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進退維谷的人才引進制度

 


 

    聽說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任職時,最愛不釋手的書就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讀到滾瓜爛熟,倒背如流,深諳其中的管治謀略。筆者非常喜歡司馬光,因為小學四年級就讀過他的破缸救友故事,缸破了可以再造再買,人淹死就不能復生;破缸是手段,救友是目的。上大學後,筆者更買了共十二冊的《白話資治通鑑》,原來當中不乏關於「人才」評定、引進及解職的論述。

 

看看司馬光如何評述人才

    特區政府正熱切公開諮詢《人才引進制度》文本,但就遭到各方熱議。原來,早在一千年前的北宋,司馬光在其巨著《資治通鑑》的〈周紀一•威烈王二十三年〉的按語中就有說:「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證諸今日特區求才若渴,更具時代深刻意義。

    話說晉國有智、韓、魏、趙四大家族,智氏家主智宣子意欲立智瑤為繼承人,但遭族人強烈反對,理由是智瑤「才勝德」,雖然智瑤優點多多,但才過於德可能會導致智氏滅亡。但智宣子不理規勸,堅持要立智瑤。智瑤成為家主後,趾高氣揚,恃才傲物,不懂與其他氏族和好相處,輪流向趙、魏、韓三家索地。但遭韓、魏兩家倒戈,把智瑤殺死,盡滅其族人,且瓜分智氏土地。司馬光留言說:「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也許不用筆者翻譯成白話文,都看得懂司馬光的精闢論述,亦應該明白司馬光所指的「小人」,是指「國之亂臣,家之敗子」;司馬光的所謂「德」,不是指一般老百姓的「愛國守法」,而是指統治者要「正直中和」,否則就是「不仁」及「失德」。

 

看看茅于軾的人才論

    從現實考量,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所用的人才。至於這個人才為政府所用,還是為人民服務,好像不在教育目的的思考範圍之內。須知道,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受教育者本人,不是為了別人。人必須透過教育成就一定的能力,能夠與人相處合作,擁有良好的品德,能夠解決問題,能夠靠自己的才能養活自己。所以,教育是為了受教育者一輩子過得愉快、豐滿、有意義,不虛空的生活,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兼道德教育學家茅于軾發表過很受認同的人才論。茅先生嚴厲批評當前的社會,將「人才」視作別人的工具,而不是為了他自己的人生。「人才論」立論不錯,但這並不是最後的目的,這只能是實現良好人生的手段。茅先生說追求自我的人生目標,絕不是忽視別人的人生目標。因為一個人能不能獲得美滿人生,不僅僅取決於他自己,更需要周圍環境的配合,需要他人也有説明別人的良好習慣。每個人都要成人之美,不要妨礙他人最求美好人生。所以人生的目的是自己享受人生,也幫助別人享受人生,同時這也是教育的目的,此時教育目的從人才上升到了人生。」換句話說,人才引進首先要奠基於純為個體自我良好發展,無論將來是個凡夫俗子,抑或是青年才俊,最終是要過自己充滿良知的美好人生,而不是作政權及商賈的打手奴才。

 

《人才引進制度》循環論證謬誤

    邏輯學裡的循環論證謬誤就是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問題,舉例如下,甲:雞是怎麼來的?乙:從雞蛋裡孵出來的。甲:那雞蛋是怎麼來的?乙:雞生出來的。多年前,香港明星王喜有個啤酒廣告,其中有兩句「點解好飲,因為好飲。」凡是因同時等於果,永續循環,就稱為循環論證謬誤。

    首先,《人才引進制度》文本由人才發展委員會製訂,打開有關委員會的網頁,委員會有行政長官、社文司、政府高官及社會賢達組成。邏輯上,人才發展委員會的委員就是人才,可是,多年來,這個委員會的就無法很有說服力地為澳門引進或培養出很亮麗的人才,即是說,是高官、是社團領袖、是社會名流就是人才嗎?政府的答案是,人才委員會一定是人才。

    既然有人才發展委員會擔大旗,為何又要架床疊屋,僭建出一個「人才引進審核及建議委員會」出來,雖然,文本上有列出兩個委員會的不同職能,但筆者不才,看了很多遍,都搞不懂兩者有何明顯的分工。換句話說,人才委員會可以是雞,亦可以是蛋;同理,人才引進審核及建議委員會亦可以是雞,亦可以是蛋,都是 永續循環論證的現實例證。

 

有才缺德的《人才引進制度》

    在文本的「人才的定義和人才引進的目的」欄目下,寫出人才的定義「一般而言,廣義的人才是指具有優良品德……」。之後,再沒有看到狹義的人才定義。何謂優良品德,更沒有在後續的人才評審項目有出現。文本中的評審項目總共七個,包括年齡、學歷、專業資格/行業認證、工作經驗、個人成長、語言能力、家庭背景,以及創業/發展/投資計劃等。還有其他影響獲接納的因素,但就一點都沒有再提及優良品德。前述司馬光的論述及舉證,已經充份說明才與德孰先孰後。當然,要評定一個人才的優良品德的確不容易,但不等於只用一語帶過就敷衍了事。

 

人才引進類型的定義模糊,吸引力更欠奉

    從來,澳門都是個「大才小用」、「奴才大用」及「群帶重用」的用人圈,要是有真才實學,而毫無人事關係能一展所長的簡直鳳毛麟角。

    文本中要引進三類人才,其中第一類是高端人才,這類人才可能曾獲得諾貝爾獎、奧運金牌、國家級專家學者、在某些領域有重大貢獻。請看今天的澳門學術研究單位、代表澳門參賽的體育組織、具國際科創名銜的機構,真的有容納這些高端人才的機制嗎?有讓他們自由發揮創意的空間嗎?如果沒有這些吸引要素,高端人才怎會來澳門呢?

    第二類要吸引的是優秀人才,文本定義是指在某一專業或某行業表現卓越的領軍人物。如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科技及文化體育產業人才。現實上,目前,澳門已經有之前的投資及專才移民,讓這些領域的優秀人才在澳門服務。筆者亦有認識體育方面的專才在澳門讀書,但就遲遲無法處理好繁瑣的居留問題,影響其帶教澳門體育專才的教練工作。

    第三類要吸引的是高級專業人才,即能夠支持本澳重點產業發展的高級專業人才,尤其是能促進特區推出的新四大產業者優先考慮,亦會給能補足澳門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其實,每年在外地留學畢業回澳的公民,許多都在世界一流的學府深造,都很想貢獻社會,但礙於上述的不良社會風氣左右,難以實踐理想。筆者有學生是美國名牌大學生化專業碩士,但回澳後,只能在大型食品公司任職,真的大才小用。筆者亦有學生在美國名牌大學修畢航空工程學位,亦有足夠的學歷去駕駛民航飛機,回到澳門應徵本地航空公司的飛機師職位,但連實習機師都要五年的資歷,只能望門輕歎,重返美國找尋自己的夢想。

    一直以來,澳門都在出口加工業、博彩旅遊業、金融服務業、建築地產業等領域方面培養人才及引進人才。一夜間,澳門跑出新四大產業,很急逼地把過去的人才引進制度扔進垃圾桶,要推倒重來,是否有經過深思熟慮呢是否有為澳門發展明確定位呢澳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空間吸納這些高新專才呢?是否真的有能力設定具非常吸引專才來澳發展的誘因及條件呢?當這一切仍在所謂研究階段,仍然出滿變數,仍然懸而未決,就硬要引進人才,特區管治只會陷於進退維谷,騎虎難下的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