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網路實體交錯是教育的發展趨勢

 

  

       

         自六月十八日疫情爆發,非高等與高等教育就一直停課,學校按照教青局的指引,再跟據各校的實際操作情況,終於結算所有學生的成績。很快兩個月了,疫情亦到了尾聲,特區政府為確保高等院校及非高等教育學校師生新學年順利開學,教青局經諮詢衛生局專業意見及與教育界溝通後,如果大家都通力合作,嚴格遵守防疫措施,高等院校可望於八月底,非高等教育亦將於於九月初陸續開課。

        記憶猶新,新型冠狀病毒入侵已導致澳門多次停課,動輒幾個月,甚至拖足半年。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都倒瀉籮蟹,臨急臨忙的使用或開發各種網上教學軟件,全澳師生家長都被逼學會一點點網絡教學的技能。無人知道病毒何時再大舉入侵,看形勢網路實體交錯是教育的發展趨勢。

 

迎接後疫教育新時代的來臨

         經歷了兩年多的新冠疫情,不少國家已經進入疫後與病毒共存的世界,希望能恢復與疫前常態生活無異。現實是疫情早已令世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爭分奪秒的疫苗開發戰爭已鬥得你死我活,甚而防疫種種物資及措施已成為重大的生財工具。然而,一直滯後的學校教育,遠遠被疫情種種社會實況與挑戰拋離。到底,迎接與病毒共存,甚至要讓位的時代,教育該如何回應?教育行政領導與教育工作者又該怎樣持守育人使命呢?網絡與實體教學該如何分工,又該如何合作,發揮相輔相成的教育功能呢

         香港著名教育學者程介明認為,要推展未來教育發展,首先是要正名,即是說我們正踏入後疫時代,世界不再一樣。我們已經無法回到疫情爆發前的年代。程教授說「我們經歷了疫情的世界為後疫』時代,而非疫後時代。因為後疫並不等於回到疫前;疫後往往意味着疫情完結後,打掃災場。後疫卻代表着迎接一個新的時代,和以前完全不同。疫情正讓不少原本已在變化的東西加速,變得不可逆轉。」換句話說,疫後等於疫情結束,一切如舊,但是,後疫即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疫情隨時會來到,不再可以隨便說停課就停課,或者又來 一招宜鬆不宜緊就了事。

        根據二○二○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新冠疫情令全球兒童丟失了超過一萬八千億小時的課堂學習,鄭重呼籲全球學校儘快重開,已經失去的肯定無法討回,這個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關鍵是政府、學校及學生家長持守那種課程觀,如果我們心中的課程觀是螺旋式,即昨天沒學到的,明天仍有機會再學過;但是,如果我們心中的課程觀是直線式的,即是說失去的將永遠無法追回。現實上,只有傳統菁英教育才會落力推銷直線式課程,稍能將教育與生活整合的有識之士皆明白,生活本來就是很螺旋式的學習旅途,而且重質更重量。

         在此情況下,程教授致力推動後疫時代的創新教學模式,認為一切皆以學生為本,如創製疫苗一樣,抓緊時間與機遇,短時間內迅速掌握網絡與實體交錯的教學科技,設計混合教學模式,無論是在常態實境教學,抑或是疫情突襲,必須轉移教學陣地至網上,都不會陣腳大亂,隨機應對得宜。

 

教育元宇宙不是天荒夜譚

        行政長官八月九日列席立法會回答議員題問時說人工智能配合元宇宙必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期望澳門年青一代思考參與。其實元宇宙這股風潮早在去年已吹進本澳,周邊城市亦早已磨拳擦掌希望進軍這一虛擬世界尋找機會,但要將元宇宙這一概念發展成為一個產業並非易事,澳門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更是面臨諸多挑戰。

