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學校制服儀容檢查規定的跳戰與出路

 

  

       

         近月,香港一名中五學生向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所就讀的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指學校禁止他留長頭髮,屬違反性別歧視條例,投訴已獲平機會接納處理,現正處於調停階段。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主席鄧飛七月二十三日接受電台訪問時回應說「該生在短片中提及自己有性別焦慮,認為校方應首先幫學生解決問題,助他尋求專業診斷及情緒輔導。若然未來法庭或平機會認為學校應與時並進,學校也會跟從。至於學校校規,鄧飛強調校規一般跟從社會風俗,不會從性別定型作考慮,主要是希望學生保持整潔與樸素形象,也令學生無需在服裝、髮型上作比拼。他也提到,男女性在生理及心理上存在差異,所以教育上也有所辨別,有不同設計,不能簡單看成是性別定型,再當成隱含性別歧視。」澳門訊報專欄作者建燁在七月二十八日撰文說其實筆者不太認同這種約束學生儀容服飾制度。這是因為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最主要讓自己學習如何獨立思考,也學習創新精神。過於約束學生儀容服飾,不利弘揚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

        筆者看了這名香港學生的投訴,意識到學校在處理學生的制服儀容方面非常保守,一直與時代脫節。建燁的批評亦點出學校的主要任務在推動學生創思學習,不宜過於約束學生的儀容服飾,均有參考價值。澳門的學校比香港可能更保守,面對學生人權日漸高漲,性別刻板的校規顯然在未來會遭到嚴峻的挑戰,必須及早檢討目前的制度規範。

 

值得參考的三個服裝儀容檢查的改變

       算一算,早在一九六九年,台灣教育部頒令嚴格執行髮禁,男生只能理平頭,有點似陸軍裝,女生頭髮不過肩,俗稱西瓜皮,或清湯掛麵,直到一九八七年不再規定中學生髮型,交由各校自訂,髮禁仍普遍存在,再到二○○五年,時任教育部長杜正勝下令全面解禁。雖然,仍然有很多學校私下訂定髮型要求,教育部經過多年的規勸,然後處分,目前,幾乎沒有學校再願意花費時間與精力去管理學生的頭髮,頂多只勸告學生頭髮要保持整潔。

        目前,世界各國仍未就學生的髮式與服裝儀容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台灣可以是表表者。不過,至少在美國不斷制定不能歧視髮式及服式的法律,如美國眾議院在今年三月通過謹禁止歧視髮型的法案CROWN Act,為邁進還孩子髮權踏上更重要的一步。

        有一年,筆者參加一個在台灣舉行的教育研討會,其中一個參訪活動是去臺北的私立開平餐飲職業高中,校長是夏惠汶盛情接待。夏校長繼承家業,是一名在澳洲拿到博士的開明學者。夏校長致歡迎詞說,當年剛接母親的棒子上任校長,發現最頭痛的是學生的頭髮。夏校長靈機一觸,創意爆燈,出了一個通告,解除髮禁,學生非常確雀躍。兩三天後,整個校園都看到五顏六色的頭髮,長短不一,甚至有學生大膽到理一個高速公路裝,即鏟光額頭至後腦中間的頭髮,這個高速公路裝非常吸睛。可是,不到一個星期,越來越多學生把頭髮染回黑色,夏校長好意查問一些學生,他們都說當大家都拼命爭妍鬥麗時,所有的奇髮都變得沒有特色,競逐的意願大大減低,夏校長一招欲擒故縱果然奏效。後來,夏校長把這一系列出位管治學校的經歷寫成亂有道理的學校:開平團隊深度的對話》一書,而且非常暢銷。

 

澳門學校制服儀容檢查兩極與中庸並存

         澳門是個以私校為主體的教育制度,不同學校因應其辦學宗旨、傳統與制度制定制服儀容檢查規定。天主教學校中的女校深信是全澳門管得最嚴苛的,女生可以留長頭髮,但一定要扎辮,髮夾只可用黑色,校裙不能短過膝,要是給修女發現短過要求,很可能就被當眾撕破,當然,襪子及皮鞋、甚至球鞋都有顏色及款色限制,違規會被嚴厲懲治。天主教中的男校的制服及髮式比較寬鬆,不太離譜就算了。其他一般學校都差不多,男生頭髮通常不能及肩。

