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這個世界會有一種職業是兒女嗎?

 


        

         「啃老族」是一種全球化現象,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南韓、遠至歐洲義大利、西班牙和北美等地,由於高昂的生活費用和經濟不穩定性等因素,「啃老族」層出不窮。這個席捲全球的社會風氣,吹到今天人口紅利積弱,失業率飆升的中國,衍生出一種新的職業,竟然為人兒女都可以是一種職業。「啃老族」不好聽,形象很負面,全職兒女感覺正面,甚至予人冠冕堂皇的印象。

         現代社會經濟不穩定和成本高昂的生活費用,全球化使得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對於那些缺乏資源和機會的人來說,尤其是年輕人,經濟上的生存壓力可能會讓他們不得不依賴家庭的支持,尤其是財政支持。此外,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也在改變,許多人認為,職業發展、事業成功和賺取高薪不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而是更注重個人生活品質和生活滿足感。因此,有些人選擇放棄高壓工作和繁忙的生活節奏,選擇與家人在一起並享受生活。這種價值觀的轉變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成為「啃老族」。

         總體而言,全職媽媽司空見慣,全職奶爸亦日漸普及。如今的年輕人,則流行化身為職業兒女回家就業,說是一種新型的脫產生活方式,其實,由來已久,只是新瓶舊酒而已

 

「啃老族」搖身一變成為「全職兒女

         疫後中國經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不只出現大批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回家做全職兒女照顧父母,就算拿到碩士博士學位,也可能淪為低收入一族。最近,大陸公佈就業及失業的數據,北京最大的飲食集團美團的外送隊,原來有很多是碩士生,甚至是博士生,而每趟外送的費用竟然下調到三元一次。舉了解,內地民營工人月薪約五千元,公務員月薪約八千元,整體失業率為5.4%,而青年失業率高達20%。面對就業困難,有部分內地年輕人決定放棄在求職市場繼續掙紮,選擇回家做全職兒女。根據中國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近日發佈的《2023『考公人』求職觀察報告》顯示,有13.3%受訪者坦言自己是父母的「全職兒女」,靠照顧父母、做家務等賺點生活費。在豆瓣上一個「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群組內有接近三千人,幾乎都是高學歷的年輕人,礙於當前就業形勢不佳,只好選擇成為「全職兒女」。

        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二○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語重心長地強調中國有六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在一千元左右。今天,中國人口與人才紅利降為人礦,中國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還是解說。中國正迎來六十一年來首次人口負成長,而養老金缺口越來愈大,於是,失業大軍回家當全職兒女,家中老人憂心微薄的養老金會被「啃老族」侵蝕殆盡。

        看起來跟日本的啃老族不太一樣,在日本,這群人回避一切社交,宅在家裡,完全靠父母養活,並對未來沒有任何欲望,所以又稱為低欲望隱蔽族,而全職兒女好像比較積極正面,按照他們的說法,暫時靠父母養活,只是一種緩兵之計,先在家養精蓄銳,積極提升自己,等待時機。

        中國父母總是一邊望子成龍,一邊心軟想多扶持他們多一點,會全力支援孩子考公考編考研考博。所以,也並不排斥畢業後的兒女繼續留在家裡。實在,時代雖然過去,但是養兒防老的心態仍然盤據在很多國人父母心中,兒女能留在身邊多陪一段日子,總比兩個孤獨老頭守在家中好。

        很多人開始當起全職兒女時,都曾經安慰自己說只是過渡階段,只要一有機會就會找到工作,而做父母的大多也小心翼翼,生怕傷害了兒女的自尊心,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了。甚且,更有些照顧子女無微不至的家長,深怕兒女長時間呆在家裡會喪失存在感,誤認自己已無價值可言,會產生焦慮憂鬱,還主動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幫他們作心理輔導。

 

家庭本來是個溫馨團體,正被冷漠組織化吞嚥

       全職兒女身分的流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個原因是中國的經濟環境不好,很多人失業。在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年輕人進入工作市場後,他們可能會遭遇到高房價、高學費、高生活成本等問題,很難承擔這些費用,因此依賴家庭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此外,社會不穩定、經濟困難等因素也會導致許多人失去工作或收入減少,從而成為全職兒女。第二個原因是中國進入了老年化社會,很多老人到了高發病時期,有基礎病等,他們需要有人護理,與其請外面的人,不如花錢請自己失業在家的兒女。第三個原因是有一部分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不適應社會的競爭,也不願意出去找工作,家庭條件也好,就在家做做家務,討好一下父母,然後父母給他發一點工資。第四個原

因是文化因素。在一些文化中,對家庭的職責和義務有較高的要求,包括照顧年長的父母和其他親屬。因此,全職兒女在是當今比較普遍的全球化現象。

        從社會學的考量,職業兒女是一個相互矛盾的概念。首先,要懂得團體組織這兩個概念的分別,簡單而言,家庭是團體,而公司是組織,表面上看有著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一些不同點。團體通常指的是一個由少數人組成的群體,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情感需要及價值觀,甚至有血緣關係,通過相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促進彼此的成長。

         相比之下,組織通常指的是一個較大的、正式的、有明確結構和管理層次的單位,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和任務。組織通常是由一組人員組成,他們在各自的職位上扮演特定的角色,並遵循特定的制度、規則、評核來達成目標。團體通常更加靈活,沒有明確制度,關係更為平等融和,組織通常更加規範化,成員之間的關係更為等級化,並且決策通常由管理層或特定的人員做出。組織的成員通常需要有工作表現和貢獻,來換取合同或薪酬關係。

         簡單做了對比以後,就知道在家庭要實施組織的制度規範是難上加難的事。譬如怎樣去制定子女在家的工作時間及工作量如何評核他們的工作表現怎樣制定獎懲制度,表現不好會辭退他們,甚至趕出家門嗎家本來就是一個講究人情的團體,硬要搪塞組織的要求進去,家就不成家,組織亦不成組織。慢慢,會衍生更多衝突,隨時家變。

        全職兒女是個得不償失的下下之策,會出現很多難以處理的後遺症:

1.子女更難以獨立:全職兒女通常會依賴父母的經濟和生活支持,因此他們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獨立面對生活和人生的挑戰。2.欠缺人生規劃:全職兒女很可能缺乏人生及事業目標和計劃,因為他們不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缺乏動力和方向性。3.造成家庭更沉重的負擔:全職兒女可能會感到愧疚,因為他們需要依賴父母的經濟支持,但這種依賴關係可能會對父母造成負擔,長遠會造成親子間既愛又恨的關係。4.生活習慣衝突:全職兒女的生活習慣可能與父母不同,例如睡覺時間、飲食習慣等,這可能會導致生活習慣衝突,正所謂相見好同住難,有著利害關係的生活更會衝突多多。5.家庭角色衝突:全職兒女的角色定位可能與父母不同,他們可能希望維持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但父母可能希望他們為家庭做出貢獻,這可能會導致家庭角色間期望落差巨大的衝突。

 

        解決全職兒女的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政府可以制定更開放多元的自由經濟政策,提供更多要償還的福利措施,以幫助那些需要經濟支援的人。其次,教育和就業機會的提供也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此外,鼓勵人們自力更生,擺脫依賴家庭的生活方式,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最後,加強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也可以幫助減少啃老族的出現。

         家是一個短暫的避風港,家是一個彼此扶持的園地,別讓家不成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