。

    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名言,看似很不符合邏輯,但仔細探討,卻非常邏輯,這句話就是知識即道德」。蘇格拉底主張知識與道德相輔相成,他認為只有具備正確的知識,才能做出符合道德規範的決策。舉基因改良為例,在現代科技發展中,諸如基因修改等新技術的出現,會引發難以處理的倫理問題,會對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科技創新不能追求速度而忽略道德的考量,我們需要保證技術的發展是建立在尊重人類價值和利益的基礎上。

    總而言之,人生有涯,知識無涯,學校教育理應教導以導向善行為終極目標的知識,讓學生能度充滿智慧解難的善良生活。

 

德可教、德可學、更可以很有趣地學

    德可以被教育和學習,但是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實踐。德是一種道德上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可以通過道德教育和個人的自我修養來培養和加強。道德教育通常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承擔的責任,通過教授道德規範、倫理觀念和公民責任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和行為準則。同時,德也可以通過自我修養和反思來學習。一個人可以通過經歷、思考和學習他人的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德性,並通過日常行為來鞏固和體現自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因此,德既可以被教育和學習,也可以通過個人自我修養和實踐來加強和發展。

    德可以循著三方面學習,第一是事實之知facts or knowing that、第二是技能之知skills or knowing how、第三是規範知識prescriptive knowledge or norm statement。事實之知屬於「認知」層次,也就是說,當教師把一個事實命題陳述給學生,例如:「在正常氣壓之下,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百度」,學生相信此命題為真,並且有證據支持這個命題,因而接受其所陳述的內容,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學生已經知道這個命題,並且認知這個命題所陳述的事實知識。這也好比是一種記憶的知識,只要理解了、明白了,接下來只要記憶住就可以獲得。

    技能之知屬於「表現」的層次,不同於事實之知的是,除了要能認知命題所陳述的事實知識之外,還必須要透過教師的示範、學生的實際操作以及反覆的練習才能夠獲得;也就是說,技能之知是一種需要透過經驗和練習才能夠表現出能力的一種知識。例如樂器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樂理和如何使用樂器的方法之後,還必須藉由不斷的親自練習,才能真正學會,否則一個會看樂譜、
知道鋼琴每個音的音調和琴鍵位置,但卻沒有真正練習彈奏過的人,不能說他會彈鋼琴。

    規範知識是很有別以前兩者的知識學習,亦是一般學校的道德公民教育常誤用前兩這的知識去教導學生,不是事倍功半就是徒勞無功,甚至弄巧成拙。規範知識是「實踐」practice層次,事實之知只侷限於事實命題的認知,然規範知識卻超越對事實的認知,且還要有行動的實踐才算真正的學習。根據這種看法,知識是德行的先決條件,但並不足以使一個人成為真正的德行人。這種實踐和經驗可以透過個人的努力和經驗來學習和培養。因此,德可以被教導和學習,但這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教學技巧。這包括模範行為的展示和模仿,實踐和經驗的機會,以及關於德行和價值觀的深入討論和思考。這種學習和教學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德行,進而成為真正的德行人。

 

郭爾堡(L. Kohberg)道德六序階及兩難問答是蘇式教學的現代演繹
   
當代著名道德教育學家郭爾堡承接著蘇格拉底的街頭對話教學,亦繼承了皮亞傑(Jean Piaget)的「無律」走向「他律」,最後「自律」的道德心裡學,發展出道德認知發展序階理論及相應的兩難教學法。可惜,近十年,澳門本地區的大學教育學院,取消中小幼及學士後教育證書課程有開設的道德及公民教育課程,學員無法學到蘇格拉底、皮亞傑、郭爾堡的道德教育。充其量,只有教師倫理課、及選修的國情教育的教與學課。所以,有心的老師就必須透過自學去補足這方面的教學能力。

    郭爾堡道德發展和道德教育的理論,皆植基於道德判斷序階的實徵描述,因為他以序階的提升來界定道德發展,而以刺激道德判斷序階的提升為道德教育的鵠的,是以很明顯地,若要了解其理論,則勢必要對六個序階的涵義有透徹的認識。他的道德序階理論分成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當中又有二個序階,因為總共為六個序階,每個階段的年齡分佈可以根據個體的性格、經驗、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年齡分佈:1.前期道德階段:這一階段通常出現在幼兒期,也就是三歲到七歲左右;2.自利主義階段:這一階段出現在兒童和青少年期間,通常是七歲到十二歲左右;3.好孩子階段:這一階段出現在青少年期和早期成年期之間,通常是十二歲到十八歲左右;4.維護秩序階段:這一階段通常在成年早期到中期出現,大約是十八歲到成年;5.社會契約階段:這一階段通常在成年中期到後期出現,大約在成年以後。

    郭爾堡透過具爭議性的故事,周遊列國,講給不同的家長、老師及學生聽,慢慢橃展出兩難教學法,從受眾的意見得出其道德判斷所屬的階段,從而給予恰當的教育。就如前述香港中六女生懷孕、產子及棄嬰為例,當一個未成年女生懷孕,會出現第一個兩難,到底是要生下來還是秘密墮胎了事,都是很值得討論爭論的課題;決定要生下來時,又會碰到學業與家庭的兩難課題;當生下孩子,到底要如何面對自己、家人、同學及老師等,更是多難的討論課題。

   如果這些活生生的真實新聞能成為學校課堂的問答討論,讓學生從中學會思辯、學會生命教育、學會價值選擇與澄清的能力,也許,現實生活中的不少悲劇是可以避免的,而碰到生活難題的孩子,亦能在有專業道德教育訓練的老師指導,一定能正確堅強面對。

    請問我們的大學教育學院,請重開相關的專業課程,造福老師,造福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