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小時了了」VS「大器晚成」---給師生家長及大眾的忠告

     也許,大家對孔融讓梨的故事很熟悉。實在,孔融還有流傳後世的事跡,有喜有悲。據《世說新語》所載,孔融十歲隨父親到洛陽,想去拜訪位高權重的司隸校尉李膺(字元禮),可是,李氏只接見很有才華的文士和親戚。於是,孔融自稱李膺的遠房親戚。李膺見他時問:「我和你有親戚關係嗎?」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李耳,字伯陽)有師生關係,所以我和你可以算得上是世交。」李膺甚為欣賞孔融的聰敏。剛好,太中大夫陳韙在場,語帶教訓口吻對孔融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回了一句:「想必你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明機智囉!」陳韙頓時無辭以對。後來「小時了了」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人在幼年時聰慧敏捷,但長大了就平平凡凡。

    孔融自作聰明,更不懂進退之道,兩人都多次得罪曹操。終於,曹操以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逮捕孔融。那時,孔融大兒子大九歲,小的才八歲,孔融對曹操的使者說:「罪全在我一人身上,孩子無罪。」 這時,亦很聰慧的大兒子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最終,孔融被要處死他,並株連全家。

「小時了了」VS「大器晚成」

    這個時代,家長也好,孩子也好,最想贏在起跑點,而這個具備優勢的先決條件是天資聰敏,亦即是小時了了。惟是,讀生物學出身的美國教育之父約翰杜威說:「人是所有動物中幼稚期最長的,人的成熟亦會因人而異,有些早,亦有些晚。」所謂晚就是大器晚成。

    孔融及其大兒子是小時了了一族,那麼,歷史上許多赫赫有名的古人都是大器晚成的。輔助周文王的姜子牙直到暮年始建功立業;撰寫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的吳承恩到中年才中了一個貢生,寫完西遊記已經八十二歲了;三國時代,忠心效勞漢室劉備的黃忠將軍,直到七十二歲時,始在定軍山之戰斬殺魏將夏侯淵,因而聲名大噪;漢高祖劉邦更是一位街知巷聞的歷史人物,早在秦末,劉邦只是一位亭長,參加了起義軍,到建功立業,漢朝建立時,劉邦已經五十五歲了。蘇洵也是歷史上大器晚成的人物。年少的蘇洵不好學,直到二十五歲始知讀書,發奮學習,到五十七歲才受到了歐陽修的重視,將他的文章推薦給朝中大臣,從此,名聲大震,與兩個兒子蘇軾及蘇轍同時被譽為「唐宋八大家」。

    讀完以上大器晚成的古人事跡,許多恨鐵不成鋼的家長,都仍然很想自己的孩子是「小時了了」,管他將來「大未必佳」,況且很多家長及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將來是否真的很戲劇化的大器晚成。

 

我們一直被洋特法則迫害

    人很想有獨特過人的成就,但又害怕與眾不同。所以,當家長都很穩妥,務要孩子在建制中成功突圍。另外,我們一代又一代活在標準化的教育制度中,像溫水煮蛙般被所謂的洋特法則」慢慢煮熟。

    根據維基百科說,洋特法則Law of Jante)最早出現在在丹麥裔挪威小說家阿克塞爾•桑德摩斯的挪威語小說《難民迷影》(英語:A Refugee Crosses His Tracks)中,他用此法則來形容小說中虛構的丹麥小鎮洋特(Jante),其中的人都彼此認識,亦被這十條法則牢牢控制住。這共十條總結一條是: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我們」(一個集體)優秀。十條法則如下:1.不要以為你很特別;2.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溫厚;3.不要以為你比「我們」聰明;4.不要想像自己比「我們」好;5.不要以為你懂得比「我們」多;6.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更重要;7.不要以為你很能幹;8.不要取笑「我們」;9.不要以為有人很在乎你;10.不要以為你能教導「我們」任何事。其實,小說中還有第十一條:不要以為你有甚麼事是我們不知道的。

·           「洋特法則」不知毀了多少很有才華的異見學生。曾經被診斷為多動症,在師長眼中是個唯恐天下不亂的搗蛋鬼,從高中輟學後就結婚生子的陶德羅斯Todd Rose。後來進大學夜間部讀書,遇見良師益友,最終,在哈佛大學取得人類發展博士,專門研究大器晚成的黑馬效應理論,還強烈鞭撻「洋特法則」的禍害。與好友奧吉歐格斯Ogi Ogas)合著《黑馬思維:哈佛最推崇的人生計畫,教你成就更好的自己》(Dark Horse: Achieving Success Through the Pursuit of Fulfillment一書中,語重心長的敬告家長,不要自視是社會大機器的小螺絲釘,又或是拼命要孩子成為學校的模範生,又或是灌輸按步就班始有成就的人生觀給孩子。反而,要同孩子同行,找出他們的獨特亮點,儘管可能輸在起跑點,但仍能贏在終點。

 

黑鑽定律告訴大家:成功沒有期限

    研究大器晚成的國際專家還有韓國學者鄭周榮(정주영,他在其名著《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一書中,就揭示了只要我們能幫助孩子處理好「遮蔽信號」,就很有機會讓一直活在平均範圍裡,甚至一直被視為後進生的孩子釋放潛能,大放異彩,又或是大器晚成。

    鄭周榮研究許許多多大器晚成的名人,其中包括締造中美建交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基辛格一出生就流著猶太人的血,很喜歡踢足球,成績卻滿江紅,為了逃避納粹迫害,舉家移民到美國紐約。一口破爛不堪的英語讓基辛格既自卑又退縮。基辛格在刮鬍刷工廠當工人,月薪只有十一美元。幸運的是基辛格這匹千里馬終於遇上伯樂,就是工廠監工,她跟他說:「你人在工廠,心在讀書,別管其他人怎麼說,專心讀好書吧!」從此,基辛格決意把一切負面的信息遮蔽,專心讀書,終於考上哈佛大學,以最優秀的成績畢業,寫下長達三百七十七頁的論文,最終,成為能言善辯,舉世認識的政治家。

 

    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句話歧見甚多,常見的解說是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笨之人,不容易改變;換成教育界的說法,就是聰明的學生可以自學,愚蠢的學生教都沒用。其實,孔子對教育現實的局限感慨良多,卻被誤會成為封建等級制度的鼓吹者,這完全漠視孔子說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其實,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上智」和「下愚」這兩種人容易教化,我們中間的這些人,才是最難教的,最讓人頭疼的。因為,這兩種人不容易受制於標準化制度,不甘於安逸在平均範圍裡頭,只是讓予人桀驁難馴,又或是愚不可教的錯誤印象。
    世界很多知名的大學先後做了很多類似「黑鑽定律」的研究,不約而同得出很接近的結果,就是將「不會念書」的環境信號從不會念書的學生身上遮蔽,他們的成績就會大躍進。也許,孔子說的上智與下愚的不移,用上述的理論解說,只要移除或遮蔽負面信息,上智者更上層樓,中智者擺脫平均的窼臼,下愚者能突飛猛進。

    筆者不是奉行「教育萬能」,但是,不相信「學生可能」就「萬萬不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