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澳門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仍嚴重,家庭服務中照顧者的困境及壓力只會有增無減,必須正視及處理,要不然就會衍生多一個社會服務的困境。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公佈之數據,截至2019年底本澳總人口為67.9萬,65歲以上人口佔14.6%,老化指數上升至90.3%,連續23年上升。而據《澳門人口預測2016-2036》之預測,澳門特區長者人口(65歲及以上)比例將在2026年上升到16.0%,在2036年將會上升到19.9%。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確定的劃分標準,2019年澳門特區仍處於「老齡化社會」階段,2026年會進入老齡社會,2036年後會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根據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特區應對人口老齡化研究報告》,指出:「人口老齡化對澳門特區經濟、社會各方面所帶來的影響。具體而言,本澳人力資源面臨更大壓力,人口老齡化意味著社會需要被撫養的人口的增加,若沒有足夠的兒童和少年人口補充勞動力人口,將會造成社會勞動力人口比例下降、需要被撫養人口比例增加的局面;經濟適度多元所需人才供給不足;社會創新能力缺失;社會福利負擔加重,醫療保健支出及其占比增加。此外,研究報告還指出人口老齡化將對安老服務人力資源、老年人居住環境與老年人權益保障等方面帶來挑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發,人人都在家中,社區照顧頓時停擺,到目前為止,仍然有60%的家庭被逼把要照顧者留在家中,明顯增添了照顧者的壓力,未來,我們很可能要與疫情共存,換言之,未來,照顧者的困境更是雪上加霜,有關當局及社會服務團體必須合力正視,尤其要關注照顧者身心壓力。
早在2015年5月,本澳發生女子打罵母親事件,澳門鏡湖護理學院邀請了特區政府三名委員會成員兼學院導師,對長者照顧提出建議。學院建議政府推動居民關愛社會,街坊鄰里互相幫助和包容,發現有問題家庭伸出援手;動員社會各階層關愛長者,更學習照顧長者的知識和技能;建議政府設立長者照顧者喘息服務,設立機構讓長者暫托,令照顧者可以短暫旅行,紓緩壓力。北區社諮委委員兼學院講師李衛燕稱,女子打罵母親事件,反映照顧長者壓力問題,事件可能是冰山一角,相信有不少隱蔽個案。她認為,照顧者壓力需要釋放,需要休息和支援,建議政府設立照顧者喘息服務,即長者短時間暫托服務,服務機構有護理照顧和休閒娛樂,讓居民可以安心短時間放下家中長者,外出短暫旅行放鬆心情,紓緩壓力。她表示,鏡湖護理學院為回應現時社會迫切的需求,將會在本月內推出短期「紓緩照護者壓力工作坊」,利用情景教學模擬操作練習,務求提升照顧者的溝通技巧,提供有效紓緩壓力的方法,透過工作坊也可找到隱蔽個案,即時提供相應的支援。(澳門日報;2015年6月25日) 2020 年10月,澳門護理雜誌刊出《澳門失能老人之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及需求》研究報告,指出:「選取承擔65 歲及以上失能老人的主要照顧者派發問卷。結果發現有175名受調查照顧者中以女性為主,平均年齡為49.56
歲,失能老人多與子女及配偶同住,大多數照顧者認為自己有責任照顧老人,照顧失能老人日常的主要開支是醫療,大多數照顧者沒有接受相關照顧培訓,有54.9% 照顧者需要用8-12 小時或以上來照顧失能老人;(2) 照顧者的壓力感受程度屬於高,身體社交壓力最大,工作經濟壓力居中,心理壓力最小,影響照顧者壓力的相關因素有:有就業情況、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照顧者罹患疾病總數等;(3) 失能老人入院次數、罹患疾病總數、照顧者年齡及照顧者疾病數及日常生活活動獨立指數(ADL) 與照顧者壓力呈相關性;(4) 照顧者的需求程度屬於高,其中醫訊及社會資源需求是照顧者最大的需求。