        澳門學校會把學生的服裝儀容視為操行成績,儀容表現亦會化成文字寫進評語欄目內。換言之,所謂的制服充份體現學校在管治學生的絕對權力,權力自然不平等,務使發揮學生被制服的效果。所以,制服既是名詞,同時也是個會有後過承擔的動詞。

         筆者在學校任教文史科,自然想起滿清入關後,嚴厲推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政令。今天,澳門學校的校規亦發揮如斯的威力,尤其在一些古老名校,更是寸步不讓。學生要捍衛自己的髮型,只好自動退學;要想留校好好讀書升學,就必須修剪學校要求的髮式。

        服裝儀容絕對是學校的利益優先,第一是展現學校的團隊與團結、再來是展現純樸校風、三是強化學校的紀律形象。服裝儀容可能忽略了當今社會高度關注的人權,如醫學研究,其實男生穿裙子比女生更健康,因為長期穿褲子會導致陰囊過熱,間接影響精子質量。有研究女生長期被要求穿裙子,讓她們失去隨時運動的意欲。尚幸,澳門有些比較開明的學校,容讓女生天天都可以穿運動服上課,更能減輕有性別焦慮的女生的壓力。

 

如果我連髮型都捍衛不到……

        如果曾經關心過香港政治的朋友,絕對不會忘記曾經當過香港保安局長的葉劉淑儀。葉太最為人津津樂道並不是她的政績,而是她的掃把頭。有一次,葉太出席立法會的會議時曾揚言說「如果我連髮型都捍衛唔到,又點捍衛香港治安?」

       原來,頭髮不僅是個人的風格特色,更是與性別、文化、種族、宗族及宗教與歷史有密切的權力操控關係。中國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充份證明頭髮跟文化傳統有密切的關係。再如,錫克教徒就從不剪髮,因為他們深信頭髮是神所賜予的,所以只用頭巾帽Turban)束起長髮。

        無疑,學校的服裝儀容檢查是另類的潛在課程,但就非常刻板輸送男女大不同的教條,尤其是傳統的教會學校;傳統社團學校亦不見得比較開明,仍然受愛國及其他傳統思想制約。不過,隨著社交媒體的傳播力量及人權觀念普及,今天,我們會迎來越多的服裝儀容挑戰。

        二○一四年二月,Facebook的性別欄發生了變化,從過去只有男與女的二元選項,被擴大到五十六個性別,聽說有機會增致七十個性別,其中,如Agender即無性別,指沒有發育出性別、或者沒有感覺到自己有任何強烈性別歸屬的人,他們不見得認為自己沒有性別,但可能覺得性別不是自己的核心特質。如Androgyne即兩性人,指擁有混合特徵或者兩種特徵都很強烈的人。更強調對內的自我認同。再如Androgynous即兩性人,和上面的基本同義,但更強調對外的表現。

        世界再變,學校總不能一成不變,先別說有多項性別的孩子該如何教育他們,就如比較保守的,男校與女校都盛傳比男女校有更多的同性戀狀況,到今天仍然無開明包容的方法對待他們。今年五月,香港發生一宗疑似殉情悲劇,某女子中學兩名學生一起跳樓自殺身亡,分別是十六歲及和十三歲,就讀中四和中二,據報兩人為情侶關係。

         今年初,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人文科學助理教授Arya Ansari在《幼兒研究季刊》(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發表研究說與沒有制服的學校的學生相比,穿著制服的學校的小學生,在參與度、社交或行為結果等方面,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一致的差異。Arya Ansari教授的團隊分析了六千三百名小學適齡兒童的數據,從他們唸幼兒開始追蹤到小學五年級,發現制服對任何年級的行為影響皆為零。當然,港澳及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學校也許會得出跟美國學生不同的研究結果,可是,別小看全球化對服裝儀容背後潛藏的人權反彈趨勢影響。

         學校是知識傳授、品德塑造及快樂學習的園地,只要整潔,是否要穿制服,是否要規限儀容,似是與教育的關係越走越遠。為了能讓今天受教育的孩子快樂,又能學以致用來應付明日的挑戰,是時候讓所有教育持份者好好商討,學校的制服儀容檢查制度該如何有效迎接未來的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