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遺失與拾遺的思想博弈

 

  

        

         上週一天晚上,小孫女在回家路上撿到一個ipad,返家後問我該如何處置,我二話不說,明天送到警察局。翌日一大早,我拿著這台ipad送到附近的警查局報案,填了一張表格後,主事的警員忙於把相關資料輸入電腦。一會兒,我拿到一張憑條,證明我路不拾遺。警員跟我說,由於這台ipad內有私人資料,在無人認領一年後,都不能變成我的物品,我說知道便離開回家。真感謝當席警員讓我增廣見識,我不知道路上拾遺,一年後沒人認領就能歸我所有。我想路不拾遺的好市民,絕大多數都不會心存僥倖,反而是盼望那個丟失物件的冒失鬼能去報警,然後雙喜臨門,既是物質上的失而復得,免於蒙受損失,更是獲得錢買不到的失而復得的喜悅。路上,腦際不斷浮現很多自己及家人遺失或被偷竊的經歷,有趣之餘,來一場遺失與拾遺的思想博弈。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路不拾遺

         一個人一時失神,就很容易在路上或車上遺失銀包、證件、文件等,如果來得及回頭找,也許能失而復得。可是,如果有另一個人撿起,然後據為己有,失而復得的希望可能永遠落空了。當前,澳門天眼處處,地上執到寶,問天問地摞唔到,可能已成絕唱。當想到一時貪念,會換來刑事後果,天眼的確發揮了無形監督市民不要做壞事的功能。可是,仍然會有人鋌而走險。因此,無論是遺失、被偷竊,甚而是當個好市民路不拾遺,都跟倫理、人性、社會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首先,遺失是一個非長普遍的現象,試看很多食肆商店門口的雨具架都被堆滿極待失主認領的雨傘,就知道善忘而遺失是都市人的特色。多年前,與家人去中國旅行, 一個好心導遊就曾經很幽默風趣提醒我們說「包包掛在身前,財物是你自己的;掛在身旁,財物很可能與小偷共享;要是掛在背後,那可能全歸小偷所有。」

        論到被偷竊,我的經驗真是非常豐富。歷年以來,都是個把包包背後。有一次,筆者背起慣常使用的背囊,走在路上,突然有種很輕鬆的感覺,於是,往背後一看,發現背囊的拉鍊被拉開,孫子寄放的ipad不翼而飛,一定是個小偷趁我一邊走一邊做白日夢時,順手牽羊了。雖然立刻去附近警局報案,可是,當年的澳門,一台CCTV都沒有,當然白白損失不便宜的ipad了。又有一次,在提督馬路上了一輛巴士,沿途站著,又是魂游四海,被小偷拿走了銀包,裡頭有幾百元及證件,還目睹那小偷瞬間就下車,連忙趕上,可是,就在義字街附近消失了。真是盜亦有道,幾個小時後,一個社會服務機構致電,說有人撿到銀包,重拾銀包時,錢已經被拿走,幸好證件還在,真是不幸中的萬幸,那一份失而復得的喜感真的難以言說。

        有失就可能有得,得是指有另一個人拿到你失去的物品。拾遺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忘記東西或者不小心遺失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物品,也可能是重要的資訊或者是人際關係等等。而其他人則可能會發現這些遺失的東西,並主動拾起來歸還或者處理。這種行為不僅是一種道德和倫理上的表現,也是一種對社會和文化的貢獻。

        其實,遺失與拾遺都充份體現人性和品格的重要方面。當一個人失去東西時,他會產生一種無助和焦慮的感覺,而當其他人幫助他拾起這些東西時,他會感受到一種溫暖和關懷。同時,對於那些主動幫助他人的人而言,這也是一種對自己價值和自我認同的肯定。他們會因為這種行為而感到快樂和滿足。好幾年前,我們家到台灣遊玩,晚上去逛士林夜市,女兒不慎丟了銀包,裡頭有錢及證件,我們在非常壅塞的人潮中來回找了多趟,苦無結果,女兒馬上到附近派出所報警,正好有幾個染金髮的少年把撿到的銀包送上,女兒當面鞠躬感謝他們,還教導她的孩子人不可貌相,別以為看起來像流氓的就不會做好事。