」(澳門護理雜誌; 15卷1期 (2016 / 06 / 01),P9 - 14) 2020年政府計劃今年第四季推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特定弱勢群體為先行先試對象。立法議員、群力智庫理事長何潤生建議當局盡快釋出相關資訊,落實先導計劃,以人為本,改善對“有迫切需要的照顧者”的經濟支援;配合家庭友善政策,積極與社團合作,為照顧者推出多元務實的支援配套服務。
何潤生表示,自旅遊博彩業開放以來,澳門經濟急速發展,雙職家庭及輪更家庭日趨普及,若家中有長者、殘疾人士、特殊兒童或長期病患需要被照顧,家庭及經濟壓力倍增;而當一個人承擔主要照顧者時,個人時間被剝奪,造成與自身其他社會角色發生衝突,無法外出就業,遑論參與社交娛樂活動。
在沒有足夠的經濟收入下,部分照顧者只能外出兼職,以賺取微薄薪金補貼生活,箇中窘況艱難,實在難以向外人道。何潤生補充,除發放津貼外,完善弱勢照顧體配套服務同為重點,建議當局與本澳各社團合作,推出不同模式的“喘息服務”及心理支援服務,減輕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及負荷;引入智慧科技,如升舉扶抱工具、防遊走系統、床邊監測、多感官治療設備等設施,支援相關院舍機構及有需要家庭;並需加快訂定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定義,進行前期立法構建工作,為全面推行照顧者津貼政策奠定基礎。(澳門日報;2021年3月19日)
九月七日,香港高等法院就一宗殺妻悲劇作出寬大判刑,只判被告十二個月感化令。一對鶼鰈情深、同甘共苦三十載的夫妻,竟發生夫殺妻案。五十八歲的丈夫為照顧有情緒病及患末期肺癌的妻子,放棄做父親及工作,獨力照顧妻子,自己都患上抑鬱症,壓力爆煲。前年,在妻子首肯下,在家中燒炭「送她最後一程」。高等法院法官黃崇厚判刑時指出,這是一宗家庭悲劇,被告同是受害者,毫無疑問他深愛妻子,相信被告犯案只為妻子「解除所有痛苦」才動殺機,法庭應以憐憫之心考慮案情特殊狀況,同時顧及公眾利益,遂決定判被告十二個月感化令。
高等法院法官黃崇厚說被告是加害者,亦是受害者,同樣的邏輯,被告是一名長期照顧者,可是,卻被忽略他亦有長期被照顧的需要。二○一五年六月下旬,澳門市民對於一條「摑打老母」的影片反應激烈,警方亦立刻採取行動,拘捕涉案女子。然而,輪椅老婦卻向警方求情說,女兒是孝順女,辭職在家就是照顧她、行動不便老父及智障弟弟,壓力「爆煲」才會動手。如此悲情家庭,又有多少人在聲討這名被標籤「忤逆女」同時,給予包容與支援呢?
先來看看《家庭暴力個案中央登記系統2021年全年簡報》
今年五月四日,社會工作局公佈《家庭暴力個案中央登記系統2021年全年簡報》。根據「家庭暴力個案中央登記系統」統計,二○二一年全年共有八十一宗懷疑家庭暴力個案,而二○二○年全年共有三十八宗。個案上升的原因可能跟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澳門引致封城有關,家人相處時間多了,夫妻磨擦增多,加上子女不用上學,引發長期管教壓力上升。根據統計,去年懷疑家庭暴力個案中,配偶個案有三十八宗、兒童個案有三十宗、家庭成員間的暴力個案有六宗、長者個案有六宗、無行為能力人士個案有一宗。在家庭暴力行為分類方面,以身體暴力為主,有五十三宗(佔65.4%);精神侵害有八宗(佔9.9%);性侵犯有七宗(佔8.6%);不適當照顧有五宗(佔6.2%)、多重暴力/侵害有八宗(佔9.9%)。
客觀冰冷的數字未能引起足夠的社會關注,中國人的家醜不出外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閂埋門打仔等傳統意識仍然盛行。照顧者理應盡好本份,責無旁貸的心理包袱把許多照顧者壓垮,有誰能敞開心胸,好好聆聽照顧者的心路歷程,又有誰會主動伸出援手幫助照顧者呢?
