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食「育」不振 何以抗疫?

  疫情看似快要結束,不能堂食的日子亦已過去,市民真的會來一招報復性消費,一窩蜂光顧食肆嗎?不過,悶在家裡一個多月,無心情餐餐開火煮食,就會網訂外賣,不同餐點都吃過了,深信很多市民已經到了非常食欲不振的階段。市道復甦,也許會為市民帶來好心情,食指大動,來幾頓火鍋,甚至台式吃到飽。

  疫下澳門,政府投入龐大資源抗疫,市民暫時不愁衣食,開玩笑說,位在紅碼區居民,政府贈予的伙食甚或比平常更好。不過,一個多月來,到底有多少個家長會利用疫情在家,好好教孩子健康飲食,還是大人小孩一起放縱,大吃大喝呢?近年,多個兒童健康飲食的調查顯示,澳門學童的肥胖問題,不良飲食問題非常嚴重,不知道教育官員、衛生官員、學校及家長,能否好好坐下來,一起來關注孩子的食育。日本最早提出及推行食育,成效已見,不僅為孩子打造健康體魄,更為增強個體的抗疫能力打下穩固的基礎,他山之石,堪值攻玉。
食育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根據百度百科全書的說法:「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格培養上。在實踐中,這種頗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兒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兒教育機構中得以迅速推廣。」換句話說,食育是家庭、學校及整個社會共同負起的終身教育。
  日本是亞洲最早推廣食育的國家,而且已經從食育推廣到食農教育。所謂食農教育,是指「食育」和「農育」的有機結合,如果說「食育」是指教導正確飲食觀念,「農育」則是指帶領孩子身體力行的農業體驗活動,這些都與「吃」脫離不了關係。學生除了在日常課堂學習食育、農業及畜牧業等與食物有關的基本知識外,更會親自下田,從播種、插秧到收割,讓孩子親身體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及「粒粒皆辛苦」等傳統教訓,更學會好好辨識各種食糧的營養與毒素等。
  目下澳門學校的常識教育,對於食育除了例牌介紹一下食物金字塔,幾近乏善可陳。可是,從日本到台灣、南韓及亞洲許多現代化教育強國,都戮力推廣健康教育,甚至視食育如國防教育般重要。一個國家,如果每個國民身體強壯,就是國力的最具體表現,所以,食育是展現國家永續發展的後盾。
  食育不僅僅是飲食知識的學習及使用,更包括學習飲食文化、良好飲食習慣的栽培;食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技能,更是一種生活素養,不只透過家庭與學校學習,更要融入社會生活,且持之以恆。
看看日本的《食育基本法》
  日本是亞洲最早致力推廣食育的國家,甚至很有遠見地看到好的食育,能省下龐大的醫療保健開支。日本是個忙碌的國家,人們常常廢寢忘食,營養兩極化;不規律的三餐,不良的生活習慣,食品安全問題等日益嚴重,增加了許多病痛隱患。幸好,日本銳意關心國民飲食習慣和食品安全,提出改善家庭和學校飲食生活的良方,甚至為增進國民健康為目的而立下《食育基本法》。
  日本亦是亞洲最早訂立食育法律的國家,為食農教育奠下模範,先是一九四七年公布《營養師法》,將營養師資格法制化,接著制訂《營養改善法》、《學校供餐法》、《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健康增進法》,而在這樣的背景政策基礎下,終於在二00五年七月十五日頒行實施《食育基本法》。
  《食育基本法》的基本理念如下:一、促進國民身心的健康及豐富人性的養成;二、國民的飲食生活,受益於自然的恩惠及食品相關人員的努力,因此必須充滿感謝的心情;三、食育推進運動,必須尊重國民、民間團體的自主意願,同時考慮地區的特性,在地區居民及社會構成份子的參與和配合下,並推展至全國;四、幼童之父母及其保護者,必須認知家庭對於飲食教育之重要性,並積極對幼童展開飲食教育之推行;五、國民必須利用各種機會和場所,推行食品自生產到消費過程的各種體驗活動,並親自參與,以實踐飲食教育; 六、飲食教育可維護傳統良好的飲食文化,而有效利用地區特性的飲食生活,與環境調和的糧食生產和消費,可使國民理解國內糧食需求及供給的狀況,並藉由糧食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流,以促進農山漁村的活性化和糧食自給率的提高;七、確保食品的安全性及安心消費乃健全飲食生活的基礎,因此藉由飲食教育的推行,對於食品的安全性,提供飲食相關資訊與意見交換,以深入了解食品相關的知識,並有助於國民適當飲食生活的實踐,並積極與國際合作。
  這套《食育基本法》的基本政策首要責任是家庭與學校,政府與地方公益團體,會全面支援家庭與學校建立健康飲食教育,確立健全的飲食習慣,對於親子共同參加的料理教室,提供良好飲食習慣的機會;從幼稚園開始飲食教育的推進,中央政府及地方公共團體亦幫忙推行有效的飲食教育,以實現從家庭到學校的健全飲食生活,促進健全的身心成長。其中包括: 1.對於學校、幼稚園在飲食教育推行方面,協助制作推行指導方針;2.培養適合的食育指導教職員; 3.制定全國食育指導體制; 4.透過學校供餐的實施、農場的實習、食品的烹飪、食品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等體驗活動,促進幼童對飲食生活的理解; 5.過度認識瘦身或肥胖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等,提供正確的知識。當然,社區的食育教育更普遍全面,還經常舉辦食育運動,讓食育文化在家庭、學校及社區根深柢固,永續發展。
  澳門,當我們走在街上,抑或是在便利店,其他食店,都看到學生們在吃垃圾食物,飲廢水,製造大量環保垃圾。當日本及鄰近國家已經在健康飲食教育很有成就時,澳門的食育何時才起步啟程呢?我們花了龐大的資源去抗疫,疫末,官員、學校及家長,可有想到為孩子的健康踏出澳門食育的第一步呢?

