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全球化」親職焦慮 蔡梓瑜

     我們這一代上世紀六十後出生的中青一族,家境通常貧困,極少數是小康,有錢的真是寥寥無幾。父親是一家之主,是一家八口的經濟支柱,早出晚歸,手停口停,無暇涉觸孩子的教養。一家之煮的母親,學歷低,甚至不少是文盲,終日胼手胝足,操持家務,孩子眾多,天生天養,何來親職焦慮,卻有無以言說的「親職倦怠」

 

東西文化親職教養的文化差異

    當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佛洛姆Erich Formm)在其暢銷名著《愛的藝術一書中說,無論是男女之愛,抑或是友誼之愛,甚或是親子之愛,都要透過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循序漸進才能促進彼此的身心靈健康成長。

    先說照顧,意指我們愛一個人,又或是愛一隻寵物,就算是一棵小盆栽,都必先透過具體的關愛行動去照顧,才能算是踏出愛對方的正確第一步。近年,疏忽照顧顯然已納入全球化親職教養要求的家暴罪行。華人世界的教養,照顧先行,是維持人際體面的基本動作。不過,所謂的照顧也許等同於溫飽而已。

    佛洛姆說責任是作為成熟父母能為孩子的各種需要隨時候命。愛是一種責任,不能忽冷忽熱,更不能喜歡就盡責,不喜歡就卸責。顯然,在華人世界的親職教養研究,不負責任的父母是非常嚴重的指控與失態。

    佛洛姆認為,尊重是一種非常理性與包容的教養態度。簡單而言,尊重就是指孩子有話讓他完整的說完,有事讓他自己做完。尊重就是觀察、聆聽與包容。透過尊重,謙虛的父母能有效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佛洛姆清楚告訴我們,沒有經過充份的尊重,我們無法好好了解對方,透過具體照顧、履行責任、不斷尊重,才能增益親子間的了解,而了解多了,親子間就能踏入第二個循環,給予對方更好更窩心的照顧。

    中西教養文化的基本差異在於,華人世界非常重視照顧與責任,因為這兩方面的親職教養非常具體、明顯,而又容易受人注目,亦容易成為被批評的教養焦點。與此同時,我們一直深受儒家尊卑與法家嚴管的文化影響,自然更重視照顧者的責任,而比較忽略尊重與了解對自身與孩子成長的正向價值。相反,也許在西方文化,沒有養兒一百日,長憂九十九照顧者責任文化的羈絆,而且很早就與孩子建立較平等親近的關係,所以,在尊重與了解方面,也許西方家長的優勢。

 

「全球化」的華人親職焦慮

    綜上所述,我們既受困於傳統家長管治文化的束縛,也受到西方民主自由的教養文化沖擊,所以,這一代年輕家長,養育孩子而感到精疲力盡實在司空見慣。我們既要履行傳統家長的職能,亦要懂得怎樣尊重及了解孩子,這是個莫大的時代挑戰。根據許多青少年的壓力及焦慮研究顯示,孩子出現困難及情緒困擾時,要找人傾訴,以至幫忙,父母師長總是排在榜末。今天,家長很想只用愛而不用威權去教養孩子時,父母卻受到史無前例的親職壓力所苦。

    或許這些西方的教養策略真的對孩子發展很有幫助,但對父母而言,很可能是權威的喪失及尊嚴的挑戰呢?這些累積的教養之苦會引發出「親職倦怠」(Parental Burnout)。根據專家學者指出,這樣的倦怠感包含了極度的疲倦感、覺得自己的生活被孩子給填滿、面對孩子有情感疏遠的感覺,乃至發現自己現在與過去為人父母的感覺有所不同。

    當然,親職倦怠不僅僅是華人社會的問題,根據最新美國的「親職倦怠」研究,約每十二位父母就有一個可能有「親職倦怠」問題。最令人擔心的是,研究其實也發現,「親職倦怠」更將進一步對父母與孩子產生嚴重派生的負面後果。

 

「親職倦怠」的成因是甚麼呢?

    根據台灣著名學者林高賢與約百位科學家以一項跨國合作研究,橫跨四十二個國家的資料,嘗試找出答案。結果顯示:出乎筆者意料之外,西方國家最受親職倦怠的影響,比起其他社會更嚴竣。具體而言,一個國家的文化若越是強調個人自主、自我的利益及獨立等「個人主義」,更能強烈的預測該國的「親職倦怠」嚴重程度。

    眾所周知,西方社會是非常強調個人主義,教養小孩是自家門的事,是極度的隱私權,沒有親戚朋友的共助文化下,教養孩子實在非常疲憊。慢慢,單一教養策略,很有可能造成許多負面教養效果,諸如「給予孩子無限的溫暖與愛」、「隨時支持孩子的自主意願」、應該「少對孩子生氣」、尊重孩子的隱私等等。彷彿,慢慢形塑出一套「完美教養標準」,而令父母不得不完美地追隨、害怕自己不達標,就達不到稱職父母的指標。這些教養策略或許真的對某些孩子的發展有正面效益,因而被廣泛推廣。但即便是盛行這些教養策略的西方國家父母,亦會教養出更自我中心的孩子,而孩子更看不到父母壓力乃至「親職倦怠」。

 

唔想咁樣,可以點樣

    綜合佛洛姆、林高賢、藍佩嘉及筆者的認識,提出給父母的建議包含:

一、放棄教養的完美主義:無論是中國父母抑或是西方父母,不約而同地形成完美主義的教養策略,從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到如何拿捏給孩子多少的自由自主,都希望做到一百分。問題是,完美主義本身就成為教養焦慮的總源頭。其實,佛洛姆提出愛的四大準則,即前述的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正好是調和中西不同教養方式的折衷策略,亦是培養綜合健全成長孩子的中庸之道。

二、學習親職敘事的教養技巧這是華人著名教養專家藍佩嘉提出的方法。她在自己的新著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中,講到運用親職敘事,意指父母透過反思過去的生命經驗,定位現在的親職認同與教養方式,以及想像孩子的未來。即是說,在家庭中,透過對話,創造父母與孩子的生命故事,締造彼此聆聽對方的時間空間,拉近代際的鴻溝,教養自然達到孔子說的教學相長的果效。

二、適時尋求幫助:親職教養雖然充滿了喜悅與快樂,但也可能時常讓父母喘不過氣,這時候社區間、朋友間、甚至政府與民間的相互支持與幫助便可能是最有效能舒緩父母壓力的管道。近月,行政當局開設親職教育中心,亦鼓勵社團開辦多元的親職教育養課程,都能幫助父母與時並進,恰如其分減輕自己的教養倦怠,同時亦增進教養孩子的成就。

 

記取紀伯倫的教誨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其集大成之作先知》一書中,有「孩子」篇章,說出非常美麗的教養之道,值得師法。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

用力將你彎曲,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也愛穩健的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