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

亞巴郎與多默的最信主之旅

 

    

    如果要在舊約選一個最信主的人,我當然選亞巴郎;如果要在新約找一個最信主的人,我當然選聖多默宗徒。突發奇想,當多默遇上亞巴郎時,老海鮮亞巴郎會趾高氣揚說後生仔我能放下一切,離鄉背井,甚至將自己的獨生子獻給主。而多默宗徒會嗤之以鼻還拖阿伯!雖然主多次顯現給你,甚至與你立盟約,但我有親手摸過主被釘的肋膀喔!」

    在舊約裡,亞巴郎因信成義,成為信仰之父,聖保錄宗徒在致迦拉達人的書信時說具有信德的人,才是亞巴郎的子孫。就在人類背棄天主時,天主召叫了亞巴郎,對他說:「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我必祝福你,使你成名,成為一個福源。我要祝福那祝福你的人,咒罵那咒罵你的人;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須知道,那時亞巴郎已經七十五歲了,竟然有具大的勇氣與遠見去接受天主的召叫。更讓人折服的是年事已高又膝下無兒的他,只好順應上主的吩咐,帶同侄兒羅特到達天主所預許的福地客納罕。別以為亞巴郎只會聽命天主,又別以為羅特是真命天子。亞巴郎都會討價還價,會跟天主講條件,他說:我主上主!你能給我甚麼?我一直沒有兒子;繼承我家業的是大馬士革人厄里厄則爾。」果然,天主就讓一個上百歲老人,令其已經九十歲的妻子撒辣生子,亞巴郎當然從竊竊私笑到笑逐顏開。上主幫亞巴郎的兒子起名叫依撒格Isaac,意思是「他笑」。沒料到,上主又跟亞巴郎開一個更大的玩笑,其實是考驗亞巴郎對上主的信靠。上主對亞巴郎說帶你心愛的獨生子依撒格,往摩黎雅地方去,在我所要指給你的一座山上,將他獻為全燔祭。」全知全能的上主也許都始料不及亞巴郎手起刀落,正要宰獻自己的兒子時,上主的使者從天上對他說: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不要傷害他!我現在知道你實在敬畏天主,因為你為了我竟連你的獨生子也不顧惜。

    人類的福樂因着亞巴郎而來,卻由一個小小的支派接續相傳,即從亞巴郎到依撒格、雅各伯、猶大,再由猶大到一個將接受差遣、各民族所期待的人。綜觀亞巴郎的信仰之旅,最偉大的是他甘願放下過去及現在的一切,遠走他方,要從頭再來。已經是百歲老人,更要賭上未知的將來,完全是非理性,是徹頭徹尾對上主的信靠。   

    時光飛快地去到新約時代,一個號稱狄狄摩的宗徒多默,在耶穌去世後,才正式爆紅。多默懷疑耶穌復活,被猛烈批評為「多疑」甚至「無信」的宗徒,及至親眼看到耶穌的臨在,多默誠懇說「我主我天主」耶穌對他說「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多默再問主說:主,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回答多默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多默,該稱讚他為人坦率。他懷疑時,並不會受到同儕的壓力而假裝相信耶穌真的復活;當他遇上復活的主耶穌,還要伸手到耶穌的肋膀,然後發出最深切的回應,自始全力以赴,秉承了耶穌的囑咐,履行了宗徒的職責。

    我們要感謝亞巴郎,他示範了基督徒該有的全然信靠,我們亦要多謝多默,藉著他的兩次發言,替我們找到了追尋信仰的過程中,最需要、也最珍貴的答案。耶穌會嚴任吉神父說,在多默沒有妥協的路線,誠實的懷疑比不完全的信仰,有更多信心。