疫下十五年免費教育 真的不爭一朝一夕嗎?

 


      

    去年,澳門應對疫情,特區政府果斷宣佈所有學校教育均停課,時任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更揚言說,十五年免費教育不爭一朝一夕。沒錯,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神聖工作,不爭朝夕不等於可以虛耗一朝一夕,我們不是從小教孩子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嗎疫下封城,非高等教育全部停課,教青局因為負責學校工作,自然變成執行全民核檢的場地統籌及人員安排的重要工作,至於學校教育方面,只剩下些手尾事務,即是如何按照學生整體表現給出一個最後成績,教青局已提出宜鬆不宜緊的指引,學校亦會陸陸續續處理完這個學期的學生成績工作。這些都是重要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自六月下旬停課,已足足一個月,孩子困在家,既沒有實體的學習,連線上學習都欠奉,天天在家打機、睡懶覺,等全民核檢成功,政府宣佈一切正常,孩子又重返校園。但是,要社會面清零實在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到底,特區政府在忙於防疫的同時,有否設想孩子越來越笨,越來越厭棄學習,難道政府天真到深信抗疫與孩子教育都可以「船到橋頭自然直」嗎?
 
看看威廉詹姆士說彈性思考解決問題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他曾經說了一個要讓孩子持續保持彈性學習的比方「羅密歐受到茱麗葉的吸引,就像鐵屑受到磁鐵吸引一樣。如果沒有受到阻礙,羅密歐會直接敲門找上茱麗葉,鐵屑會直接吸近磁鐵。但是,如果出現阻礙,鐵屑被紙張擋住就會原地停在不動,而羅密歐卻會繞道,爬牆或透過其它手段,直到吻上茱麗葉的紅唇。鐵屑的路徑固定,一成不變,能否達到目標全由客觀環境及制約因素決定。羅密歐的目標很清晰固定,但到達茱麗葉的路徑可以多變及修改。」

        綜觀教育行政當局多年的行事風格與習慣,總是如鐵屑碰上紙張一樣,例證真的多不勝數。如遇到有學生自殺,就一定說很難過,已向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已派輔導人員與師生做心理指導工作云云。試看別的城市地區,遇有同類的事,一定不會先跳出來說一大堆無聊的官話,而是馬上啟動專案小組,深入了解每一個自殺個案,然後才作出不同的處理及輔導。須知道,每一個自殺的個案,都有其獨特的差異,總不能一部通書看到老,一套公式套在所有的事件上。再舉疫情突襲為例,一定馬上停課、線上學習、評核宜鬆不宜緊,最厲害的就是說十五年免費教育不爭朝夕,去年如是,今年照搬可也。可是,其他地區如香港,天天爆三千多宗新案例,但已放棄全城停課,只針對某校,甚至某班停課。因為,懂教育之道的,很清楚抗疫與學習不是對立的。也許,特區政府的官僚體制實在非常僵化,最 需要急起直追的就是學會彈性思考的解難能力。

 

認識「用進廢退」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利害得失

         用進廢退,是指所有生物,包括動物及植物,其身體器官經常能因應外在的變化而啟動運動,動物是跑動,植物是面向太陽生長。所有生物都知道,不經常使用身體的機能就會逐漸退化,甚至報廢。人的大腦及軀體,越是勤加思考及努力運動,便越靈活發達;而越是懶惰不動腦,整天躺平,大腦及身體便會像生銹的鏈條,難以正常運轉。

        用進廢退的學說,最早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Lamarck17441829‎)所提出。指生物的器官,若是有用則會不斷進化,無用則會逐漸退化。基本上,個體的能力完全遵循「用進廢退」原理運行。舉例,一個學生平日在學校上課,學習了多元化的知識、態度與技能。如一個中學生,天天努力應付英文的文法與寫作的要求,要是畢業後,仍然以英文作為謀生的工具,那麼,他的英文水平與能力會越來越強。相反,很多高中畢業生,進大學讀中國文學系,四年以來,只是草率應付大學英文課,到了畢業後,又以中文作為謀生工具,他的英文會慢慢由高中程度下滑到小學程度,

        用進廢退學說提醒我們,必須審慎認清楚哪些是要陪伴我們走一輩子的知識、態度與技能。就算正式工作運用得不多,如果公餘一有機會就學習及使用,甚至不斷精進,才不致於荒廢,可能有一天,這份本領可能成為生涯規劃的安穩保障。個人如是,國力亦如是,試看剛剛舉行的世界花式跳水比賽,中國又再次囊括所有賽事的冠軍。不僅個人如此,一個群體組織或國家也是一樣,找出自己所擅長的領域,隨時磨練,切莫荒廢。如此一來將來到了需要的時候,才不會疏於磨練而派不上用場,讓自己的群體失去競爭力。

        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大腦的神經細胞會死,但是,腦神經元的活動就連睡覺時都在增長。洪教授說「大腦產生觀念,觀念產生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又改變大腦,記住,人的大腦非常害怕無聊,要去學完全嶄新的、需要全神貫注才學得會的東西,啟動大腦可塑性的控制系統,才能達到用進,同時避免廢退的可能。

         去年,新冠病毒首次入侵,澳門馬上封城,學校停課幾個月,所有學習線上處理。表面上,線上學習好像能代替實體學習,但是,教育就是需要一個公共的實體環境,加上師生的互動,讓五育並行運作,孩子的腦袋及身體才會健康成長。這是線上學習無可取代的,於是,孩子在家,好奇心下降,身體靈活度不足,一句到底,疫下停課,身心社靈都處與躺平狀態。

 