        也許,行政長官及不少專業人士都以為教育往往是社會發展的受惠者,原來教育在許多先進國家是社會發展的創造者,不少先進科技及發明都在大學的研究中心研發出來。甚且,許多教育先進國家都銳意在普及教育園地就率先實踐先進科技。其實,今天元宇宙、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360度環迴等實境體驗已在地產、跨境商務方面大行其道,如果特區政府樂意建構教育引領社會進步的榮景,就趁「後疫時代的機遇,好好動員大學、教育行政及學校多方面的力量,研發出教育元宇宙,好讓教育不受疫情的蹂躪,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誠如程教授說:「疫下教育受科技的影響更深,且令線上教學成為常態化的學習方式。這令學生的自主學習發展和空間成為必要。故此後疫時代的教育更需要重新定義課外和校外學習:正規課堂外的學習活動變得更形重要,而元宇宙既擴闊了教學空間的可能,也在重新定義何謂教育工作者。換言之,教育工作者不再是孔孟時代,站在講台上高談闊論,而是更具彈性,既具傳統言教與身教的職能,更別具新時代的「境教」本領,即又能實體教學,又能隨時變身為元宇宙的網絡教學。

 

後疫時代」的教育改革發展趨勢

       程介明教授認為「後疫時代」必須關注四個教育層面的發展

一、爬梯還是釋放爬梯是按照既定的教育宗旨、教育計劃、基本學力,循序漸進地教導學生,有前述的直線式課程的濃厚色彩。釋放亦指在疫情停課期間,大家都感受到沒上課鈴聲,沒固定作業,多了彈性評核,這都是疫前沒有的經歷,有了這份經歷,方知道教育原來是充滿彈性與生機,如活水一樣,不受限制。最關鍵還是疫下真的釋放了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潛能,都能應對實體課的不足。

二、學歷還是學習:當前澳門社會,仍然是學歷掛帥,一紙名牌大學文憑走天下。不過,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靜悄悄地改變了這個格局。疫下的教育,無論是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都被逼學會掌握更多網絡資源,學會搜尋更多增進學習效益的資訊。學習已經變成我們的日常,由搜尋那一家食店比較有名有口碑,到找尋很專業的知識,一一都能在相關網絡平台找到。換言之,自主學習正慢慢成為我們的日常基本能力。隨著能力本位的逐漸被認可確立,學歷在未來的日子,僅僅能發揮入門券,甚至降格為一個參考指標。所以,疫情雖然帶給全球很災難的影響,但積極正面而言,亦是推動自主網絡學習的無形推手。

三、爭贏還是為人:過去,傳統的學習模式是單打獨鬥的零和博弈,全班只有一個第一名,不是升班就是留級,顯然,贏輸是傳統教育的最大致命傷。新型冠狀病毒導致全球有超過六百多萬人喪失生命,億萬人染疫後會有終身長新冠後遺症,在在響起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據了解,不論是香港、台灣及歐美社會,疫下百家爭鳴,有關疫下生命教育的專書如雨後春筍,亦有很多國家更重新調整教育目標,從過去充滿競爭色彩轉變成以人為本的特色,所謂的競爭只是另類合作,而不再倡議你死我活的惡性競爭。

四、內向還是外向:從來,傳統的教育學家設定學校是個經過淨化處理的小社會,以為這樣才能在安全保險的情況下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怎知道世界已經變得沒有門牆可以阻擋。當傳統女子名校仍然在學規列明不可以談戀愛,怎知道現行的戀愛樣式非常多,憑學校一舉之力又有何辦法阻止呢一向只重視內向成績發展的學校正面臨多重的挑戰,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今許多先進國家在考慮新生錄取時,除了看成績表現外,亦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本領,還有就是社會參與能力,包括要出示高中三年一百二十個小時以上的義工服務證明等等。書呆子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返,要競爭除了內向的校本表現,還額外看重校外的外向能力。

 

        後疫時代不等人,所有教育持份者必須果斷,馬上投入資源,澳門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站穩腳步,繼而勇往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