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青年政策(2021-2030)》與《澳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諮詢文本皆以「審辨思維」代替了常用的「批判思維」。坊間與專業有意見質疑文本中以「審辨思維」取替原政策所強調「批判思維」,是意圖磨滅青少年「棱角」,削減其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教青局青年廳廳長張敏輝回應質疑時指,無需太過膠著在用詞方面,局方對諮詢期間收到的意見持開放態度。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十二月二十日被問及該議題時,與現場記者展開一場「短版」批判思維VS 審辨辯論。
記者:教青局之前表示會考慮用「批判思維」或「審辨思維」,請問最後決定如何?
司長:據我了解,教青局認為批判性思維會係比較負面嘅,我哋真係希望而家的年輕人佢哋嘅諗法要批判嘅思想,但都應係正面嘅思想。
記者:批評只能講正面嘅嘢?
司長:當然唔會啦。
記者:可否解釋清楚少少呀?
司長:我舉例,有啲事情唔係為咗評批而批評,係應該對社會,佢做得唔好嘅地方有啲乜嘢建議,應該係有咁樣嘅思想。
記者:即係無建議就唔可以批評?
司長:即學生學會正面同反面的思想,咁你鬧咗之後覺得邊一樣嘢係好嘅呢?應該係要有咁樣嘅建議囉。
記者:講歷史、天安門事件,咁青少年點樣可以批判咁睇事件?
司長:對於一事件,都要了解事件嘅事實先。
記者:如何使澳門青少年「正面」咁理解六四事件?
司長:都係要了解一個歷史嘅事實
記者:係唔可以批判六四?
司長:都係我頭先講嘅。
記者:咁歷史嘅事實係乜?
司長:我而家唔係上歷史課,唔好意思呀。
記者:司長你所謂嘅正面同負面係乜?
司長:正面我自己嘅理解可以咁講啦,對政府嚟講,你要批評,若不停係一種謾罵嘅,其實係網上我哋都見到很多係呢一啲,咁你覺得正面定負面呢?大家都可以諗到。但係呢對一啲唔好嘅地方正如我喺立法會咁講,若做得唔好嘅,大家真係要批評、要鬧,但係做得好嘅地方都係需要大家知道,承認我哋同事做得好嘅地方,咁樣我哋嘅同事先可以有改善嘅空間,可以有動力不停咁進步,我相信社會亦都係其實一樣嘅。
「袪魅」實在與韓愈所說的「解惑」,據說這個概念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借用來發揮的。「祛魅」是指剝去附著在事物表面上的那層虛假的東西,即「魅」;「袪魅」是指返回事物的自然狀態,恢復事物的本來面貌。
誠如歐陽司長有說批判思維與審辨思維有異,前者傾向負面批評,後者傾向客觀審視明辨;亦有說前者的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而審辨思維是examine thinking。一九八七年美國舉行「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於教育改革國際會議」,英國的Michael Scriven與美國的Richard Paul共同發表聲明,指出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並非單一的思想方法,而是一系列思想方法的綜合體,包含科學思維、數學思維、歷史思維、人類學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哲學思維。一九九四年,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美國教育法案》,正式將critical thinking列入全國性的教育教學目標。
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發表的《审辨思维:21世纪公民必需的思维能力》報告說:「關於critical thinking的翻譯,我國學者有不同觀點,目前在學術文章和專業書籍中經常看到的有三種譯法:批判性思維(如武宏志,2016)、審辯式思維(如謝小慶,2014;2016)和思辨能力(如文秋芳等,2009)。很多人認為,將critical thinking翻譯為 『批判性思維 』並不準確,因此傾向於將其翻譯為 『審辯式思維 』(如謝小慶,2014;2016)。 『審辨』二字,來自《中庸》第二十章: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我們認為,critical thinking是一個主動的、經過審慎考慮並利用知識、證據來評估和判斷其假設的過程,包括對自己及他人思維的分析和評估。因此, 『審辨思維 』是對critical
thinking的最形象翻譯。」原來,批判思維與審辨思維英文都是critical thinking,誠如教青局青年廳廳長張敏輝回應,無需太過膠著在用詞方面,局方對諮詢期間收到的意見持開放態度。
林教授說人面對問題及困難,會促成思考,可以稱為初級思考,主要是被動反應,而非獨立慎思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通常受個人的家庭教養、生活習慣、文化及政治背景等制約。然後,慢慢進步到中階思考,是一套演繹思考方法,個體會用曾經學習過的理論或立場套用在眼前的困難,試圖用個人的自由自主去考量如何解難,但仍然不會挑戰整個議題的前題或預設。然後,慢慢又進步入批判思考,即用更高階的方式去檢驗自己的思考是否合理、預設是否妥當,證據是否足夠,理由是否充份等。經過不疑處存疑的過程,很可能會修正,甚至推翻原先的立場、理論或預設,從而找出代替方案,創造新的解難方法,問題就迎刃而解。
根據維基百科說:「批判性思維是對任何主題、內容或問題進行思考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思考者透過熟練地分析、評估和重構來提高其思維的品質。批判性思維是自我指導、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和自我糾正的思維。批判性思考相關研究著重於如何系統化地建構清晰的思路,以及研究不清晰的思路的特質。」換言之,批判思維著重個體的自我批判,從中學會認錯、懂得謙虛,接受異己、包容對立的態度;避面情緒及人我關係取代理性判斷,從而練就出客觀面對事實、證據、邏輯等,從而讓個人的思路清晰及有說服力,更願意與他人作正面的批判交鋒;不屈服於任何權威,只服膺於真理之前。
論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之最的國家,首選蕞爾小國但是教育強國以色列,猶太人奉行人本教育,尊重個人的差異,強調溝通,和自己解決問題,培養出的年輕頭腦,勇於挑戰權威、獨立思考,是諾貝爾獎得獎最多的民族國家,一直成為其他國家的效法典範。
筆者曾任教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的道德教育課,教授幼兒的品德教育與道德思考。筆者去視導學生實習講《狼來了》故事課,故事講完後,老師問幼兒這故事有何教訓?可愛的孩子眾口一詞說,不要說謊。但就有一個更可愛的孩子說,不要隨便相信人。頓時,師生皆鴉雀無聲,因為這個可愛的小朋友就正展示何謂批判思維。《國王的新衣》故事中的小男孩,只按事實說話,亦在展示批判思維。
批判思維有何足懼呢?何須強把審辨思維取代批判思維?若是強行,那麼,審辨思維有可能成為澳門版的《狼來了》或《國王的新衣》?今天,我們要大力推行「教育興澳,人才建澳」,在在需要創新人才,問題在於,批判推動創造性破壞,先破後立,真正的創新才能展現在大家眼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