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被逼憋在家,煲劇是減壓抗鬱及打發時間的好方法,一把年紀的筆者與正值青春期的孫子一起「煲劇」,後生仔當然追看ViuTV的原創劇《I SWIM》。筆者太老餅,很費心力趕上流行文化,一集一集陪「太子」「煲劇」,予人感覺是一齣青春勵志劇,卻無端跑出一段師生戀。學生李馬榮相約了歷史老師兼學校泳隊教練Miss翁坦然示愛,Miss翁欲拒還迎,但再往後看,當校長知道後,直接問Miss翁,她沉默以對,不置可否。
《I SWIM》看到孫子熱血沸騰,甚至拍案叫好,但是我就越看越火,顯然,我們的代溝滿嚴重,價值觀亦很懸殊。《I SWIM》是流行文化青春劇,只講愛與慾,不談倫理規範,高呼戀愛大過天,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是禍還是福,值得從「解讀」與「解毒」流行影視文化角度好好探討。
兩個真實但結果截然不同的師生戀故事
這是筆者大學同窗好友的真實愛情故事。漢生師範大學畢業後,到了一所初中教書。漢生教初一及初二物理學,兼任初一A班主任。開學不久,班上不少女生已經被漢生的教育熱誠打動,心生傾慕,彩雲是其中一個。日久生情,漢生亦對彩雲充滿愛意,只是師生戀是禁忌,由違倫常。筆者跟漢生是摯友,但都被蒙在鼓裡。其實,漢生與彩雲私訂盟誓,約定如果這段感情能有禮有節地維繫六年,等彩雲高中畢業就結婚。六年以後,彩雲高中畢業,筆者已回澳教書。暑假的某一天,漢生傳來結婚的訊息及照片,倆口子走過漫長的地下師生戀,終於可以光明正大,步入教堂。很快,幾十個寒暑,漢生與彩雲鶼鰈情深,兒孫滿室,羨煞旁人。
漢生雖然讀理科,但就深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徹底踐行「發乎情,止乎禮」的聖賢教導,彩雲也許很欣賞漢生的崇高人格及長情,才樂意執子之手,白頭皆老。
二○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賈伯樂提督街一家賓館鬧出雙屍命案,一男一女被發現在租住客房的廁所內疑燒炭身亡,其中女死者為年僅十六歲的北區某中學高中一年級學生,而男死者為同校任職的已婚教師,知情人士說兩死者涉及殉情等。基於私隱及尊重死者和其家人,事件很快被平息下來。筆者無意挖出來大做文章,只是感慨情不自禁會帶來毀滅性的悲劇,這齣悲劇不僅僅是兩個主角的事,還波及兩個家庭,帶來的創傷實在難以療癒。
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擺在一起,無意做成敗得失的判斷,因為每一段師生戀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及際遇運數等,不能用單一標準就下一個斷語。只是,碰上師生戀,真的要謹言慎行看待。
兩齣華語師生戀電影告訴我們該注意的事
《男人四十》真的不惑嗎?張學友時年四十,接下許鞍華的片約,演一個中年語文老師林耀國,遇上班上年輕貌美痴情的女學生,由林嘉欣所飾的胡彩藍。正值中年危的林耀國無論是收入、社會地位、與妻子的關係都不上不下。性格內向被動,事事半推半就,遇著擅於挑逗的胡彩藍更讓他在傳統禮教與情感衝動之間進退兩難,但都逃不過出軌與迷失的命運。《男人四十》在道德意識上還是保守的,問題不在於它維護傳統價值與否,而在於主角並沒有真正果斷承擔的道德勇氣。
《熱帶雨》講林玲是馬來西亞嫁到新加坡的移民,是一名中學老師,丈夫是金融公司高管,本應是人生勝利組,惟一的遺憾就是沒能生孩子。丈夫經常出差應酬不在家,林玲要照顧年邁體弱的老爺,這股來自刻板的工作及疲累的照顧,令林玲缺乏明顯的人生目標與鬥志。林玲是跟張學友演的《男人四十》一樣是中學語文老師,亦如許多國家地區都一樣是被輕視的科目。儘管林玲是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課後還經常留成績不好的學生補課。因此,一個喜歡林玲的學生郭偉倫就透過補習接近她,甚至扮用功補習到黃昏。林玲是個單純沒機心的好老師,經常開車送他回家,還額外參加他的國術比賽,到現場打氣助威。可是,林玲就是不知道這個孩子情陷越深,不能自拔。有一次,林玲依然送郭偉倫回家,這個青春性衝動的孩子終於按捺不住,強性與老師發生性關係。林玲本能抗拒,但生活實在太苦悶無出路,丈夫又經常不在家,人自然迷失於當下,做不出理性果敢的判斷,所以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出事了。
