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週話題,繼續探討《魷魚遊戲》的學習價值。懂得藝術心理距離學說的小朋友戲謔說:「做戲嘛!都唔係真!」就能保持適當的距離,既免於被劇情及畫面傷害的同時,又能學到其中的價值。
四、《魷魚遊戲》的腦神經科學教育
《魷魚遊戲》主辦單位聲稱整個遊戲都是自願的,就算已經開始了,如果有過半數的參加者同意,即可終止遊戲。可是,所有參加者,進入遊戲後,一旦玩輸了被淘汰,馬上就遭到射殺。即是說,所有遊戲都包含進攻、穩守及逃離三個取向,《魷魚遊戲》唯一能逃離的選擇就是參加者過半決定不玩下去。
在歐美先進國家,已經把哲學、生物學及社會學等學科普及到中小學課程裡,尤其重視其實用性。目下的小學常識及中學生物學課,都會講一點自律神經,其中包括交感與副交感神經與生活的關係,但就很少講腦神經科學對人的影響。我們腦袋裡有個叫杏仁核的組織,負責在危機出現時作最快速的決定,換句話說,如果當前的危機有把握應對時,我們會選擇進擊;如果不能應付利立刻徹退;如果可以穩守觀察,有機突擊或形勢不妙即退。
《魷魚遊戲》的六個遊戲,從「一二三木頭人」、「椪糖」、「拔河」、「彈珠」、「走玻璃橋」、到最後的「魷魚遊戲」,每一道關卡都會讓人熱血沸騰,腎上線數彪升;與此同時,亦教人要好好冷靜面對生死存亡,如此既投入亦必須能抽離練習做多了,自然能練就自己的抗壓能力,亦慢慢學會一笑置之的涵養智慧。
五、透過觀看《魷魚遊戲》學會臨急解困的智慧
第一個「一二三木頭人」即是我輩兒時經常玩的遊戲「一二三紅綠燈」。就如《國王的新衣》一樣,可以很單純的兒童故事,亦可以是充滿人生智慧的警世故事。「一二三木頭人」描繪出社會中真實的情況,背著大家的大公仔其實是掌權者,叫你動才可以動,叫你停只能停,一點個人自由自主空間都沒有,甚至連性命都不保,這活脫脫就是許多職場及威權管治的隱喻所在。
第二個「椪糖」游戲規定在限定時間把糖餅圖案完好無缺地摳出來才能免於一死。無人事前知曉選中簡單的三角形容易過關,選雨傘圖形的就很倒楣。雖然,主角選了雨傘圖形,但臨急生智與碰上運氣都是化險為夷的應對人生困境之道。
第三個「拔河」遊戲更說明策略比蠻力重要。十個人一組,站在高臺上進行拔河,被拉倒的會立即摔死。表面上,年輕力壯贏面高一線,但只要懂得力學及心理策略,老弱婦女都會贏。在學校教育中,死記硬背課本離地知識已成為學生的日常,所以,疫情復學後,有記者問小學生喜歡復學嗎?老實可愛的孩子說不喜歡,因為很無聊。家庭及學校有責任給孩子能滿足好奇心,充滿挑戰且講究解難智慧的生活教育,那末,一直被看扁的後進生有機會潛能爆發,迎頭趕上。
第四個「彈珠」遊戲足證要好好學如何防避人的偽善。二人一組,每人十顆彈珠,贏走對方全部彈珠者勝利。每個人的起跑點是一樣,紛紛選擇合得來或覺得強的人,但後來才發現對方會是自己的對手,兩人必有一人死,面對輸贏,大家都丟掉了偽善的面具,落足本事去欺騙對方,置對方於不顧。目下的家庭教育太單純太保護孩子,學校教育又非常離地。於是,當我們的孩子長大出社會工作時,遭遇的困難就特別多,才由零開始學習如何在爾虞我詐的環境下求生存。《魷魚遊戲》在指出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脆弱與不足,值得教育持份者努力改善。
第五個「走玻璃橋」遊戲其實是教會孩子懂得從錯誤中學習。參賽者提前選取號碼,然後按順序通過高臺玻璃棧橋。玻璃棧橋分左右兩塊玻璃,包括普通玻璃或鋼化玻璃。踩對全部鋼化玻璃才能通過玻璃棧橋。即使排位靠後的人也得記住前面的人的選擇,不要重蹈負責,否則也一樣會從高處摔下。原來,有專業製造玻璃知識的參賽者比較有利,但狡詐者不只巧取豪奪,更仗勢欺人,如何應對惡人其實是很重要的生活教育。
