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教育者的使命在引導孩子定義自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哲學從自然科學回歸人世間,他認為對於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感覺世界變幻莫測,得來的知識也很不確定;世間上唯一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只能返求諸己,認識自我,所以他說了名句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而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

    從蘇格拉底認為萬物的主宰和原因並非外在的物質,而是內在的善。善希臘文agathon是指事物自身的本性,自然而然往自我實現的目標邁進,尤如植物往高往豐盛發展一樣。蘇氏說善就表現為德性」,而一切從學習及累積的知識都是為了日進於德,所以,蘇氏另一句名言是「知即德」。德性,希臘文arete,就是指事物的本性、長處、特點及完整的功能,如一個織布梭子,無論是金屬的、木頭的,織布就是梭子的本性,應該具有織布的能力,它的存在價值就是織布。同樣的道理,教育首要目的是引導孩子認識原始的自我,從而自本質往內往外展開出來,誠如儒家所說的往內是聖,往外是王,這個展開的過程就是定義自己的過程。


自我的兩面定義觀 

    人的內在自我通常包括兩個部份,一是自尊,另一是自信。先說自信,自信是一組多樣的能力組成,可能有點靠天份,但大都是後年努力而累己的成果,如能言善辯、球技精湛等等。自尊是與生俱來就有,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尊嚴。人就靠自己從小被引導或被養成自尊及自信生活及發展。

    所謂成也自我,敗也自我。可悲的現實,教育者也好,普羅大眾也好,經常馮京作馬涼,張冠李戴,把自尊自信混為一談。各國憲法保障人的基本自尊,不會因為種族、膚色、性別等而遭到不公的對待。自信就可能因為不同的天賦、因緣際會、個人努力等產生不同的能力差別。往往,家庭也好,學校也好,都很習慣憑學生的自信及能力去評定其價值,而忽略了無論是何人,我們都應以人為本,把人的自尊價值置於人的自信價值之上。

    孔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尊價值衛道典範,在《論語鄉黨》篇記載:「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 」馬廄燒了,孔子退朝回來,只問傷人了嗎?

不問馬廄被燒的損失。因為,人的自尊價值最高,自信次之,身外物的得失更次要。

 

兩個觸目驚心的個案提醒教育者自尊遠勝於自信

    一位從小內向的男生小聰,父親任水警,母親在酒樓上夜班,姊姊比大長十二歲。從小,父母親擔心小聰學壞,叮囑姊姊要看實他,不讓他外出及結交朋友。小聰的確很聰明,亦用盡聰明才智於學業,年年考第一,拿品學兼優獎。高中畢業,順利上大學土木工系,成績不俗。升大二後,眼看同學的大學生活多姿多彩,而自己就很封閉,經常顧影自憐。

    有一天,他已撐不住了,跑去找升讀同一大學的高中同學阿賢,問如何認識朋友。阿賢非常驚訝,勉強教了一點方法技巧。從那天開始,小聰就陷於嚴重的憂鬱,學校的心理學家亦束手無策。小聰病入膏肓,最終跳河自盡。父母姊姊到今天仍然不解兒子為何自盡。

    阿明是獨子,從小無心向學,父親靠霸佔一快空地回收廢物養家,母親是家庭主婦,兩老把全部希望寄託在阿明身上。好不容易讀完初三,阿明就工作,可是,脾氣變得更加暴燥,經常與老闆鬧翻而失去工作。經常流連球場的阿明巧遇小學老師,一席話讓阿明重新振奮,決意白天用心工作,晚上讀夜高中。阿明好不容易高中畢業,亦考上大學教育學院,一心想把自己的經歷成為教材,將來引導學生不要像他一樣走歪路。可惜,這個想法與父母的願望大相逕庭。

    阿明大一期中考英文捧蛋,坐在圖書館門前低泣卻無人關顧。禍不單行,父親的工地被政府回收,頓時失業。內外交困,阿明步小聰的後塵,選擇從宿舍天台一躍而下結束生命。遺書上懇請父親把可用器官捐贈,作為對這個世界唯一的貢獻。

 

電影《奪冠》中的郎平引導我們從艱苦的自信走向悅樂的自尊

    陳可辛導演,鞏莉演郎平的電影奪冠,在片末,中國女排主力朱婷親自上陣演出。郎平要求她打球時要喊出來,她就是作不到。郎平要她一邊想為何打排球,一邊喊出來。最後,朱婷說最想成為你,滿意了吧郎平說不,你要成為你自己。

    郎平縱橫球壇三十多年,有一次被外國記者問我們中國人為何如此看重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贏呢郎平說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的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的唯一價值。對!自信會讓我們強大,可是,真正讓自己強大是能從自信走向自尊、自重、自愛及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