    按耶穌會加拿大神學家郎尼根Bernard Lonergan1904-1984的定義,我們「皈依」基督的過程分為三個層面:1.悟性的皈依:是澈底的澄清,並去除對現實客觀的錯誤理解,或去除人過度執拗且謬誤的迷思。2.道德的皈依:改變整個人做抉擇的準則,即從選擇自我滿足,轉變為選擇價值。3.宗教的皈依:就是專心致力於終極關懷,融入「超越世俗的愛」,也是無條件、無限定、無保留的永遠自我臣服。我們可以從亞巴郎及聖多默宗徒的信仰歷程看見這三種層面的完美示範。

    在召叫的過程中,天主是主動者,召叫本身是一個恩典,人則是接受恩典者。在回應時,人有絕對的自由,可以接納也可以拒絕,天主是不勉強人的。在亞巴郎回應天主召叫時,我們見到他信德之大,確實超越了一切。在感化聖多默時,給予他足夠的懷疑空間。

    在生活的種種歷練中,你感受到天主的召叫嗎?那是甚麼?你有回應嗎?

 

追思力行教育異想天開的談光耀師鐸

 


    

    一九九六年九月,筆者剛獲聘入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任講師。第一堂課是大二的教育社會學,一進教室,我的講台最低,一排一排座位依山矗立,一個大學班級坐滿六十多位同學,是中英數三組學生合班上課。坐在最底最前排有一位光頭男生,看上去比我年紀還大,是個很多問題的超齡學生。第一節課真的滑鐵盧慘敗,被很多個好學不倦的學生問到口啞啞,尤其是這個光頭學生。為了要好好應付這個群問題學生,必須加緊用功備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有一天,課上完了,與這位光頭學生邊走邊閒聊,他自我介紹說還沒有完成高中就出社會工作,是以同等學歷考進教育學院。突然間,他說要是我有天當校長的話,很想跟我一起工作。世事難料,二○○二年,我轉工去當校長,花了整整一年才坐熱張校長凳,就記得馬上聘請他任教高中語文,繼而請他當課程主任,再來是副校長。他就是我的學生、同事兼良師益友、還要尊稱他為師鐸的談光耀先生。

 

談先生是個充滿赤子之心的教育工作者

    談先生家境不理想,是個歷盡挫敗的差生,必須邊工作邊自費讀書。既然要用血汗錢繳費讀書,自然對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很有要求,慢慢,連談先生都不知不覺地,對教育工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別以為談先生是個很現實功利的學生,相反,談先生認為一個好老師首要有一顆赤子童心,具真性情,用心備課,全力教好每一個學生。也許,談先生對老師存有很崇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甚。最後,談先生在一所名校讀到中四時,竟因為對教師教學徹底失望,批評他們的課言不及義,遂毅然輟學,寧願出來打工謀生。

    大學時代的談先生,跟我還不熟的時候,竟然天真爛漫,膽粗粗自薦。誠如前述,談先生是個打爛沙盤問到篤的學生,具備一顆求真的童心,任何人一點情面都不給。到了談先生當上語文老師後,赤子童真更爆煲,傾盡全力上好每一節課,以短講為導引,師生對談、討論、甚至辯論為主調。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學生提出疑問又好,質問又好,談先生都樂意停步,又或是放下手上的工作,全力傾聽,盡情回答,甚至辯論到天昏地暗,臉紅耳燙亦在所不計。許多時候,筆者巡堂經過談先生的教室,抑或是在走廊上,我都會不經意地駐足,被談先與學生談笑風生的景觀所吸引。

 

談先生是個力行不輟的教育異想天開者

    談先生當學生時,其實已經是個異想天開者,往往在課堂提出跟教師想法很不一樣的見地,難倒老師。但同時,談先生醉心中國文化與禮教,非常尊師重道,這讓教導他的老師更心跳二百。談先生醉心語文教學,為了推動學生熱愛中國語文,一定要求自己上好每一節課。別以為沒有測驗與考試就學得輕鬆。要上好談先生的課,必須博覽群書、切實思考、用心寫筆記心得、而又能回答他的難題;甚至,就連編輯校報,校園記者採訪等都可以用作多元實作形成性評核,都可以加分,且分無上限。筆者曾調閱過談先生要學生交來的作業,本本都是厚厚的,既有賞心悅目的閱讀報告,亦有鏗鏘有力的批判文章。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竟發現有不少學生能拿一百分,甚至有拿一百五十分的。幾年下來,充份感受喜歡中國語文及跑圖書館的同學激增了,校園閱讀寫作亦蔚然成風了。