第六個「魷魚遊戲」告訴大家這個世界只在乎結果。澳門孩子應該沒玩過這個遊戲。這個遊戲在全劇最開始時介紹過。進攻方要踩到魷魚頭,防守方要阻止對方進攻,是眾多遊戲中屬最暴力的,也會有比較多的肢體碰撞。在功利至上的社會,真正被在乎的只有結果,無論你在這過程中背叛多少人做過多少壞事,別人都很可能忘得一乾二淨。誠如前述,懂得攻防守之道就是懂得生存的智慧。
六、《魷魚遊戲》是好的視覺暨建築美學藝術課
筆者兒時只有畫畫堂,從小一到高三都在畫畫。長大後,既不敢去參觀畫展,更遑論去博物館。這一代的學生從美術課過度到視覺藝術,甚至連結到STEAM課。《魷魚遊戲》風靡全球,不僅是因為劇情扣人心弦,更是劇中展現的視覺藝術與建築空間的隱喻。從宿舍、懸在半空的錢球、樓梯走廊色彩、模仿了兒童劇場的糖果色調,絢爛的配色,與遊戲本身的殘酷性,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更能製造不安及迷失的感覺,更增加遊戲所帶出的驚悚氛圍。
無疑,這部影集最吸睛的地方莫過於色彩繽紛的美學設計,光是「一二三木頭人」遊戲中大公仔的衣飾及場景設計已非常吸引,「魷魚遊戲」的圓形場地容易讓人聯想起巴黎的呂特斯競技場(Arènes de Lutèce)。呂特斯競技場現在已經成為巴黎中年男人玩滾球的場地,也是孩子們的遊樂場,但是古羅馬時代,這裡就是高盧羅馬人觀看基督徒被屠殺的場所。很難想像,如今和平愉快的風景,在歷史上曾經上演過血腥場面。深諳歷史、建築及美學的老師,就能用以博古通今,好好解說為何《魷魚遊戲》很喜歡圓形的隱喻。
《魷魚遊戲》裡,參賽者被迷暈後醒來,就置身在一個巨大中庭的半監獄式空間,已被換上有號碼的綠色運動套裝,同樣的階梯式床鋪,多層床鋪圍繞著中央的開放空間,像是羅馬鬥獸場的看台一樣整齊,預示參賽者即將面對險惡的未來。羅馬競技場曾經上演大量的死亡競技,在《魷魚遊戲》裡,參賽者慢慢才恍然大悟,這鬼地方卻成了他們生死存亡的搏鬥場景。羅馬競技場的觀眾席,依照不同地位與職業分區域,而《魷魚遊戲》中的參賽者都是資本主義遊戲的受害者。階梯式的床架,類似倉儲物流貨架,寓意參賽者像是商品一樣隨時被擺上貨架,亦可以隨時遭到下架的惡運。
每當參賽者逃過死亡一劫,旋即要參加下一個遊戲時,都要經過疑幻疑真的多層次樓梯。學過建築藝術的老師也許會猜到靈感很可能來自蘭著名畫家莫里茲・柯尼利斯・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的作品《相對論》。艾雪的版畫作品很喜歡用幾何學的「錯視」藝術。同一個樓梯,從不同角度卻可以看出不同方向,既現實亦同時帶出超現實的視覺效果。其實,說穿了,層層彎曲的樓梯直像是個迷宮,而所有的參賽者都逃不出舉辦者的指掌玩弄中。其實,學校教育就是一個迷宮,懂得玩迷宮就取得好成績,迷失的學生就鑄定失敗。
七、《魷魚遊戲》的生命政治課
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已提出生命政治Biopolitics,是生命Bio與politics的結合,以生命為中心的一切事情都可以稱為生命政治。如果說孫中山說政治是眾人之事,那末,生命政治就是眾人的生命之事。其實,沒有比新冠肺炎所牽動的全球政治更好用來解說生命政治。舉例如面對疫情應該採取清零政策還是與病毒共生?又或是必須全民打疫苗才能建立群體屏障?表面上,這些議題純屬醫藥衛範疇,骨子裡根本就與個人的政治權利與自由有沒有受到威脅的政治課題。
我們的學校教育好像很中立,不談政治,但卻異常激情地談愛國政治。實在,政治素養在先進國家就是教育的核心素養,是教育的重大任務。與其權威的要孩子成為順民,理應在家庭及學校等生活範圍給予孩子暢所欲言的空間,讓他們自小懂得生命政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