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年輕人!你為何厭世自盡呢?

 

 

    據澳門日報報導,一名陳性三十六歲男子於一月二十四日上午,在港珠澳大橋口岸附近停車場懷疑從高處墮下死亡,經司警局調查,屍體表面並未發現涉及刑事犯罪造成的傷痕,身上傷痕符合從高處墮下的狀況,死者身上和現場並未發現任何遺書。

    據了解,該名男子在離島某大型博彩機構工作,性格內斂,沉默寡言,從最低層的派發傳單,經過七八年的努力,終於爬上管理層,屍體被發現時仍穿著公司制服。

    三十六歲,正值人生奮進的美好年華,不知道真正死因。近年,澳門自殺不斷,特首呼籲大家要珍惜生命,亦大力調動政府資源,無論是社會的還是心理的,都想方設法降低年輕人的自殺率,惟是,成效明顯不彰,值得社會各方共同關注跟進。筆者曾多次在本欄撰文探討,本文試從另類角度去思索年輕人為何越來越容易走上厭世自盡的絕路上。

 

過於自我是年輕人自殺的重要原因

    我輩兄弟姊妹眾多,父母為口奔馳忙得不可開交,給予我們的照顧與關心很不足,所以,只能天生天養,手足彼此照應。換句話說,我輩從小就要面對種種挫折,反而變得更堅強更樂觀。

  澳門經濟好了,出生率反而低了,於是,一個家庭,父母總把萬千寵愛傾注在獨生子女,頂多就是兩個孩子身上。這樣,已經埋下不能承受壓力及失敗的種子,加上很多直升機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讀書,其他都不重要,更加遽孩子的自我中心,越是變成溫室小花。

    孩子越大,越感受到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增大,是年輕人自殺的外部原因。仔細分析,為我輩而言,這些壓力遠沒有到非死不可的地步,可是,為這一代的年輕人,卻成了作家昆德拉在小說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為甚麼會輕易地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現在的年輕人比較自我,活著就是為了自己,也就是只管愛自己。這並沒有錯,但是,一個愛自己的人,怎麼會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筆者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都集中教導孩子成為可造之人才,就很少教導孩子從認識自己。小學常識課及公民課,都用舉出個人的優缺點切入教認識自我。這是很糟糕落後的教法,裡頭暗藏功利教學思想,即是說,一個人的自我是由優缺點組成,優點多就是好學生,缺點多就要努力改善。須知道,我們理應教孩子用平常心看待自己及別人的優缺點,用欣賞看待優點,其實沒有甚麼了不起,用包容去接納自己及別人的缺點,缺點可能永遠跟我們生活在一起。

    年輕人容易輕生是因為從家庭到整個社會,都用很功利的有用沒用、優點缺點去看待人,而不是以人為本的態度去看待一切人。所以,當年輕人遭遇挫折時,只想到自己充滿缺點,數不出優點,就會厭世,繼而自盡。

  

論年輕人的缺失前,先正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缺失

  現在家庭教養已經矮化成一個供給的關係,從祖父祖母、父母都親朋都不經意地把所有資源投放到孩子身上,希望男的將來成龍,女的成鳳。衣食住行育樂都一應俱全,孩子從小只知道被愛是理所當然的,但要求去愛卻非常吝嗇及不以為然。一個從小在家被調教到只有自我,沒有他人的孩子,是最脆弱的,因為沒有支撐生命的精神力量,一旦欲求得不到滿足,就覺得生命無意義,慢慢厭世,繼而自盡。

  現在學校教育已經窄化成一個功利的關係,就是分數至上,成績至上,好成績的學生就是優異生,甚至被無端評為品學兼優生。學校的修身課、公民與道德課淪為充滿教條的愛國教育訓練。對他人的尊重、社會公義、自由、寬容、多元等早應在學校好好學會的公民參與能力卻欠奉。