    後來,談先生當了副校長,負責課程、教學、教師管理及學校發展策劃。

傳統以來,學校規定教師要全日留校上課及工作,俗稱坐班制。但是,談先生認為責任制」的好處更不勝枚舉。當年,還沒有私立學校教師職程框架法律,談先生已超前設計教師工作量。教師每週工作三十六小時,教師上課十八到二十節,其他學校教師還在擔二十二節到二十五課節以上。二十節課算二十個小時,剩下十六個小時,包括備課時數、與學生見面時數、值日時數,還有隨時代其他教師上課的時數。換句話說,沒排課的時間,沒有安排坐班的時間,教師自由進出學校。過去,教師缺席要找代課老師及要付代課費,但用坐班代課的方式就省下了不少代課費支出。再者,亦讓教師請事假的時數及日數大幅下調,教師工作士氣更不斷提昇。

    談先生是學校興辦職業高中課程的大推手。一般學校高中只有文理組,頂多再開一個商學組。自從教青局鼓勵學校在正常高中課程增設職業高中,筆者與談先生就密謀開辦多個職業高中,邁向高中課程多元化,好能推進適性教育。

    首先,開辦美術與設計社會服務」兩門職中課程,既可培養中等職業技術人才,亦是為學生進入大學就讀相關科系做更好準備。試以美術與設計為例,提早在高中開辦素描、版畫、平面設計、裝置藝術、電子設計軟件等技能課程,大大提升學生入讀美術與設計相關科系的競爭力,甚至,提早發掘這方面的人才。最近,行政長官頒授文化功績勳章給年輕藝術家歐俊軒,他就是讀完這個課程,是天賦得以充分發揮的表表者。

    再說社會服務職中課程,是培養未來的社會工作或心理工作者。早在高中階段,學生已涉獵社會學、心理學、團體動力學、還有組織社區活動的實踐課程,讓他們在入讀大學相關科系後,能儘快適應,亦能儘早一展社會工作的才華。高中畢業後,有不少同學報讀社會工作系,今天,已經有不少同學於任職機構當上主管了。

    特區政府於○一六年規定投考保安學員培訓課必須有高中學歷。所以,談先生洞悉先機,於二○一三年開辦保安職中,為有志投考紀律部隊的同學作心智、法律、操守及體能的準備。要是學生報考體育系或其他學系都有充分的能力。結果,○一六年六月,有第一屆保安職中畢業生,當中不少同學成功入讀相關培訓課程,後來成為紀律部隊。

    與保安職中同步開辦的還有教育服務職中,培養有志讀師範教育的學生。開辦課程除了教育學、教師形象、及教師操守與倫理等。筆者還帶過就讀教育服務職中的同學赴香港教育學院(現升格為香港教育大學)參訪,並讓學生在其附屬學校實習半天。目前,有不少畢業生擔任教師。

    談先生亦是深謀遠慮的教育工作者。二十年前,教青局創設教發基金,申請必須要提交三年至五年發展計劃,還有每年計畫實施具體計劃,財務預算等。談先生所擬的計劃書動輒接近千頁,申請金額亦過千萬,但都有理有據,有條不紊,幾近無懈可擊。再如學校重建計劃,從建築師手上拿到草圖,很快就鉅細無遺,設計好不同樓層安置不同教育階段及教室,足見是談先生嘔心瀝血之作。

 

    談先生為人耿直,經常就教學、教師管理、財務管理、甚至學校願景發展與同事上司辯論;另一方面,談先生待人以誠,隨傳隨到;與學生談天說地時更是童心爆滿;談先生異想天開,創意無限,但執行力強大,讓學校不斷前行。有一天,學校舉辦開放日,筆者問談先生,你不怕別校抄襲我們的智慧成果嗎?談先生豪情壯語說「知識是應該共享的,當別校果真抄襲我們時,我們又已經往前邁出一大步了,樂見他們迎頭趕上。」