「解讀」與「解毒」流行影視文化
流行文化通常又叫通俗文化及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Pop Culture),是指在當前社會流行的文化,可以是服裝、飲食、電視、電影、出版、娛樂等。流行文化可以解讀為一門生意,是有能力牽動潮流文化的業界,透過不同的流行文化方式賺取消費者的金錢,尤其是有消費能力卻無批判能力的年輕人,因為,他們的越歷淺,口袋有錢,更不想被許許多多的道德倫理教條捆綁,流行文化就乘虛而入。換言之,流行文化只講時尚,不談倫理道德,亦不談社會責任。流行文化從不過問師生戀何以是禁忌?如何證成師生戀的正當性?更不會討論師生戀的倫理規範,當然亦不會指出師生戀的問題與後遺症是甚麼。所以,作為家長及教師,我們有責任向孩子「解讀」流行文化的性質、可能產生的經濟力量、為何從事這方面的業者只講時尚不談倫理等等。如果孩子從小就清楚流行文化只是一門千方百計要賺取他們口袋的金錢的生意,就知道如何引領孩子正確「解讀」流行文化了。
突圍曖昧(ambiguity)與兩難(dilemma) 的師生戀倫理困境
如何「解毒」流行文化中的師生戀呢?先看看南非著名作家柯慈( J. M. Coetzee)的說法。他在其名作《屈辱》(Disgrace)中講了一個跟師生戀的故事:一個大學英語教授與自己的女學生發生性關係卻沒有處理好,麻煩隨即接踵而至。他最終被驅逐出校,從此過著潦倒的生活。柯慈在書中寫道:「作為教師,我們是握有權力的人。也許該禁止將權力關係和性關係混在一起,在處理二者的關係時,應當表現出格外的謹慎。」
師生戀並非《屈辱》一書的主題,但上述這段話卻點出了師生戀的核心問題所在,即是權力控制與情慾自主的較勁,從而衍生出曖昧與兩難的師生戀倫理困境。換言之,
曖昧與兩難就是眾多難以收拾的師生戀的毒瘤。
前述兩個真實師生戀故事,漢生與彩雲本是師生關係,另一對殉情的師生都衍生曖昧與兩難的困境,本來師生只應存在無私教育愛的關係,但偏偏出現私心排他的男女之愛。漢生與彩雲建立默契,在不違反傳統倫理規範下守候六年,到曖昧與兩難事過境遷為止。用當代的心理學棉花糖實驗來解說,一個能忍耐十分鐘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可以多給幾粒糖,要是忍不住的就只有眼前快要吃掉的那一粒。實驗追蹤了多年,發現能忍耐的孩子長大以後的成就遠高於忍不住的孩子。
事後孔明,殉情的師生案,為人師表應該恪守教師專業操守,誠如醫生不能跟病人發生另類關係,如果要的話就要先結束醫患關係。同樣,這樣的師生戀早就不應該開始,如過硬要開始,那位老師起碼應該在法律上終止於妻子的婚姻關係,然後守候學生到成年。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彼此間糾纏不清的曖昧關係,於是更把原先的兩難疊加成多難,最後無法處理只好雙雙自尋短見。
再看張學友的《男人四十》及林玲的《熱帶雨》,兩位老師都是內向且態度曖昧,不擅於主動處理情困,更沒有提早好好面對兩難的家庭與外遇關係。林耀國既沒有好好與飾演妻子的梅豔芳好好談,亦沒有果敢處理好與胡彩藍的曖昧滋生的進退兩難關係;林玲沒有主動守住作為老師的規範底線,結果就讓郭偉倫得寸進尺,到最後兩戲的主角都無法收拾殘局。
流行文化為了製造吸睛的效果,可以置倫理道德於不顧,卻把一切扔給家長及老師。真想問從事這些只講利益不講道義的流行文化生意人,他們都有兒女,甚至孫子孫女,可有為端正他們的正確人生觀著想,而少做為利是圖的生意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