  現在社會教育比家庭與學校更功利現實,一切皆向錢看。不講善惡、是非、對錯、平等、博愛,只講如何成為更具競爭力的才俊。這樣,不少學生內心的抗挫折能力越來越薄弱,還沒有順利完成大學,又或是在職場不稱意,就動輒萌生尋死的年頭,日積月累,自然形成偏頗價值觀。如果成人不斷苛責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抗壓抗挫能力弱,可有檢討誰是始作俑者呢

 

智慧型手機成癮是年輕人輕生的重要主因

    特區政府自二○○八年實施現金分享到現在,年年派錢,派的錢剛好夠給小孩到青少年去買一台智慧型手機;當然,其他國家地區沒有這項福利,孩子們還是有辦法取得手機。當機不離手時,成癮就是自然的惡果。最近,更出現了「智慧型手機成癮」這類用語,只要手機放在身邊,就會不自覺拿起來看。根據腦神經科學家的研究,注意力會分散到陸續傳送而來的各種資訊上頭,大腦不由得疲勞起來,為了保護身體免受外敵侵犯,遇到外來的刺激時,自然會將注意力朝外。人們經常暴露在資訊爆炸的情況之下,意識會四處分散,難免會感到疲憊。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師尼爾.艾歐(Nir Eyal)多年以來,集中研究科技與心理之間的關係,得出了一個結論:「未來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注意力和生活,都會被科技產品所掌控。」青少年花越多時間在手機,越來越抑鬱,統計結果顯示i世代的青少年,普遍減少了出門、約會、打工的人際交流活動。二一八年,臺灣精神醫學者鄭玉賢與她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針對網路成癮與自殺行為關係的薈萃分析(Meta分析),網路成癮者出現自殺觀念、自殺計畫、自殺未遂的風險為對照組的一倍半左右。其中,相比於十八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兒童青少年網路成癮者自殺觀念風險的升高更為顯著,呼籲社會對網路成癮者的自殺風險引起重視。二年,一項探討中國青少年自傷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表明,網路成癮已經成為一大危險因素,有網路成癮問題的青少年發生自傷行為的概率是沒有網路成癮問題的青少年的兩倍左右。而在二二一年,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循證醫學中心、聯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專家聯合發表的研究表明,網路成癮是導致青少年自殺傾向的一個強有力的影響因素,與自殺行為發生率的增加顯著相關。

 

垃圾食物讓身體向心靈發出想死的訊號

    這個年代,無論家庭與學校再加大力度,都很難幫助年輕人建立健康的飲食生活。我們常說的垃圾食物及飲料已成為這個世代年輕的人主要食糧。從自然醫學及自然飲食的角度看,我們人類很可能在遠古時代,是靠食氣生活,個個昂藏七尺,慢慢食生,再走進食熟,最後,就是只為滿足口腹之玉慾,不管垃圾食物對身體產生的負面影響。

    人類的身體是經過幾十萬年的慢慢演化而來,演化的目的就是要生存及發展,而生存的本能告訴我們要吃符合身體健康需要的食物。可是,長期不管身體的正常需要,不但病從口入,更不斷與本能的自然身體搞對抗,身體自然發出很多警告訊號,可是,我們卻置之不理。香港著名食生推行者周兆祥就說,身體長期抵受這違反其本能需要的侵害,身體會發出一個想死的訊號,而這個訊號慢慢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及精神,導致憂鬱症,慢慢變成厭食,然後厭世,最後是自盡。

   

    也許,大家以為筆者危言聳聽,可是,越來越多的自殺是是無充份理由,甚至是無跡可尋。這些無形的自殺,父母、家長、甚至專業輔導員都懵然不知。無可置疑,自殺者都經過孤獨的階段,而我們的傳統儒家文化就只要求慎獨,而很少教如何與孤獨為伍。其實,孤獨的英文是solitude,其中sol含有陽光的意思。古語有說,中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我們從小給小孩子愛自己的教育,教他們如何面對難以忍受的孤獨,教他們如何善用手機,教他們好好飲食,教他們好好生活。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