    就是一顆純潔的教育童心,就是一份不斷精進的情懷,讓談先生在澳門教育路上堪稱「師鐸」,實實在在留下很多美好動人的足跡與典範!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一把火後!極待修復孩子的文化教育及精神健康

 


  

    ○二一年歲末,爆出多起教育大醜聞,其中廉政公署揭發教育發展基金資助存在千瘡百孔,有時事評論員更批評資助制度是一盤「混帳」。沒料到,來到最後一天的下午,在祐漢新村第八街的新華學校門前,竟有一名二十一歲男子在學校門前潑淋天拿水縱火。據報章及網絡視頻得知,該名疑似精神有問題的青年是該校的退學生,徒手將樽裝液體灑於地上和校門前,自己亦不慎踩到地上液體,忙亂中火勢就升起。一瞬間,現場變成十六米乘兩米的火海,同時產生大量濃煙。現場片段看到,該名男子自己亦被燒到手腳,一邊跳動,一邊想拍熄火舌,但仍無法阻止火勢燒傷自己,最後,脫光衣服,只穿一條紅色內褲,被差人制服拘捕。火警發生後,學校保安員即時發現並報警,校方即時展開疏散行動,約於三分鐘內將六百多名師生疏散到校外安全地方,無人燒傷。

    筆者沒有水晶球,亦無內幕消息,更不是福爾摩斯,無從知道那名縱火的青年是否精神健全其動機為何?當然,對於違法傷人的暴行,理應譴責及懲處,絕不能姑息。可是,綜觀其縱火行為,透露出其對類似汽油的瞬間波及率認知非常薄弱,到自身燒傷後的自救行為,可能顯示出是個有精神障礙的人士。可以略為確定的是,縱火青年曾是該校的學生,其際遇應讓他滿腹怨憤,看片段不是惡作劇,似是發洩心中的怒火,也許更想引起大家的關注。事實上,這一把火,應該點燃起我們對這位以身犯險的青年的熱切關顧,查找背後的原委,致力透果改革學校教育讓事件不再發生,甚至使教育能發揮防微杜漸,進而使青少年更樂活學習的重要手段。

 

我們一直傷痛代傳失控的努力文化

    英國著名數學家、哲學家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Bertrand Russell,一八七二年至一九七○)在《讚揚閒逸》的鴻文裡說:「雖說些許的閒暇令人愉快,但倘若一天二十四小時只需工作四個小時,人們會不知道如何填滿他們的日子。現代世界的境況正是如此,這是我們的文明所受的罪責,然而較早之前並非如此。以往我們有能力保持輕鬆愉快和嬉戲玩耍,但這樣的能力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受限於崇拜效率。現代人認為每件事情的完成都應該是為了其他事情,絕非因為本身的緣故。」羅素九十年前的警語,竟應驗在當下的澳門社會。從兒童進入托兒所,一直到職場拼死幹活,我們就被丟進效率的深淵裡,永無止境地載浮載沉。

    德國社會學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其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很嚴厲批評人們用外在的效率與成功感去肯定個人的快樂與成就。追本溯源,自馬丁•路德發佈的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起,定性懶惰是一條罪,加諸哥倫布地理大發現,將努力的目光放得更遠,到了工業革命後,世界走進效率是一切的不歸路,過度努力讓我們建構資本主義繁華昌盛的社會,但亦讓我們深陷於努力過度的文化病灶。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Do Nothing: How to Break Away from Overworking, Overdoing, and Underliving作者瑟列斯特赫莉Celeste Headlee「至少從十九世紀開始,我們就已經學會這種行為,然後變本加厲地傳給下一代。大多數父母親會說他們只希望孩子能夠快樂,然而研究顯示,大多數父母親真正要的是高平均分數,認為學業成功能讓孩子快樂。」