疫下十五年免費教育  真的要爭分奪秒啊

        澳門政府的行事作風就是高福利政策,從全民現金分享到消費券等等,澳門孩子經常被安置在一個不勞而獲的舒適甜甜圈內,孩子的競爭力已經越越薄弱了。

        幸好,多年前,由直選議員吳國昌全力推動,澳門成功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是世界少有政府願意大力投資的公共教育。免費教育具普及平等的基礎教育性質,目的是要培養綜合健全的公民。這有賴政府、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 可是,疫下的澳門,全城抗疫,多個政府部門不務正業,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完全沒有停課的補救教育安排,最開始是停掉七月的暑期活動,前兩天,更宣佈連八月的暑期活動都全部取消。須知道,孩子要全天候給他們足夠的腦袋與身體鍛鍊空間。試看鄰近的香港、台灣、甚至疫情突然飆升的日本,都不會停課,頂多只是停班或停某校。說不爭朝夕的官員雖然已經下台,但是,繼任官員仍然蕭規曹隨,停課抗疫大過天,完全沒有考慮孩子在用進廢退的不良情況下,對其心智、情緒及持續學習力有何負面影響。

 

不中斷學習才是澳門保持競爭力的唯一出路

        十五年免費教育不是菁英教育,絕對是普及教育,但不能輕視的,免費教育是培養學生堅持學習、終身學習的一個鍛鍊歷程,不能鬆懈對待。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每當你學到一個新知識和技能時,就改變了自己的大腦。

         這是個食腦的年代,國力除了講軍力、財力,更重要的是講腦力。今天,孩子的腦力開發與培養,不能光坐在電腦面前就可以成就的,人腦的學習是需要動機與玩伴,亦需要一個寬大的實體校園,才能配套成功。

         防疫重要,持續學習,促進孩子的競爭力也許更重要

疫下澳門:家庭變組織 政府變家庭

 


       

         疫情下的澳門,光怪陸離,面對全世界醫學專家及其他地區染過Omicron的病友,都知道Omicron雖然傳染力強,但毒力已大減。澳門政府與不少市民好像與世隔絕,又或是在另一個元宇宙散播不必要的恐慌,仍然覺得今天的Omicron就是二年爆發的致命病毒,竟然用幾近封城的方式去面對Omicron疫情,真是小題大造,特區官員突然變種成「驚弓之鳥」,故佈疑陣,玩一個政府認為非常驚慌,但市民一點都不覺得慌張的無聊遊戲。

        疫情下的澳門,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少家庭潛藏的惡劣關係一觸即發,甚至有人因為家庭關係惡劣而企跳自盡。本來,要市民乖乖天天在家做抗原測試,隔天出門做全民核酸檢測,已令不少家庭添加壓力與不和。家本來是一個團體,目下的澳門,家已被抗疫蹂躪成一個要有績效的組織。相反,每天下午五點,一眾官員排排坐,仿如在同一群組內的家人,表現出同心同德防疫的態度,更要市民理性體諒政府為防疫付出的具大努力不可。

 

認識社會學的團體與組織的功能差異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顧理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最早提出團體與組織的功能及其差異。顧理提出一個社會能良好運作,有賴無數個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努力,這些基本團體如家庭、同班同學及坊會等,均有以下的特徵1.小數少且經常面對面接觸;2.以善良的規範而不是法制彼此約束;3.成員彼此之間可能有血緣、宗族等深厚關係;4.以愛與關懷維繫關係及促進彼此成長。

        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s)又可以叫做組織(organization)可以有以下的特徵1.通常是規模較大,有特定目的與任務;2.人們間接觸時間較短,關係不親密,必須遵循組織定下的制度指引;3.定期會有績效評核與人員升遷去留;4.團體成員間的關係因有工作而聚,因職能完成而散。

        隨著社會越越受工業化組織的影響,目下的家庭越來越組織化,如父母為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從小就設計好整個孩子的成長規劃,且定訂績效獎懲。相反,工業社會的組織如公司或工廠,越發知道要某程度運用人本管理的技巧,方能達成組織的目標。

 

疫下澳門家庭被組織化扭曲變異

       曾幾何時,大家讀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會請大家用家寫一個未完成句子,很多同學都會寫「家是一個避風港」,又或是「家是一個生活加油站」。人每當有事發生,無論是好是壞,都想第一時間回家跟家人說。

       誠如前述,家庭是個基本團體,是愛與成長的地方。家是由一大堆不成文規範組成,但就沒有明文規定的制度,如家沒有明確的家規,在家不必穿制服,沒有考績,更不會被開除。但是,疫情下的家,隨時不幸被列為紅碼區,一切生活都受到監控。就算是一般家庭,每天都要在家做抗原檢測,然後要在當天結束前上傳到自己的健康碼,不然就會被列為黃碼。再者,每隔一天所有家庭成員都要上網預約作全民檢測,如果不去做的話,警察會找上門。

       疫下澳門家庭,已被全民抗疫如此堂皇的理由組織化,我們連說不的權利都沒有。再者,疫下的家人,已被困多個星期,相見好同住難,感情再融洽都難免會有衝突。於是,為了讓家人間保持安全距離,許多家庭就制定一些疫下家規,如比學校更格式化的生活,嚴格限定孩子每天打機的時間,大人之間不准再無端翻舊帳挖對方瘡疤。雖然,這些都有其價值,但就不是由衷出發,而是被封城措施逼出來的。

 

政府越來越像個大家長,市民就要當個不計較的乖孩子

        前面論述過,公司、工廠、機構、甚至政府部門就是一個龐大的組織,成員與成員之間的關係建立在公共職務上,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令及各種指引,盡可能不帶私人感情去工作,不能徇私枉法,只看績效與成果,接受嚴格升遷去留的評核

       澳門自六月十八日發現有OmicronBA.5.1入侵澳門,就開動員整個政府組織去抗疫,除了總動員各部門放下本業外,更要集中力量宣傳這個病毒有多可怕,OmicronBA.5.1最可怕其實就只是傳播力強而已。單單一個傳播力強,就能製造全民恐慌。面對全民抗疫的方法,就是不斷向市民說澳門是個大家庭,必須憂戚與共,發揮大愛精神,於是,很容易就動員了大批志願工作者,不辭勞苦地犧牲奉獻。有研究借傳染病加強威權管治的專家William Wilson Hunter恐慌反映了一種普遍的焦慮,組織可以削弱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社會學家Gabriel Trade群體恐慌是通過情緒感染蔓延的。」另一位社會學家Lee Clarke Caron Cless「政策規劃者有時表現好像人類對威脅的反應比威脅本身更危險。」專家們說出的也許就是目下澳門的管治實況。

