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后翼棄兵》教會我們何謂閃亮人生

      一向有訂Netflix 網站的電影及電視劇。最近,有一個講國際象棋的電視神劇,名叫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超高收視,我都按捺不住,極速看完。

     故事講九歲的Harmon因為車禍喪母,變成孤兒,被送到孤兒院。偶然,她跟校工學國際象棋,非常聰明的她,就憑記憶學會,而且不用棋盤都可以下棋。雖然Harmon非常有天份,但仍非常努力讀棋書,不斷參加比賽,最後,贏得全美國冠軍。但是,她愛上了喝酒、抽煙、以及多年都靠食鎮靜劑才能下好棋。她連續兩次輸給世界冠軍蘇聯選手博戈夫,都因為飲酒。最後,她籌款到蘇聯再戰博戈夫,決心戒煙戒酒戒鎮靜劑,最終勝利。

 

 The Queen’s Gambit片名中的得失說起

      Gambit在象棋的哲學裡,是代表得到和失去,要贏就要先棄兵。有時候,得與失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邊,向天時是得,向地是失;得看到,失經常看不到。Harmon因意外而失去了母親,被逼結束童年,趕快成為小大人,甚至要透過服用精神藥物,讓她得到暫時的平靜,去應付外面的挑戰。

     在孤兒院裡,聰慧的Harmon應付功課卓然有成,於是,偶爾跑到地下室,認識校工Shaibel,沒料到成為她一生惦念的啓蒙老師,發掘了她的象棋天賦。當其他同學都在追求美麗及迷戀時,Harmon卻一心一意下好棋。在沒有棋盤棋子的學校,Harmon服用了學校給的鎮定劑,就能對著天花板,幻化出一個棋盤及棋局。雖然如此有天份,但Harmon仍需要後天的努力,及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服用賴精神藥物既成為她下棋的助力,亦在後來的日子成為她爭勝的絆腳石。她戒不掉壞習慣,讓她失去了支持她的朋友,失去了在比賽中擊敗強敵的機會,走進沉淪的生活,失去了自我。一切由得到,又變成失去。

 

 原來朋友及校工一直都在默默支持她

    Harmon因為表現優異,很快就被領養,而且可以參加各種象棋比賽。偶爾的機會,碰見昔日在孤兒院的好友Jolene,始知道啟蒙老師校工Shaibel 的死訊。在喪禮中,Harmon萌生到校工的地下室走一轉的念頭,才發現平時表現冷酷的Shaibel,原來一直有搜集自己比賽勝利的新聞,亦一直放著和 Harmon的合照。一時間,已經多年沒有哭的Harmon,忍受不住,淚如雨下,才恍然大悟,自己一直都不孤獨,一直都有人在撐她。於是,Harmon猛然醒覺,重新得到力量,痛定思痛,不再喝酒及吃藥,浴火重生後,再去蘇聯迎戰世界冠軍博戈夫,且一舉拿下世界冠軍。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Harmon每下一盤棋,都會思考很久小心翼翼下第一步棋。大家可能覺得第一步有什麼好想,每次第一步都應該差不多,對不對?其實Harmon在思考的不是第一步,她是猜測對方的佈局套路!通常都猜對,很快,Harmon就預計到在多少步之後就可以絕殺對方。

      Harmon亦是一個很會提出「封局」的棋手,即明天再戰。在「封局」前,棋手必須寫再戰時行的第一步棋,將信封交給裁判,下一步必須跟封手的步法走,不能改變主意。無論是開局或是封局,Harmon總會懂得方寸,知所進退。但是,在現實的人生中,許多次Harmon都身陷迷惑中,內心的矛盾更讓她與世隔絕,難以把自己的內心感受與人分享。

 

 天才仍會軟弱,仍需努力

    以天才為題的傳記電影,歷來都是口碑保證。近年就先後有《模仿遊戲》、《數造傳奇》、《天賦的禮物》、《霍金:愛的方程式》及愛因斯坦傳等。然而,現代的電影更願意把天才與人的軟弱困頓交織在一起。《后翼棄兵》就更加是這種影片的經典之作。由Anya Taylor-Joy飾演的國際象棋天才Beth Harmon,不出三十歲便橫掃棋壇,然而風光背後卻是對他人、對自己的疏離。甚至要靠濫藥和酗酒來維繫棋盤的世界。按照這種思路,《后翼棄兵》似乎跟一般的天才傳記並無分別。天才都是人,其實是與被世人唾棄的混合體。

 

     所謂瑕不掩瑜,要過閃亮人生,也許要經過許許多多的折騰與考驗,才能修成正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