    重返中國文化,我們仍然深受「業精於勤荒於嬉」及「勤有功戲無益」的荼毒;學校通常視成績不好的學生為懶鬼,就算聰慧成績好的學生亦會拿到「天資聰敏惜未盡全力」的評語。再者,種種本地及國際調查顯示,兒童及青少年活在這過度努的文化裡,勤已惡化為必得過度努力,後果是孩子越來越厭學、憤怒、焦慮、憂鬱、甚至罹患精神病。

誰來關顧兒童及青少年過度疲勞

    「過度疲勞」(Burnout這個詞,聽起來是褒多於貶,對於一天到晚都在上課及補習的孩子,我們一直沒有正視他們的困境,更遑論提出積極的紓困措施。二一九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過度疲勞」定義為一種「病症」而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中將「過度疲勞」的症狀列成三大點:1.全身感覺精疲力竭;2.產生倦怠感或負面情緒;3.效率降低。當手機及網路遊戲成為孩子的避學天堂時,更加劇加身心精神的疲勞。而身心精神疲勞得不到改善的話,各種身心病症就隨之而來,其中包括失眠、憂鬱、躁鬱、思覺失調,更甚的是因情緒轉移到身體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障礙、荷爾蒙失調、紅斑狼瘡等頑疾。目前,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患有精神官能症,精神病的低齡化亦成為世衛非常關注的健康教育課題。

    從工業革命後,家長要上班,學校應運而生,且成為教育的必然手段。可是,長期以來,這種由上而下的教育,一直壓抑甚至扼殺學生的好奇心及自主學習動機。與此同時,所有學校開設的課程,都有一種很不人道及很不科學的假設,學生應該在指定的時間以指定的方式學完指定的課程內容,為了達成指定的學習成果。顯然,學校教育已經變成殺人不見血的魷魚遊戲,雙贏的機率接近零,規則也傾斜於精英尖子,於是,厭學與棄讀情緒慢慢累積,就像學生書包只有越來越重一樣。即是說,學生的讀書壓力、課業煩重、沒完沒了的測驗考試,都造成今天學生過度疲勞及各種身心病的原因。

 

快不能解決的事何其多啊?慢活及慢教育才是社會發展正道

    一個母親都要懷胎十月才誕下嬰兒,一個小學生用棉花泡水發綠豆芽都要幾天才長出小葉子,連小學生在常識課都學會慢食細嚼才健康,更何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呢?筆者多年前考察過歐美先進諸國教育,尤其在歐洲,人們都過著慢生活。筆者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期間,申請一個搭地鐵的月票,從排隊到領證足足花了一個上午,但是,葡萄牙人就愛享受這般低效的慢生活,而不寧願過香港或新加坡的高速快活。

    正本清源去治療我們的都市病,讓活在澳門的群眾,尤其是我們社會的未來主人翁獲得真正的優質生活,不僅僅要把生活步調慢下,積極過慢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推行慢教育。記得在新冠疫情肆虐初期,全澳停課,教青局老柏生局長就豪氣干雲地說學習是漫長過程,十五年學習不爭朝夕。」面對疫情有如此果敢決斷,同樣,面對「每況愈下」的學童讀書壓力及精神健康,加諸特區政府銳意推動大健康產業,投資在未來社會健康棟樑身上不是最有價值嗎

    慢教育讓每一個不同的學生都得到恰如其分的教育;慢教育讓每一個充滿挫敗的學生有充裕的機會再站起來;慢教育讓失控的努力文化得以糾正;慢教育讓教育給社會帶來真正的慢樂活。

    最後,有關心青年身心精神健康的法律學者慨嘆說,真的很指望這個傻孩子有精神病,其懲處可能會輕很多,甚至可以免於刑責;但要是精神健全的話,要付出的刑罰代價將是非常沉重。這位已經身陷囹圄的最小弟兄,很需要教育者的無私愛去平息心中的怒火,幫助他浴火重生。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