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為甚麼成績好的學生畢業後會變得平庸

 


 

    二月一日,社交媒體上署名澳門中學同學家長討論區發出帖文,指出北區某中學十二月三日第第一段考試完結,十二月五日至一月九日復課前只上了十天課,一月九日至一月十三日只上了五天課,之後放新年假。但老師丶主任丶校長,安排學生在二月份十四次測驗,請問這是甚麼玩法?

    筆者看了非常感興趣去探問到底是甚麼玩法?先在這裡賣個關子,容讓跳到台灣著名節目《康熙來了》主持人、作家、電影導演蔡康永日前在其臉書上說

班上成績最好的,為甚麼離開學校以後,很少是各行業最厲害的?因為好學生過於信任世界上有標準答案,而且依靠標準答案得分。

    無論今天的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如何翻天覆地?無論今天的職場有多麼需要具備不拘一格的創意人才,澳門學校大體上總是以不變應萬變。從幼稚園到高中三,一般學校仍然以標準的教學、作業、測驗與考試來培養能升上大學的人才。為中小學的辦學人或家長而言,能把所有孩子送上大學的就是好學校及好家長。

    誠如蔡康永話齋,學生一直被誤導,過於信任世界上有標準答案,而且必須透過標準答案才能獲得精準的知識。可是,校園的牆內一切皆有標準及固定答案,可是,校園牆外卻是無標準答案,必須隨機應變的現實世界。

 

i世代的成績陷阱:高分=美好未來?

   學霸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受到了老師家長的稱讚和喜愛,迎來同學的羡慕。可以說,學霸在家裡都是萬千寵愛在一身,是班級或者學校的風頭躉,但不少學霸離開校園,就沒有突出表現,有些還不如學渣,這到底是為甚麼?

    一個人發展得好不好涉及很多因素,不僅僅讀書成績厲害。為甚麼有些人讀書成績,出了社會後卻變得平庸?事實,構築成功人生,與一個人的性格、生活態度、機遇、解難能力及個人選擇等因素相關。職場心理學家點出三個重要原因。一、工作中更看重情商,不是智商。學霸優異的成績,主要是受惠於學校集中培育智商,但忽略了情商的教育。學霸在學校中享受的是周圍人的喜愛、羡慕、讚揚,在這種環境中難免會自戀,甚至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事事皆會,樣樣皆精。可是,到了職場就業時,眼高手低的情況屢見不鮮,在學校累積的成就感及自信心很快耗盡。再者,學霸在學校都是寵兒,沒有機會練就同理心,人際關係顯然不太好,事事要別人以他們為中心,要遷就他們。可是,到了職場,甚至經營自己的家庭時,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始發現欠缺應有的溝通與妥協能力,要經過多番努力才慢慢學會待人處事之道。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學院資深講師丹妮絲.波普(Denise Clark Pope)認為,幫孩子找到責任感、同理心、好奇心、品格力,是遠遠比在學校拿到好成績重要上百倍的大事。波普博士嚴厲批評有很多傳統學校其實在架設成績陷阱,製造高分等於有美好未來的假象,學校只關顧藉著學生在校內及校外考獲的優良成績,從而提升學校的聲譽及競爭力,並沒有著力從青少年角度出發,不太去聆聽學生的課程經歷,鮮少真正創造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條件,傾聽年輕人的觀點。美國偉大的教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早在一百年前已敦促教育工作者「以同情心去理解每個獨立個體,了解那些學習者的真正想法。」今天,我們很流行說好國家故事、特區故事、甚至剛剛在香港出事的英華學校事件,為了講好學校故事而欺壓學生。其實,隨著教育學越來越重視敘事研究,說好學生的成長故事已經成為比培養高成績更重要的教育任務。波普博士說,傾聽孩子的故事用以增進其好奇心與加強進取心的教育體驗,才是培養真正健全學生的核心工作。

 