         小兒子在台灣生活及工作,跟我一樣經常背著背囊,所有錢財物品都一股腦的放在裡頭。有一次,他從捷運站上地面,走了一會,背囊裡的一個裝著手提電腦及錢包的小袋子被偷了。在台灣,遺失通常都會有善心人撿到送去派出所,可是,被偷就麻煩多了。小兒子雖然有去報警,看警方不會刻意透過警力去追查,可是,錢丟了還可以接受,但是,手提電腦裡就有很多公司及私人的資料,雖然早已備份在雲端,可是,還是很渴望能尋回。所以,小兒子向公司請了一個星期的假,變身現代福爾摩斯,從捷運站附近被偷地點開始,沿途逐家商店查詢可否讓他看當天的CCTV片,當然,一般善良的台灣人很願意幫忙,亦有店主覺得很麻煩而拒絕。經過一個星期的追查,拼湊所有CCTV的片段,終於案件重演,小兒子將片段送到派出所,警方不好意思再推三搪四,只好憑著影片錄下疑犯的樣貌追查小偷。幾個星期後,終於逮到了疑犯,很快就上庭,法官問小兒子如果對方願意賠償所有損失,還要追究刑事責任嗎這就是台灣是個人情味濃厚但法治還不成熟的地方。

 

學習放下遺失的失落   淡然迎接失而復得的喜悅

         我在一個相當貧困的家庭長大,節儉與謹慎是從小父母給予的最大教養禮物。貧困意味著沒有資源及條件可以浪費,謹慎可以盡可能把遺失或被偷竊的損失減到最低。所以,就算丟了一毛錢,還是會耿耿於懷。

        正所謂大富由天,小富由儉。人生一路走來,憑著努力及節省,尚能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可是,害怕遺失很容易就成為生活中一個無形的枷鎖,多年以來,總會有多多少少的遺失,又總是會被遺失的自我譴責所煎熬。慢慢,生活越歷豐富,這個無形的枷鎖好像越來越鬆弛,加諸退下所有的工作後,更覺得自由自在的可貴,更覺得被已經無法挽回的損失羈絆是很不值得,於是,就開始學習接納遺失,儘快放下。原來,遺失不是徹底的損失,失中原來有得,會得到放下的安心智慧,深深明白世界沒有萬無一失」的現實

         不錯,失而復得完全是一個意料之外的驚喜, 真的會讓人有格外珍惜的情懷,更有趣的是會發現以前沒有發現的價值所在。失而復得可以是一件物品,更難能可貴是一份情意。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大學畢業後回到澳門工作,同班同學從此各散東西,忙工作忙家庭,一忙就三十年,腦際偶爾會浮現大學同窗的美好時光,但不敢多緬懷。三十年是一代人,轉瞬就過。偶然在臉書搜尋某些同學的名字,意料之外,竟然一個一個慢慢找出來,除了各別幾個一直失聯以外,通通都榜上有名。相約三十年同學在台聚會,亦相約三十年同學在澳門聚會,那一股失而復得的喜悅溢於言表。四月中,疫後第一次赴台,迎來四十年的聚會,也許是疫情真的讓大家更要以平常心看待一切無常,但心情已經沒有三十年的激動,反而樂意以淡淡幽情來看待多年以來沉澱的同窗情誼。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詩聖杜甫的〈偶題〉一詩中,就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這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意思是說,文章是傳之千古的宏大事業,而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裏知道。也許不必寫詩言志,常人都有「得失寸心知」的深刻體會,中國人更從佛家得來生活的智慧,沒捨何來得呢達摩大師說: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佛家講因果,講緣份,講際會,認為眼前的一切都是過去種因所結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該得到的,用不著過份得意;失去了是你該失去的,似乎亦不必過於後悔懊惱。

  佛家亦教導我們要有隨緣的人生境界,其實不妨理解為順其自然。而順其自然實在是由許許多多的不自然歷練而成。隨緣」不是躺平,只是看淡結果,而不是放棄個人努力。

  人生就是在得與失的鐘擺中運行,如果一直被得失、遺失、又強求一定要失而復得的情意結綑綁,就會失去生活的喜悅。遺失也好,被偷竊也好,都曾讓人悲傷grief),人異於禽獸在於人會為此而哀悼(grieving),然後放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