        澳門封城抗疫,近日的案例天天徘徊在二十多例左右,但是,天天看抗疫記者會,政府依然予人恐慌的觀感。七月十七日晚,在家收看香港第四十屆電影金像獎頒獎禮,衣香鬢影,會堂坐滿上千嘉賓,個個都有戴口罩。別忘了,當天香港有新增病例三千多宗,香港人如常生活,如常上學上班,書展如期舉行,們連帶狗出街或是除下口罩都犯法。特區政府出事,如警員集體吸煙,就要市民用家人的寬容態度對待政府,但是市民出事,如一男子除罩吸煙,卻用專制家長的組織手段,鐵面無私援引法律法令即逮即審即判對待市民,這是那門子的雙重標準啊

 

政府官員時時教市民要理性看待問題

         日前,有網傳片段,拍到在治安警察局內有八個警務人員在警局吸煙區內吸煙。治安警察局處長馬超雄在七月十七日的疫情記者會說希望個別人士不要將警務人員與市民放在對立面。」其實,市民覺得八個人在指定可能是私人範圍的地方吸煙就有違「第115/2022號行政長官批示

        後來,一位葡文記者提問說政府呼籲市民在辦公空間佩戴口罩、進食時需有分隔,警方更指親友在車廂內必須佩戴口罩,就今次事件的說法令人覺得標準不一、做法不公平。以防範風險角度以言,八個人圍在警局吸煙區內吸煙,與一個人在街道吸煙,那個風險較高?梁亦好處長當然四平八穩地說一大堆不得失任何人的官話。馬超雄立即補充說「記者朋友提到的例子屬於公共地方,與警局內部設施是兩種不同性質,不能直接作對比,警務人員是服務市民、保護市民。在疫情期間,警務人員永遠在第一時間走到最前線,執行高風險地區的封鎖、運送風險人員前往核檢或醫觀酒店、配合衛生局開展特別的防疫行動等。日前的平民村、卓家村的大型行動,警務人員早上五時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在三十多度高溫下,穿著全套保護衣,逐家逐戶排查、登記資料。希望做到防疫無死角,希望將疫情風險減至最低,盡快做到動態清零。其實,治安警察局全體同事一直謹守崗位,不分晝夜做好防疫工作,希望大家理性、客觀看待今次事件。」見七月十八日正報

        馬處長的話實在問非所答,甚至是公關災難的負面教材。警員集體抽煙與他們盡心費力抗疫是兩碼子的事;何時,警局突然變成一個不講制度只講隱私的大家庭呢如果馬處長的邏輯成立,那位在街上除低口罩抽煙被罰一萬的市民,是不是又應該獲得理性看待,如同情理解地看看他是否亦頂著龐大的壓力,才會以身示法。政府要市民不要對立,市民又可不可懇請政府用同樣的標準對待手無寸鐵的升斗市民呢

 

最後,介紹馬處長看一本名為理性的書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新著《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今年初,台灣商周出版社有中文翻譯本,是筆者目前看過最理性講理性的好書。平克教授說「人類與生俱來和成長過程中習得的趨吉避凶、隨機應變等能力稱作生態理性,教育和其他增進理性的體制則是彌補生態理性的不足。」

       今天,全民抗疫千萬不能感情用事,僅僅依靠生態理性顯然不足,更重要的是透過科學、證據、邏輯切實對抗疫情,深信全澳市民不再活在恐慌中,再次享受小城澳門的歲月靜好。

 

「解讀」與「解毒」流行影視文化中的師生戀

 


      

       疫情被逼憋在家,煲劇是減壓抗鬱及打發時間的好方法,一把年紀的筆者與正值青春期的孫子一起煲劇,後生仔當然追看ViuTV的原創劇《I SWIM》。筆者太老餅,很費心力趕上流行文化,一集一集陪太子煲劇予人感覺是一齣青春勵志劇,卻無端跑出一段師生戀。學生李馬榮相約了歷史老師兼學校泳隊教練Miss翁坦然示愛,Miss翁欲拒還迎,但再往後看,當校長知道後,直接問Miss翁,她沉默以對,不置可否。

       I SWIM》看到孫子熱血沸騰,甚至拍案叫好,但是我就越看越火,顯然,我們的代溝滿嚴重,價值觀亦很懸殊。《I SWIM》是流行文化青春劇,只講愛與慾,不談倫理規範,高呼戀愛大過天,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是禍還是福,值得從解讀解毒流行影視文化角度好好探討。

 

兩個真實但結果截然不同的師生戀故事

         這是筆者大學同窗好友的真實愛情故事。漢生師範大學畢業後,到了一所初中教書。漢生教初一及初二物理學,兼任初一A班主任。開學不久,班上不少女生已經被漢生的教育熱誠打動,心生傾慕,彩雲是其中一個。日久生情,漢生亦對彩雲充滿愛意,只是師生戀是禁忌,由違倫常。筆者跟漢生是摯友,但都被蒙在鼓裡。其實,漢生與彩雲私訂盟誓,約定如果這段感情能有禮有節地維繫六年,等彩雲高中畢業就結婚。六年以後,彩雲高中畢業,筆者已回澳教書。暑假的某一天,漢生傳來結婚的訊息及照片,倆口子走過漫長的地下師生戀,終於可以光明正大,步入教堂。很快,幾十個寒暑,漢生與彩雲鶼鰈情深,兒孫滿室,羨煞旁人。

