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真的有「各人有自己的良知」嗎?

    港台《鏗鏘集:袁氏這一家》節目,一家人的政治光譜黃藍皆見。節目中分別訪問黃到變金的袁弓夷老爹,兩個都很黃的袁氏姊妹,還有所謂走中間派的兒子袁彌昌,最頂癮的是昌哥的老婆,新民黨的藍絲容海恩議員的言論。沒想到,這集節目點擊率是一百五十萬人。

    節目中論及元朗七二一事件,小妹袁彌明與大嫂容海恩隔空對罵,火藥味十足。袁彌明說自己在事件後不想再見到「藍絲」暗指同阿嫂冇偈傾,強調就此事與容海恩「無嘢討論」,「企咗個邊就係是非不明,個良知係無」;容海恩隔空反駁指「我覺得佢都嘥氣,講咩良知,我無良知咩,我覺得你嘅良知係錯,係咪先?各人有自己嘅良知,良知唔係電視機睇到呀嘛。」頓時,容海恩那一句「各人有自己嘅良知㗎嘛」成為她的soundbite。到底,容海恩的話語是否成立呢?不僅僅是為政者必須深究,也許家長及學校都好應該視為家庭教養及公民道德的重要學習課題。

   

甚麼是良知

    「良知」英文是conscience,來自拉丁文conscientia,意指「共有的知識」,引申為道德意識,即按照眾人認同的準則,判斷是非黑白。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又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我固有之,弗思耳矣。」王陽明也說:良心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良知。」兩位聖哲都認為良知是一種本能,像惻隱之心這類品質,並不需要後天習得。換言之,良知,亦稱良心,是人與生俱來發自內心的是非律,是自我立法,是心靈深處的裁判官,遠超於法律規定的行為律」,就如孝是發自敬愛的是非律,而非源自《孝順法》的消極行為要求,是一切道德倫理的基石。盧梭也說:良心呀!良心!你是聖潔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國的聲音……是你在不差不錯地判斷善惡……沒有你,我就感覺不到我身上有優於禽獸的地方;沒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沒有條理的見解和沒有準繩的理智可悲地做著一樁錯事又一樁錯事。

    逆反而言,所謂各人有自己良知,就是價值與道德標準的相對主義,即是無標準、見仁見智,觀點與角度問題。所謂「各人有自己嘅良知」就如「明明是踢人就說是踢到黃色物體」,是徹頭徹尾的歪理謊言,但實際上同樣都敵不過事實的驗證,也逃不過有良知良能的公眾眼光。藍絲一方面極力反對暴力,力倡打人就犯法,但是,一方面支持七二一警員失蹤,無視警暴,這些畫面我們真係睇電視睇得到架。

 

「各人有自己嘅良知」是徹頭徹尾的道德相對主義者

    後真相時期,道德相對主義者沾沾自喜,一切都以「這些不過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而已。對你來說是那樣,對我來說是這樣。」這類荒謬虛無的話語,我們一點都不陌生。相對主義看似一目了然,但若仔細考察究竟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這種立場的主張是甚麼呢?又是否站真的得住腳?是贏盡所有爭論的萬能Key

    美國哲學家,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Paul Boghossian曾發表過兩篇著名的文章︰〈What is Relativism〉和 Three Types of Relativism〉,深入剖析這個問題,他認為搞清楚相對主義的見解後,便很容易發現相對主義根本站不住腳,且紕漏百出。道德相對主義的第一個核心見解是︰世上並沒有絕對的道德真理,所以,不存在「錯」或「不應該做的」這些絕對的道德標準。基於這些見解,他們認為所有「救人是發自良知」、「說謊是錯的」等等道德判斷都是假(false)的。相對主義第二個核心見解是雖然世上沒有「對」、「錯」這些絕對的道德標準,但仍有相對的道德標準。例如陳同佳案,「對陳同佳而言,殺害女友是振振有詞的正確做法」,但「對潘曉穎媽媽而言,是大錯特錯的 」。

因此,道德相對主義並不是一種虛無主義。道德相對主義的任務,不是要論證世上沒有任何道德真理、一切道德判斷都是假的、我們不應作出任何道德判斷。道德相對主義要旨,是指出世上不存在絕對的道德真理,只有相對的道德真理。因此,按Boghossian的說法,相對主義是一種取代式(replacement)立場,不是要打倒整個道德標準,而是要以相對的道德判斷代替絕對的道德判斷。換言之,殺人是對還是錯,要因地因事制宜,這樣才比較客觀公允。

    道德相對主義建議的是︰判斷「殺人是錯的」時,我真正應該要說的是「殺人是錯的,對我所接受的道德準則而言」。例如有人認為「真普選」才是絕對的事;有人認為「袋住先」比甚麼也沒有才是真正絕對的選擇。甚麼是「真普選」,「袋住先」各自陳述「追求」,結果如何,只剩下無謂的治論不休。

    Boghossian批判相對主義者把描述性命題取代規範性命題,他們根本無法相信任何普遍道德命題為真;如果無法相信任何普遍道德命題為真,則他們其實無法真正接受任何一套道德標準,到最後,相對主義者會陷入循環論證的謬誤而不能自圓其說。舉例而言,多年前,香港影星王喜擔任一個啤酒的廣告代言人,在廣告中,王喜自問自答說:「點解好飲,因為好飲!」即是算命先生對來問孝的孝子說:「父在母先死。如果父先死,真的算得準;如果母先死,算命先生只須在話語中加一個標點,變成「父在,母先死。」這些就是用描述性命題來取代規範性命題的歪曲伎倆。更簡單的說法,如果世事無絕對,這個說法是絕對嗎?點講都無法說服人。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

    任教哈佛醫學院的臨床精神病學專家Martha Stout,在畢生研究結集《The Sociopath Next Door》(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一書中指出,這個世界每二十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毫無良知(臨床精神科稱為Sociopath)。他們並不是恐怖電影裡的異常鬼怪,又或是猙獰面目得像《蝙蝠俠》裏的小丑。相反,他們很可能是外表正常,甚至是讀書成績優異的社會「精英」層人物,就如香港特首及一眾天天歪理說盡的管治團隊,就是最好的例證。Martha Stout同樣引用拉丁文的conscientia,這個字就其字源上應該被理解為「共知」(Mitwissen, con-scire)。能與有共同良知的人生活是一件美事,但是,終日與腦殘的相對主義者一起,他們很可能就是Martha Stout說的毫無良知的人,除了堅守良知良能的立場外,又怎能跟夏蟲語冰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