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澳門應對疫情,特區政府果斷宣佈所有學校教育均停課,時任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更揚言說,十五年免費教育不爭一朝一夕。沒錯,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神聖工作,不爭朝夕不等於可以虛耗一朝一夕,我們不是從小教孩子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嗎?疫下封城,非高等教育全部停課,教青局因為負責學校工作,自然變成執行全民核檢的場地統籌及人員安排的重要工作,至於學校教育方面,只剩下些手尾事務,即是如何按照學生整體表現給出一個最後成績,教青局已提出宜鬆不宜緊的指引,學校亦會陸陸續續處理完這個學期的學生成績工作。這些都是重要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自六月下旬停課,已足足一個月,孩子困在家,既沒有實體的學習,連線上學習都欠奉,天天在家打機、睡懶覺,等全民核檢成功,政府宣佈一切正常,孩子又重返校園。但是,要社會面清零實在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到底,特區政府在忙於防疫的同時,有否設想孩子越來越笨,越來越厭棄學習,難道政府天真到深信抗疫與孩子教育都可以「船到橋頭自然直」嗎?
看看威廉詹姆士說彈性思考解決問題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他曾經說了一個要讓孩子持續保持彈性學習的比方:「羅密歐受到茱麗葉的吸引,就像鐵屑受到磁鐵吸引一樣。如果沒有受到阻礙,羅密歐會直接敲門找上茱麗葉,鐵屑會直接吸近磁鐵。但是,如果出現阻礙,鐵屑被紙張擋住就會原地停在不動,而羅密歐卻會繞道,爬牆或透過其它手段,直到吻上茱麗葉的紅唇。鐵屑的路徑固定,一成不變,能否達到目標全由客觀環境及制約因素決定。羅密歐的目標很清晰固定,但到達茱麗葉的路徑可以多變及修改。」
綜觀教育行政當局多年的行事風格與習慣,總是如鐵屑碰上紙張一樣,例證真的多不勝數。如遇到有學生自殺,就一定說很難過,已向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已派輔導人員與師生做心理指導工作云云。試看別的城市地區,遇有同類的事,一定不會先跳出來說一大堆無聊的官話,而是馬上啟動專案小組,深入了解每一個自殺個案,然後才作出不同的處理及輔導。須知道,每一個自殺的個案,都有其獨特的差異,總不能一部通書看到老,一套公式套在所有的事件上。再舉疫情突襲為例,一定馬上停課、線上學習、評核宜鬆不宜緊,最厲害的就是說十五年免費教育不爭朝夕,去年如是,今年照搬可也。可是,其他地區如香港,天天爆三千多宗新案例,但已放棄全城停課,只針對某校,甚至某班停課。因為,懂教育之道的,很清楚抗疫與學習不是對立的。也許,特區政府的官僚體制實在非常僵化,最
需要急起直追的就是學會彈性思考的解難能力。
認識「用進廢退」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利害得失
用進廢退,是指所有生物,包括動物及植物,其身體器官經常能因應外在的變化而啟動運動,動物是跑動,植物是面向太陽生長。所有生物都知道,不經常使用身體的機能就會逐漸退化,甚至報廢。人的大腦及軀體,越是勤加思考及努力運動,便越靈活發達;而越是懶惰不動腦,整天躺平,大腦及身體便會像生銹的鏈條,難以正常運轉。
用進廢退的學說,最早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Lamarck,1744-1829)所提出。指生物的器官,若是有用則會不斷進化,無用則會逐漸退化。基本上,個體的能力完全遵循「用進廢退」原理運行。舉例,一個學生平日在學校上課,學習了多元化的知識、態度與技能。如一個中學生,天天努力應付英文的文法與寫作的要求,要是畢業後,仍然以英文作為謀生的工具,那麼,他的英文水平與能力會越來越強。相反,很多高中畢業生,進大學讀中國文學系,四年以來,只是草率應付大學英文課,到了畢業後,又以中文作為謀生工具,他的英文會慢慢由高中程度下滑到小學程度,
用進廢退學說提醒我們,必須審慎認清楚哪些是要陪伴我們走一輩子的知識、態度與技能。就算正式工作運用得不多,如果公餘一有機會就學習及使用,甚至不斷精進,才不致於荒廢,可能有一天,這份本領可能成為生涯規劃的安穩保障。個人如是,國力亦如是,試看剛剛舉行的世界花式跳水比賽,中國又再次囊括所有賽事的冠軍。不僅個人如此,一個群體組織或國家也是一樣,找出自己所擅長的領域,隨時磨練,切莫荒廢。如此一來將來到了需要的時候,才不會疏於磨練而派不上用場,讓自己的群體失去競爭力。
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大腦的神經細胞會死,但是,腦神經元的活動就連睡覺時都在增長。洪教授說:「大腦產生觀念,觀念產生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又改變大腦,記住,人的大腦非常害怕無聊,要去學完全嶄新的、需要全神貫注才學得會的東西,啟動大腦可塑性的控制系統,才能達到『用進』,同時避免『廢退』的可能。」
去年,新冠病毒首次入侵,澳門馬上封城,學校停課幾個月,所有學習線上處理。表面上,線上學習好像能代替實體學習,但是,教育就是需要一個公共的實體環境,加上師生的互動,讓五育並行運作,孩子的腦袋及身體才會健康成長。這是線上學習無可取代的,於是,孩子在家,好奇心下降,身體靈活度不足,一句到底,疫下停課,身心社靈都處與躺平狀態。
疫下十五年免費教育 真的要爭分奪秒啊!
澳門政府的行事作風就是高福利政策,從全民現金分享到消費券等等,澳門孩子經常被安置在一個不勞而獲的舒適甜甜圈內,孩子的競爭力已經越越薄弱了。
幸好,多年前,由直選議員吳國昌全力推動,澳門成功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是世界少有政府願意大力投資的公共教育。免費教育具普及平等的基礎教育性質,目的是要培養綜合健全的公民。這有賴政府、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
可是,疫下的澳門,全城抗疫,多個政府部門不務正業,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完全沒有停課的補救教育安排,最開始是停掉七月的暑期活動,前兩天,更宣佈連八月的暑期活動都全部取消。須知道,孩子要全天候給他們足夠的腦袋與身體鍛鍊空間。試看鄰近的香港、台灣、甚至疫情突然飆升的日本,都不會停課,頂多只是停班或停某校。說不爭朝夕的官員雖然已經下台,但是,繼任官員仍然蕭規曹隨,停課抗疫大過天,完全沒有考慮孩子在用進廢退的不良情況下,對其心智、情緒及持續學習力有何負面影響。
不中斷學習才是澳門保持競爭力的唯一出路
十五年免費教育不是菁英教育,絕對是普及教育,但不能輕視的,免費教育是培養學生堅持學習、終身學習的一個鍛鍊歷程,不能鬆懈對待。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每當你學到一個新知識和技能時,就改變了自己的大腦。
這是個食腦的年代,國力除了講軍力、財力,更重要的是講腦力。今天,孩子的腦力開發與培養,不能光坐在電腦面前就可以成就的,人腦的學習是需要動機與玩伴,亦需要一個寬大的實體校園,才能配套成功。
防疫重要,持續學習,促進孩子的競爭力也許更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