         漢生雖然讀理科,但就深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徹底踐行發乎情,止乎禮」的聖賢教導,彩雲也許很欣賞漢生的崇高人格及長情,才樂意執子之手,白頭皆老。

       ○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賈伯樂提督街一家賓館鬧出雙屍命案,一男一女被發現在租住客房的廁所內疑燒炭身亡,其中女死者為年僅十六歲的北區某中學高中一年級學生,而男死者為同校任職的已婚教師,知情人士說兩死者涉及殉情等。基於私隱及尊重死者和其家人,事件很快被平息下來。筆者無意挖出來大做文章,只是感慨情不自禁會帶來毀滅性的悲劇,這齣悲劇不僅僅是兩個主角的事,還波及兩個家庭,帶來的創傷實在難以療癒。

       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擺在一起,無意做成敗得失的判斷,因為每一段師生戀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及際遇運數等,不能用單一標準就下一個斷語。只是,碰上師生戀,真的要謹言慎行看待。

 

兩齣華語師生戀電影告訴我們該注意的事

       男人四十》真的不惑嗎?張學友時年四十,接下許鞍華的片約,演一個中年語文老師林耀國,遇上班上年輕貌美痴情的女學生,由林嘉欣所飾的胡彩藍。正值中年危的林耀國無論是收入、社會地位、與妻子的關係都不上不下。性格內向被動,事事半推半就,遇著擅於挑逗的胡彩藍更讓他在傳統禮教與情感衝動之間進退兩難,但都逃不過出軌與迷失的命運。《男人四十》在道德意識上還是保守的,問題不在於它維護傳統價值與否,而在於主角並沒有真正果斷承擔的道德勇氣。

        《熱帶雨》講林玲是馬來西亞嫁到新加坡的移民,是一名中學老師,丈夫是金融公司高管,本應是人生勝利組,惟一的遺憾就是沒能生孩子。丈夫經常出差應酬不在家,林玲要照顧年邁體弱的老爺,這股來自刻板的工作及疲累的照顧,令林玲缺乏明顯的人生目標與鬥志。林玲是跟張學友演的男人四十》一樣是中學語文老師,亦如許多國家地區都一樣是被輕視的科目。儘管林玲是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課後還經常留成績不好的學生補課。因此,一個喜歡林玲的學生郭偉倫就透過補習接近她,甚至扮用功補習到黃昏。林玲是個單純沒機心的好老師,經常開車送他回家,還額外參加他的國術比賽,到現場打氣助威。可是,林玲就是不知道這個孩子情陷越深,不能自拔。有一次,林玲依然送郭偉倫回家,這個青春性衝動的孩子終於按捺不住,強性與老師發生性關係。林玲本能抗拒,但生活實在太苦悶無出路,丈夫又經常不在家,人自然迷失於當下,做不出理性果敢的判斷,所以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出事了。

      

「解讀」與「解毒」流行影視文化

         流行文化通常又叫通俗文化及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Pop Culture),是指在當前社會流行的文化,可以是服裝、飲食、電視、電影、出版、娛樂等。流行文化可以解讀為一門生意,是有能力牽動潮流文化的業界,透過不同的流行文化方式賺取消費者的金錢,尤其是有消費能力卻無批判能力的年輕人,因為,他們的越歷淺,口袋有錢,更不想被許許多多的道德倫理教條捆綁,流行文化就乘虛而入。換言之,流行文化只講時尚,不談倫理道德,亦不談社會責任。流行文化從不過問師生戀何以是禁忌?如何證成師生戀的正當性?更不會討論師生戀的倫理規範,當然亦不會指出師生戀的問題與後遺症是甚麼。所以,作為家長及教師,我們有責任向孩子「解讀」流行文化的性質、可能產生的經濟力量、為何從事這方面的業者只講時尚不談倫理等等。如果孩子從小就清楚流行文化只是一門千方百計要賺取他們口袋的金錢的生意,就知道如何引領孩子正確「解讀」流行文化了。

 

突圍曖昧(ambiguity)與兩難(dilemma 的師生戀倫理困境

         如何「解毒」流行文化中的師生戀呢?先看看南非著名作家柯慈( J. M. Coetzee)的說法。他在其名作屈辱Disgrace)中講了一個跟師生戀的故事:一個大學英語教授與自己的女學生發生性關係卻沒有處理好,麻煩隨即接踵而至。他最終被驅逐出校,從此過著潦倒的生活。柯慈在書中寫道:「作為教師,我們是握有權力的人。也許該禁止將權力關係和性關係混在一起,在處理二者的關係時,應當表現出格外的謹慎。」

        師生戀並非屈辱》一書的主題,但上述這段話卻點出了師生戀的核心問題所在,即是權力控制與情慾自主的較勁,從而衍生出曖昧與兩難的師生戀倫理困境。換言之, 曖昧與兩難就是眾多難以收拾的師生戀的毒瘤。

        前述兩個真實師生戀故事,漢生與彩雲本是師生關係,另一對殉情的師生都衍生曖昧與兩難的困境,本來師生只應存在無私教育愛的關係,但偏偏出現私心排他的男女之愛。漢生與彩雲建立默契,在不違反傳統倫理規範下守候六年,到曖昧與兩難事過境遷為止。用當代的心理學棉花糖實驗來解說,一個能忍耐十分鐘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可以多給幾粒糖,要是忍不住的就只有眼前快要吃掉的那一粒。實驗追蹤了多年,發現能忍耐的孩子長大以後的成就遠高於忍不住的孩子。

        事後孔明,殉情的師生案,為人師表應該恪守教師專業操守,誠如醫生不能跟病人發生另類關係,如果要的話就要先結束醫患關係。同樣,這樣的師生戀早就不應該開始,如過硬要開始,那位老師起碼應該在法律上終止於妻子的婚姻關係,然後守候學生到成年。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彼此間糾纏不清的曖昧關係,於是更把原先的兩難疊加成多難,最後無法處理只好雙雙自尋短見

         再看張學友的男人四十》及林玲的《熱帶雨》,兩位老師都是內向且態度曖昧,不擅於主動處理情困,更沒有提早好好面對兩難的家庭與外遇關係。林耀國既沒有好好與飾演妻子的梅豔芳好好談,亦沒有果敢處理好與胡彩藍的曖昧滋生的進退兩難關係;林玲沒有主動守住作為老師的規範底線,結果就讓郭偉倫得寸進尺,到最後兩戲的主角都無法收拾殘局。

        流行文化為了製造吸睛的效果,可以置倫理道德於不顧,卻把一切扔給家長及老師。真想問從事這些只講利益不講道義的流行文化生意人,他們都有兒女,甚至孫子孫女,可有為端正他們的正確人生觀著想,而少做為利是圖的生意嗎? 