一單家暴案報導反映照顧者仍不被理解
據九月十七日報章報導,一對夫婦因學業問題曾多次體罰七歲兒子,近日,該名男孩被老師發現身體多個瘀傷,事件被揭發後送院接受治療,司警接手調查,在醫院驅捕其父母。據了解,涉案父母說本月十四日晚上,與兒子溫習功課,由於屢教不懂,一怒之下用衣架、晾衫竹、拖鞋、雨傘打向兒子體罰,父親亦承認過去曾因學習體罰事主,司警將個案轉交社工局及教青局跟進,同時以家暴罪對兩人落案起訴,移交檢院處理。
根據社會工作局《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對懷疑有家暴個案會建立中央紀錄,收集及分析有關家暴種種現象、特徵及發展趨勢等資料,以便開展適當預防及打擊工作。當然,社會工作局亦會展開跨部門合作,經常與治安警察局、司法警察局、衛生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勞工事務局及房屋局建立緊密合作機制,亦與很多民間社會服務機構合作,定期檢視相關工作成效,亦資助機構開展家暴的預防教育。近年,有關當局、民間社會服務團體、大學相關學院都開始注意到不能只把案件視做家暴案,亦應該設立種種為照顧者身心靈健康的舉措。
社工局推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
眼見澳門照顧者的擔子越來越煩重,衍生的情緒、經濟及生活壓力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於是,社文司轄下社工局於二○二一年十一月推出為期一年的「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每月給予合資格的照顧者兩千元多一點的照顧者津貼,其中包括要被照顧者的三類人士:1.重度或極重度智力殘疾人士(包括程度不分級者),且該評估的有效期未逾;2.重度或極重度自閉症人士(包括程度不分級者),且該評估的有效期未逾;3.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卧床人士。
筆者同意照顧者因為要照顧家人,必然失去某些工作而賺取收入的機會,所以,透過補貼給予支持是合情合理的。無奈,特區政府最擅長做的就是給資助或津貼,然後退居監而不督的位置上。澳門人口日趨老化,特殊兒童及其他身心障礙的人士越來越多,意味著未來的澳門,照顧者的人口亦相應不斷增加,需要支付的公帑只會有增無減,問題是兩千元的津貼既是杯水車薪,聊勝於無,亦只是治標而不能治本。
建構積極、親合、聆聽與支持的文化是對照顧者最好的照顧
以著名科學家霍金為題的電影《愛的萬物論》,女主角霍金太太潔恩要照顧生病的霍金,慨嘆當初以為只是三個月,但沒想到竟然照顧了二十五年之久。這段台詞道盡了所有照顧者的心聲與哀怨。
中國傳統社會一直盛行許許多多的道德綁架及情緒勒索,照顧者被牢牢困在這些枷鎖中。近年,不少社會服務機構拿了政府的津貼,加上社會人士的熱心捐獻,開始提供照顧者服務,即在日間某些時段找類同替工,讓照顧者可以喘一口氣,或利用這些空閒時段去辦事或運動,調整自己的心情,緩解照顧者的巨大壓力。
照顧者其實都有被照顧的需要,亦即是說,他們都很可能同時是被照顧者,當然,我們不希望看到照顧者承受不了壓力而變成被照顧者,失去照顧別人同時亦可以照顧自己的能耐。為此,我們必須全面正視照顧者的種種需要,其可行的建議如下:
一、建構聆聽照顧者心聲的網絡:照顧者最大的心結與心願是有足夠的聆聽機制與伙伴。目前,明愛有電話的生命熱線聆聽服務,政府可以大力推動民間社團建立二十四小時的聆聽照顧者的熱線服務,從簡單聆聽照顧者的心酸情緒,到給予情緒上的支持與鼓勵,都是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除了電話或網絡的聆聽服務外,更加可以提供面對面的相互傾訴與聆聽服務,誠如全世界都有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簡稱AA),為何就沒有匿名照顧者傾訴會。須知道,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樣的傾聽與傾訴團體,不具備幫助照顧者去解決其照顧困難的功能,而是發揮宣洩、聆聽、尊重與支持的作用,讓照顧者能重拾自信自尊,能再接再厲去照顧別人及照顧自己。
二、建構積極、親和、聆聽與支持的文化:我們是從史前的爬蟲動物慢慢進化而來,主宰我們情緒的腦袋,有兩粒杏仁核用來面對恐懼情緒,即是戰鬥、穩守或逃避。人是在荒野叢林中突圍而進化,可是,我們腦袋還沒有與時並進,碰到讓我們恐懼的事都先朝負面方向去判斷,即是人們都習慣先看到負面的狀況,又習慣忽略正面的訊息。所以,社會總會輕易責難照顧者的疏失,鮮少正視他們的偉大與貢獻。所以,文明社會應該反本能而行,盡可能建構一個積極正面的社會文化,從我們碰到草坪就想到「不要踐踏」,進化到「青蔥小草,腳下留情」,教導我們的孩子從小學會多用正面態度去看待事物世情,慢慢累積,慢慢形塑一個開放、溫和、友愛、包容與支持的相互照顧的文明社會。
今天,我可能是一位愛心「爆煲」的照顧者,說不定,明天就會成為一位受照顧者;同樣,今天我是一位受照顧者,也許,明天我可以成為一位愛心「爆煲」的照顧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