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何時澳門才能進入腦基礎教育時代

 

 

      

         據《澳門日報》報導,利瑪竇中學於三月十四日邀請了香港腦基礎教育學會會長陳惠良,為學校中高層領導人員進行腦科學的教學基礎培訓工作坊。陳惠良指出廿一世紀成功的教學,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和肯定對學生腦中的前額葉發展產生關鍵性影響,往往是決定學生能否學習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培養出自律、具分析能力和解難能力的學生。陳惠良向與會的教育人員介紹腦區的概念和人腦造影圖片,分析腦部結構和不同部分的功能,並教導如何透過提問和回應技巧誘導學生多思考和表達意見,也透過短片展示合作學習模式的交流策略,展示如何鼓勵和引導學生抒發己見和反思,從而提升學習成效。

         也許,大家有空去逛書店,近十年,有關腦科學的書真是汗牛充棟,而有關腦神經科學運用在教育的專書及論文亦多如繁星。只是,要讓腦科學踏入學校的門檻,仍然只是起步。何時,澳門才能進入腦基礎教育時代,深信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教師甚至家長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從左腦管理智右腦管感情跳躍到多元智能的腦科學年代

         上世紀八十年,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迦納(Howard Gardner)就致力打破傳統左右腦分工的陳舊學習理論,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智能組合,如孩子在語文方面有學習優勢,音樂方面可能比較弱勢;也有孩子在肢體律動上比較強,在數理邏輯上相對較弱。原來,孩子的智能不是絕對,智力亦不是天生就決定一世,而是可以透過多元智能教育好好栽培與發展,讓孩子的心智能力可以適性且多元的發展,達到因材施教的理想。
  一般而言,我們的腦袋裡潛在九種多元智能,其中包括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肢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觀察者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及超越性智能(Transcendental Intelligence)。

  孩子先天的不同學習優勢,其實是需要有不同的教養與教育策略,父母及教師應該透過對孩子的慎密觀察,開發孩子的先天潛質,善用孩子既有興趣又有能力的智能去幫助表現稍遜的智能,做到多元智能均衡發展的教育理想。
        
也許大家對九大智能中的八大智能已經有所認識,亦有不少老師努力在課堂上踐行多元智能去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可是,最後發現的第九個智能就是超越性智能,不少家長及教師都感到相當陌生。其實,超越性智能是指對生命、宇宙、宗教等超越性主題的理解和探索能力。不少教會學校都致力透過聖經課或品德教育課幫助學生追求靈性,開發對靈性、哲學、宗教等能力。人是唯一不斷渴望追求意義的生物,具有超越性智能的孩子可能會更關注人生意義和目的,並且會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宇宙的本質。再者,由於擁有這方面智能的孩子都具備悲天憫人的情懷,所以,努力栽培他們的同理心和憐憫能力,將有助於理解他人的處境感受,並且會主動關注社會和全人類福祉。

 

腦神經科學在學校教育上的應用

         認識腦神經科學是教師、家長及學生都必須有基礎的認識,這是一個涉及學習、記憶、注意力、思考等方面的學科。簡單而言,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栽培學生的專注學習能力,還能把所學的知識在適當的場合學以致用。

        一九九二年,腦神經科學家致力發現推動學習的神經系統,終於發現人腦有一套鏡像神經(Mirror Neuron),通過內部模仿而辨認出所觀察對象的舉止動作進行學習,這就告訴我們言教身教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過去,我們憑藉言行舉止來認識學生,今天,我們就必須藉著九大智能去 因材施教,可能將來會發現更多的智能。近年,許多國家都只把傳統的智力測驗視作一個基本且邊際性的參考,而腦部成像技術就日益受到追捧,現代的腦部成像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大腦在學習和思考活動中的運作模式。教師可以使用這些技術,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和掌握知識。

         我們從小到大,體育課都被看做是閒科,總會排在上午或下午最後一節課,而且都不被納入成績計算,只給學生一個等級就算了。腦神經科學發展告訴我們,原來推動我們學習的動機及專注力跟體育課有因果密切關係。上體育課時又或是進行其他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出讓我們很有動機參與活動的多巴胺(Dopamine),對於接著下來的課堂學習提供持續的動力。與此同時,學習一方面靠外在的誘因,亦要努力建構內在興趣,越是有興趣學習,身體內越是能分泌增強專注力的血清素Seretonin,中國人講的寧靜致遠境界就是要靠血清素來維持。近年,心流理論(Flow)大行其道,指人在非常專注學習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最高悅樂境界,在此狀態時,不願被打擾,也抗拒中斷,而創造力就會騰飛。教師可以透過如冥想、放空腦袋等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壓力和情緒波動。為了能測出這樣的表現,腦神經科學家發明了腦波儀,這是一種測量人腦電波的儀器,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並且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於學生的情緒管理和自我調節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

        中國傳統對於遊戲採取非常負面的批判態度,如勤有功戲無益就是指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去遊戲。可是,腦神經科學告訴我們,遊戲化學習非常有學習價值。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對於遊戲化的學習方式更為接受和喜歡。教師可以透過設計適合學生的遊戲化學習模式,讓學生在玩遊戲的同時,自然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學校教育最欠缺的就是情緒管理的學習。腦神經科學可以幫助學生管理好自己的壓力情緒。最簡單的法是學校除了教課間的眼部鬆馳操外,實在應該教導學生深呼吸,深呼吸可以放鬆身心,減輕壓力和焦慮,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減緩心跳和呼吸速率,從而使人感到放鬆和平靜。再者,情緒調節學習亦是非常重要的,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的情緒調節與大腦中的前額葉皮層有關。教師可以透過各種情緒調節練習,如正向思考、情緒轉移等,幫助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前述的腦基礎教學就是透過種種體適能活動提高學生的思考及情緒管理能力。

      

學校教育及研究機構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腦神經科學提供了關於大腦運作和學習的許多重要知識,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需求,從而更好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以下是腦神經科學如何與學校教育相關的一些具體應用:

1.瞭解學習和記憶過程:腦神經科學可以研究學生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神經活動和行為表現,進而發現學生的學習模式和習慣,從而設計更有效的教學策略。2.適應學生的學習:腦神經科學可以通過研究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特點,提供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工具,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3.適應教學環境:腦神經科學可以研究教學環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如燈光、聲音、氣味、溫度等,並且根據這些研究結果設計更適合學生的教學環境。4.預防學生學習問題:腦神經科學可以研究學生學習障礙和注意力不足等問題的成因和治療方法,幫助教師預防和處理學生學習問題。

 

         去年,澳門聖若瑟大學成立應用神經科學實驗室,已展開中國兒童的傳統學習研究,及如何開拓更好的腦神經學習空間。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透過資助,讓大學提供科普教育給家長、學校甚至社會人士,使大家明白腦神經科學在今天家庭教養及學校教育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聖若瑟大學亦準備開辦許多與腦神經有關的碩士課程,如如何應用相關的知識於商貿方面,如開辦神經科學與行為學研究碩士課程。近日,聖若瑟大學成立了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其實亦可以透過兩個不同的部門,加強教師在腦神經科學運用在教育的專業發展培訓,不斷提高及普及腦神經科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價值。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澳門各教育持份者理應通力合作,締造優良條件,讓澳門真正走進腦神經基礎教育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