抗疫牽一髮禍全身 鞏固期後是無了期

 


       

         疫情困在家,撥手機也許是眾生常態。某日,在社交媒體看到 【狼來了的故事】的帖子說資源錯配、輕病就以為狼來了,大錢花在輕如感冒的病(虛假的風險警報導致的疲勞),將來遇到其他真正有威脅的病時,本澳將無錢無資源應對。而且檢測密密做,更產生其他幾大問題:

.潛在鼻/喉的長遠慢性發炎風險。

.財政開支好快突破2000億,庫房清零。

.外勞醫護入侵,拉低本澳衛生標準,比如手套十人才換一組。

.感染數太零星,永遠無法達至社群免疫。

         筆者無意評論此帖行文是否有公信力,只對其帖題【狼來了的故事】非常認同及感興趣。

 

我在大學教【狼來了的故事】的得著與體會

         我在大學教育學院教了很多年道德與公民教育,對象是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學員,教到道德認知心理學家郭爾堡L. Kohlberg的學說時,都會教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兩難判斷,兩難判斷學習有助提升學生認知水平,更有助學生從利害得失及善惡觀點衡量問題。【狼來了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這裡不必花篇幅再說這個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

         傳統的說法非常稱許這個故事,簡單富有教育意義,教育孩子要誠實,不要撒謊。可是,我卻重新處理故事發展的情節,允許學生參與說故事。當牧童第一次喊說有狼時,我請學員要選邊站,贊成救牧童或不贊同救牧童,要說出最有力的理由。然後,牧童第二次喊狼來了時,我又再次請學員靠邊站,結果,決定去救牧童的學員少了,反對的理據亦更堅定。到了牧童第三次喊狼來了,我再次請學員再選邊站,發現仍然要去救牧童的人更少,他們的理由非常人本慈善,說就算是說謊,我們只是再次被騙,其實沒有甚麼損失;可是,如果這次是真的,我們很可能就救了他一命。而反對救牧童的學員表面上好像振振有詞,但聽到對方的話語後,大部份都認同。後來,學員出去實習,真的教這個故事給學生,他們亦用了我的改編版本去教,很意外,學生除了回答這個故事教訓我們不要說謊外,還多加一個答案是不要隨便相信別人。

        從嚴格的教育學看傳統的【狼來了的故事】,其品德教育價值很低,第一、這是個說教的故事,段落重覆;第二、農夫只有繼續跑去救頑皮的牧童情節,沒有給農夫有批判選擇的機會。第三、只允許有不要說謊的教訓,卻忽略了現代聰明的學生通常選不要隨便相信人。這不是說現代孩子的道德水平很高,而是現代都市社會早存在不信任的文化底蘊;甚且,許多直昇機家長都會教導孩子不要胡亂相信別人。

 

每天下午五點防疫記者會都在說【狼來了的故事】

        每天下五點,一眾官員排排坐,公佈昨天新增的疫情。由於今年官方對疫情的判斷,跟兩年前席捲全世界的病毒等量齊觀,當然會以最高規格嚴陣以待。於是,從六月十八日記者會開始,就高聲喊說OmicronBA.5.1這個病毒有多厲害,聽真不外乎是,病毒傳染力強,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普羅市民本來非常信任政府在衛生防護的專業能力,深信政府的說法,極度與政府配合防疫。怎知道,這樣的作法跟牧童多次高喊狼來了一樣,得到很多農夫的信任,放下鋤頭農務,直奔山上。同樣,全澳市民聽政府話,留守在家,戲院及娛樂場所停止營運,食肆只有外賣服務,非緊急工商業如銀行停擺,連續做全民核檢十三次,天天在家做抗原測試,不帶狗上街便溺,不准運動,乖乖戴透不過氣的KN95口罩等等,此創舉深信上海認第一,澳門都可以趾高氣揚認第二。        

        可是,不管是世衛專家,國內復旦大學的專家教授,都說OmicronBA.5.1毒性大減,通常只會造成輕症,儘管都有零星的個位數字病患死亡。這是因為根據世衛的要求,就算病患本身已罹患重症,只要逝世時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就算作因此病而死亡。如果官員是牧童,而所謂的狼只是條小狗,那麼,全澳市民就是被多次愚弄的農夫嗎如前述,被愚弄其實對收入穩定的家庭損失不大,真正損失的是特區政府的公信力。當然,從經濟民生而言,工商行號及手停口停的星斗市民,因為特區政府的狼來了政策而損失慘重。

 

抗疫牽一髮禍全身

        七月十六日,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因應本次疫情所提交的修改預算案,涉及需要調動三百五十一億澳門元財政儲備,其中一百億涉及本次抗疫工作,其他支出用以支持各公共部門的應對疫情的開支。李司長表示,澳門八成財政收入來自博彩稅收,本年度上半年(一至七月)有數個月份的收入比預期少,故本次預算的修改除了援助措施,也是填充上半年欠缺稅收的部份。原來,特區政府花在三年抗疫的儲備是一千六百七十八億澳門元,以支持整體營運,各部門已作緊縮開支,但非常豪邁地說沒有減少對居民的福利開支。