高分低能仍然是不少名校視若無睹的詬病

    曾經當過香港財政司司長及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的梁錦松,曾在許多的教育論壇發表具影響力的演說,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他很嚴厲批評香港教育其實一直在培養高分低能的學生。二一七年,梁錦松出席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時說「為甚麼全球都在罵教育?每個人都知道世界在飛速變化,但是方向在哪裏?」多年來,這位具備財經與教育素養的領袖,一直對教育問題長期關注和思考,對教育的未來有獨到的想法。他認為,未來人才需要具備「T型」的知識面,廣博知識是「-」,深度掌握一門知識是「I」。要有很強的素養和很好的價值觀,還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興趣。年輕人面對世界的轉變才不會慌亂,年輕人才能夠應對以後的轉變和未來的生活。在信息時代,應試教育是最不適應的。換句話說,以前成功的,新時代是最不成功的。

    曾經被《財富》雜誌評為「全球財經十大風雲人物之一」的梁錦松提出七大因素影響教育未來第一個因素是全球化,世界愈來愈成為一個「地球村」;第二個因素是新科技,正在迅速改變這個世界;第三個因素是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它導致發達國家債台高築,年輕人的負擔愈來愈重;第四個因素是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印鈔票,導致貨幣貶值,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全球化和新科技也會導致貧富懸殊;第五個是人的壽命長了,每個人要面對的變動更多,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第六個因素是整個世界的地緣政治變化,在歷史上從單極到多極的轉變過程都是不穩定的;最後一個因素是代際衝突,不同代際人群的需求不同。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滿足於物質需求,他們強調自我,關注的是自尊、自由、民主、人權等東西。

    筆者並不完全同意梁錦松提出的七個因素會注定未來社會。但是,這七個因素的交織卻導致當前的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產生嚴重的脫節,換句話說,學校的正式課程如中英數,又或是潛在課程,如課外活動、義工服務等,都未能趕上時代的需要。更讓人憂心的是,貧富懸殊、未來的不確定感都讓學校抱殘守缺,讓青少年更誤以為能掌握學校教授的知識就能應付未來的挑戰。切記分數是一定學習能力的體現,但只是固定知識而已,怎樣培養創新能力,而又能應付不同變化的挑戰才是學校必須迎頭趕上的任務。應試教育應該被拋棄,今後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是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興趣,是素養和價值觀,其他交給機器做就行。

 

才能的真相

    中學理科成績優良的學生,都會接到來自四方八面的勸言,大學一定要讀醫,又或是土木工程。歷年以來,能考上這兩科系的學生就等於金榜高中的狀元。於是,不少擁有讀書能力的高才生,大學畢業後,一輩子就窩在一個只看頭暈身熱的平庸西醫,又或是被逼當不能開處方給學生的校醫。誠如很前述,為甚麼學霸的職涯很多淪為平庸,反而墊底的學渣卻大放異彩?

    日本著名補習班天王坪田信貴曾經為一千三百個被視為學渣的後進生補習,發現成績優秀的學生思想比較狹窄,亦容易接受家長師長的升學建議,很少會主動考慮個人興趣,從而發展出獨特的能力與才華,對世界作出更獨特卓越的貢獻。反而,經過他精心補習的學生,連學渣都能考上名牌大學如私立慶應大學。讀者可以花一個多小時,看坪田信貴真人真事的賣座電影墊底辣妹》,就知道人才的真相,只要用對方法,人人都可以被塑造成頂尖人才

  英國著名女教師安卓亞.札非拉庫Andria Zafirakou)於一八年,從全球傑出教育家中脫穎而出,獲得「全球教師獎」,她在在倫敦的貧民區校園與飽受網路霸凌、幫派暴力、飢餓與匱乏的弱勢學生同行,用心教育他們,引導他們邁向光明,成功翻轉人生!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靠爬樹的本領評斷一隻魚,那隻魚會一輩子相信自己很笨。」懇請傳統父母及學校教育,請放下只教孩子爬樹一樣本領,別再讓天才變庸才,讓他們多元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