        根據金融管理局七月十四日公佈,截止到去年二月,澳門財政儲備的資本金额为六千四百三十一億澳門元,今年六月底,特別行政區的外匯儲備資產總額,初步統計為兩千一百四十億澳門元。換言之,特區政府繼續豪花金錢做低價值低效能的抗疫,加上賭收在未來的日子不會明顯好轉,更雪上加霜的是,新加坡無懼疫情肆虐,大開國門開賭,據聞已搶走不少澳門賭場大豪客。特區政府竟然繼續閉關,除了祭出超額財症預算,不斷投入資金補貼中小微企及失業市民,產生短暫的止痛特效外,看不到有任何節流的好方案,更遑論有好點子開拓財源。

        澳門政府深知必須達成清零任務,大陸就可以放人來澳旅行及賭博。澳門封城幾週,經濟不振,不少商店關門大吉,民生消條,很多打工仔失業,甚至只靠消費券維生的大有人在。天天下午坐在防疫記者會的眾官員及幕後的高官,你們的舉措從來都不會影響自己的收入,很可能還會有很多加班津貼。另外,筆者算一算,除了公務員、教師及社工的收入都不受封城影響外,凡是手停口停的普羅市民,皆陷於某程度的財困,這樣的階級不平等又該如何處理才是應有之義呢?特區政府為了抗疫,竟打出一套讓市民非常費解的七傷拳,真是牽一髮,卻傷了全澳經濟民生及市民精神健康,得與失是時候好好檢討啦!

 

鞏固期完了以後下一個很可能是無了期

        回顧新型冠狀病毒流行以來,澳門人已經習慣出門戴口罩,不停打疫苗,然後出行或去大陸就驗核酸,沒想到,OmicronBA.5.1入侵澳門,特區政竟然沒有汲取香港、台灣、南韓及日本的抗疫經驗,仍然以極為嚴格,在所不計地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去清可能永遠清不了的零。為了自圓其説,好讓政府能有顏面,於是創造出相對靜止等名詞,還有就是每天只有個位個案的鞏固期。七月二十五日的防疫記者會,衛生局傳染病防控處處長梁亦好回應傳媒時表示,正在不同區域的戶外地點設置核檢站,準備日後常態化時的社區核檢。梁處長說的常態化的社區核檢,即是向全澳市民說,鞏固期完了以後,下一個很可能是無了期 」。如果特區政府堅持動態清零,即是說,當全世界都視這個病毒如流感,又或是刻意擴大染疫人數如香港、台灣、南韓及日本等,儘快進入病毒共存的常態生活階段,意味著特區政府仍然會不計成本地要滅絕新型冠狀病毒,澳門將會走入抗疫無了期。真不知道,弊多於利,損民不利府的事,為何還要明頑不靈地大幹特幹呢!

疫下澳門現形記

 

      

       

         疫下澳門,封城自閉多天,撥手機、上網學習、追劇追電影,還有讀書,偶爾,清掃封塵的書櫃,在頂層的中國文學系列尤其塵垢滿滿的,是一九八三年大學結業買的,以便當中國語文老師備課及推廣閱讀之用。結果,只當了幾年語文老師就去幹行政工作,後來跑到大學教教育學專業,從此,這套書就被打入「冷宮」。

         作者李寶嘉是清末一位亭長,曾辦過「指南報」、「遊戲報」、「海上繁華報」等,月旦政治,後人稱其為「小報界鼻祖」。由於庚子拳亂及八國聯軍的入侵,清政府屢挫於外敵,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李寶嘉遂抱「文以載道」的使命,以故事抨擊當前政情,並力倡維新與愛國精神。同時,亦愛以諷刺手法,以故事形式揭露當時黑暗官場,《官場現形記》就是他的流傳後世代表作。基於好奇,拿下厚重八百多頁的《官場現形記》,鼓起勇氣一回又一回的看,不經意地在腦際中,翻出一幕又一幕澳門的疫下現形記畫面。疫下的澳門,誠如股神巴菲特所言,只有水退的時候,才知道泳客有沒有穿泳褲。同樣,疫下澳門,亦是官民眾生相的現形實錄。

 

官場現形記

        讀李寶嘉《官場現形記》最大得著是作家以一視同仁的態度嘲諷當時的官場及官吏,既有冷靜的批判,亦有溫良的理解。通常,冷眼看官吏,既沒有完全的好人,也沒絕對的壞人,無論是知縣、臬司、藩台、巡撫,直至軍機處的中堂,按今天的說法就是從一個文職到司長,甚或行政長官。各種不一樣的惠民策略都暗藏不同的利益輸送;明明在寫荒誕的官場生態,卻包裝得合情合理,好像很努力但又無奈,讓星斗市民萬分同情,要是不按官理出牌,市民又能怎麼辦呢?假如由市民來主政,又能怎麼樣呢?原來,中國古代的官場操控民意一脈相承到今天。

         自六月十八日政府領導全澳官員市民抗疫以來,誠如李寶嘉說,我想澳門市民都不懷疑特區政府官員為抗疫所付出誠意、決心、勇氣與努力,這是必須的溫情理解。不過,綜觀整個特區班子的才智、見識與果斷,實在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首先,誠如筆者多次在本欄批評,官方對疫情的判斷,跟兩年前席捲全世界的病毒等量齊觀,以最高規格嚴陣以待,當然,其中一個原因市民都很明白,澳門經濟非常依賴中國大陸,堅持清零是確保儘快與大陸通關的首要任務。但是,筆者上週文章中提及澳門政府在打經濟的七傷拳,友欄作者晏哲更厲害,說澳府在練葵花寶典。

        澳門市民抗疫疲勞其中一個原因是,澳門政府天天高喊OmicronBA.5.1這個病毒有多厲害,聽真不外乎是,病毒傳染力強,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普羅市民本來非常信任政府在衛生防護的專業能力,深信政府的說法,極度與政府配合防疫,但就付出非常沉重的代價。衛生局長羅奕龍日前說,這個病毒可能不是人傳人,可能是從物傳人而來,未來,仍然有如斯的病毒入侵風險,市民要長期保持警覺與抗疫決心。嘩真不知局長從何得來的論據。不過,客觀事實及數據擺在眼前,是次疫情造成的重症及死亡率很低,根據官方統計死亡率只有0.28%,可能比流感的死亡率更低,卻付出了巨額的抗疫費用,這還沒有把人力資源精準計算在內。

  作為官員既需要有專業知識,亦必須具備通識。疫下澳門,身心靈健康尤為重要,但是,澳府一舉抗疫,就關閉公園、大眾體育、教育中心等設施與活動,連市民跑步放狗都可能被檢控。須知道,運動、呼吸空氣,在戶外空間活動,甚至運動,然後有良好的情緒,都是對抗病毒入侵,提高免疫力最基本、最重要、最少副作用、兼最省錢的自然方法。再者,十多輪的全民核酸檢測,卻製造出很多傳播病毒的危機,官員除了呼籲市民不跨區、按時、保持距離外,事實上看到的就是被日曬雨淋的市民密集排隊,只想儘快完事回家。當然,還有市民記憶猶新的是八位警員集體吸煙,官員還要市民理性判斷與同情諒解,想必這位處長閒來也讀過李寶嘉的名著,跟筆者的體會非常接近。 


《商場現形記》

  許多商場不能正常運作的現象,背後仍然有很多政府法律法令及指引的操控因素。如在相對靜止狀態,銀行關閉兩個星期,作為一個既傳統又先進的社會,有很多老人家欠缺基本的資訊科技能力,必須拿著存摺到銀行櫃位,才能提款或存款。更荒誕的是,在有限度服務期內,仍然只有分行從中午到下午五點開門,那個時段是氣溫最高太陽最猛烈的時候,可是,就看到一群中老年人撐著傘,很擁擠地排隊。為何財金官員及銀行公會,就不能聰明一點,分上下午班,甚或照常開門,只是按人次進銀行。可是,當經過銀行時,你就發現很多穿著防護醫的人員在門外接待顧客,那又是那門子的人力資源安排呢

  目下澳門,以餐飲業為最興旺的行業,但只要走到街上,已經看到有小型的食店及飲品店已關門大吉。事實上,疫下澳門,普羅市民被逼留在家中,本來外賣配送是很能夠刺激消費,但是,澳門市民的習慣還是以堂食為主,不能堂食,很多家庭寧願餐餐「自煮」。甚且,不知道身為環保的官員,可有想到,這一個多月來,澳門增加了多少倍因外賣而產生的塑膠及木料垃圾;當環保部門平時天天接待學生參訪時,又或是舉辦環保活動時,可有想到,一個疫情就推翻了過去所有的努力,還給小朋友說一套做又是另一套的壞榜樣,環保公信力蕩然無存。當大家高喊天氣非常炎熱時,可有想到跟我們不斷增加垃圾有直接及間接的關係呢?

        筆者深信,最為市民詬病的是全民核酸檢測及在家作抗原檢測,投入的公帑是否浪費及是否有利益輸送的問題,這方面的資訊一直非常不透明。要知道,澳門的庫房日益消耗,但是收入卻大不然前。最新資料,七月澳門賭收是3.98億澳門元,按年狂跌95.3%,如此下去,總有坐石山山崩的一天。特區政府及有關醫療商家,可有想到澳門要永續發展,商界都有一份責無旁貸的社會企業責任。

 

《市民現形記》

         疫下市民是最受苦受難的一群,因為,星斗市民,無權無勢無資源,尤其手停口停的小市民更是困苦萬分。特區政府可有想到,眾多的社會調查已經很清楚顯示,澳門市民的心理及精神健康素質並不理想,再者,澳門是個靠博彩、餐飲、旅遊及服務為主的經濟體,是個不夜城,二十四小時不停運作,想必知道澳門市民的睡眠不足情況非常嚴重。醫學家警告,別小看睡眠不足,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精神健康都帶來極負面和深遠的不良影響。

        封城在家,不但令市民憂鬱情況更嚴峻,更導致家庭關係普遍惡化起來,筆者家住舊樓,鄰居及鄰舍不時傳出吵架聲,就算三更半夜都有,可見疫情讓許許多多非一日之寒的家庭關係爆破。疫情期間,求助人數急升,不時有企跳自殺甚至燒炭死亡,情況絕對不亞於病毒造成的重症及死亡人數。本來,戶外活動、體育運動及休閒活動就能處理這些情緒問題,但就偏偏所有商業場所停業,就算八月一日特首宣佈可以重開健身業,公園及休戲場所,但市民出行的意欲已經被打沉了。不少市民因為沒工開,只好躺平、昏昏欲睡,無精打彩,何來有充沛的精力與好心情去健身呢

 

《教育現形記》

         六月十八日,有些學校正在考試,有些學校仍然還沒有考試。教育部門一聲令下,全澳停課,馬上發出指引,請學校按學生平時表現、加一點線上的作業,然後運用宜鬆不宜緊的方針去處理學生期末的成績。其實,變相就是放水,這不但又一次製造學生形成僥倖過關的心理,封城停課更讓學生疏於學習,連到書店想買些作業給小孩子都吃閉門羹。

          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的人力、物力及各種資源都被抽調去抗疫,仍然是要問,可有科學評估成效真如政府說的那麼好嗎?臨近疫末,要讓老師放暑假,只好另覓更多人員抗疫,騰出學校好讓學校可以好好準備開學。可有想到荒廢了學業兩個多月的孩子,要額外多花資源才能補回本有的能力與進度呢

 

       《官場現形記》是照耀晚清社會、特別是官場的一面鏡子,疫情也許是澳門眾生相的另一面鏡子。澳門要永續發展,少不了全民躬身自省。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