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疫情改「善」了學校的評核思維嗎?


    ○○三年,SAR爆發,人人為保命不停洗手,瞬間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莘莘學子每天上學都要戴口罩及量體溫。不到幾個月,疫情稍能控制,人人如常生活,很快故態復萌,甚至有些人已經不戴口罩上街,香港更因為鬆懈而疫情再次爆發。今年初,武漢肺炎肆虐,席捲全球,疫情比SAR凶險多倍,目前為止,全球感染武漢病毒已超過一千二百萬人,有超過五十五萬人死亡。 面對史無前例的武漢肺炎,各國被逼封關,停工、停市及停課,澳門亦不能幸免,自農曆新年後,幼稚園及特殊教育一直停課,中小幼亦延到五月才陸陸續續復課。教育行政當局及學校只有摸著石頭過河,邊抗疫邊學習應對,推出「溫故知新」、「宜鬆不宜緊」及「不計分數」等權宜措施;學校從傳統的面授改為網課,評核由測驗考試轉為更彈性的多元評核,甚且,大部份的中小學生全班升級。有說疫情會成為風土病,甚至不斷變種後捲土重來。於是,未來,學校不得不有兩手準備,即繼續開拓網課,亦要面臨如何平衡一試定終身的古老評核制度與多元實作評核之間的權衡取捨。

疫情讓孩子變鈍變笨嗎
    武漢肺炎史無前例地讓全世界的學校都停課,也許,在美國及歐美先進重視自學的國度,孩子沒有上學頂多只是停頓了與師生的社交往來,學習仍然可以透過在家進行,所以,在美國,有兩百多萬的孩子在家學習,成效仍然相當良好。
    港澳兩地,自農曆年開始就停課,本以為只是短暫的權宜措施,沒料到幾個月來,學校只能透過網課,又或是少許的電子作業,維繫著零星的教學活動。換言之,老師的確很花時間精力去準備網課,甚至比平常上課工作時間還要長,但是,無論如何,平常學校上課量遠比網課總體量超出很多倍。平時,一個學生八點十五分就在校園開始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一直到下午四點多才放學。而在家學習的孩子,由於是網課,未必要定時上,儘管要定時上,課總量都很輕。平常一節課又一節課上,學生腦袋要持續不斷反應,在家學習,就只要呆坐在電腦屏幕前靜態觀看視訊。於是,空出來的時間就可以用來打遊戲機、上網、甚至睡懶覺。一句到底,疫情之下,整體學生的上課態度已經陷入鬆懈狀態,久而久之,許多學生的學習能力整體下降,學習反應遲鈍,甚至有不少港澳家長認為疫情下孩子顯然變笨了。
   
當測驗考試不能執行時……
    華語社會,尤其中港台澳四地,一直沿用測驗及考試作為評核學生的重要工具,所以,靜態的測考顯然牽著教學的鼻子走,換言之,考試領導教學已經成華語社會的教育常態。武漢肺炎肆虐下,所有測驗考試都被擋住,只有網課及零星的作業。從小習慣靠測驗考試製造學習動力的學生,一旦沒有測驗考試,整個學習就徹底鬆懈。
   疫情稍為穩定,五月中下旬中小學循序復課,行政當局早已要求學校復課後不要馬上測驗考試,甚且,明示暗示學校要彈性處理學生的學年成績。於是,尚未通過執行的《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又再次成為許多學校評核學生的主要參照標準。即小學階段一至四年級,除非家長提出申請,否則不得要求學生留級;小學五年級及六年級的留級率均不得超過百分之四;初中教育階段各年級的留級率均不得超過百分之八等等。
    學年終究結束,有不少學校沒有舉行期末考試,只按照上學期的考試成績,加上下學期在家學習的平時成績,加權後成為下學期的成績,變相是許多學校的學生通通升班,皆大歡喜。亦有看似很嚴謹認真的學校如常舉行期末考試,明顯看得出亦作了彈性的處理。所以,最後,聽聞要留級或畢不了業的學生變得少之又少了。
    過去,一直堅持測驗考試才是正式的評核的學校,在疫情之下,不得不作些改變及調整,甚至改弦易轍,認為多元評核才是王道。事實上,疫情的確動搖了傳統評核的根基,不少家長、學生、甚至社會人士咸對緊逼的學習,嚴謹的測考是否真的能有效評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相當存疑。

讓多元實作評量成為學習生活的日常
    很弔詭,中小學幼稚園老師在大學接受師範教育或學位後教育文憑課程,一般大學教授會以出席、參與、個人及分組作業,再輔以期中期末考試作為評核的標準。換句話說,教師理應師承大學的教導,遵循如此平凡普及的多元實作評核標準。可是,當師範學員一旦畢業,走進課堂,卻把大學教授傳授的那一套忘得一乾二淨,自自然然重返中小學生時的學習軌道,輕視學生的平時表現,只計算測驗考試的成績。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黃素君博士認為,疫情下凸顯出本澳學生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的終身學習理念實踐。黃教授精準點出澳門教育的弊病,一天學生仍然活在測考的緊箍咒,一天都無法建立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的態度。英國教育哲學家懷特海在其名著教育的目的》裡說:「教育是一種掌握種種細節的需要耐心的過程,一分鐘,一小時,日復一日的迴圈。」換句話說,學習不能單靠臨門一腳式的測考來衡量其品質,必須是一分一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多元實作慢慢累積而成。只有視教學與評核為教學一體的兩面,只有把評核內化在日常的教學中,這就是多元實作評核又稱為形成性評核的真正意涵所在。疫情期間,深信家長、學生及校方都體會到多元實作評量擔當了重要的評核作用,亦讓平時努力學習,但不怎麼能應付測驗考試的學生取回公道,而那些天資聰敏但怠惰的學生,以為考前猛讀就過關,甚至拿得高分的學生失之交臂。

難道要取消考試嗎當然不是……
    從小到大,我們都知道很多老師輕看平時表現。試看大學有出席率要求,通常缺席率超過20%就不能參加考試,但中小學就沒有明文規定,只是學生請假太長或曠課嚴重才會被勸退學。至於參與,通常大學都會佔整體分數的15%20%,但中小學生的上課表現只會反映在操行或評語上,不計分就會等閒視之。通常中小學只會計算測驗分數,但遠遜於考試的分數比率。所以,很多聰明而又很會考試的學生,上學期都非常鬆懈偷懶。但到了下學期,尤其是最後一段考試,一般佔的分數最高,只要最後努力一點,就可以把分數拉高,自然又可以低空及格,年年升班。
    測驗考試是有必要的,但應該參照大學的標準,讓出席、參與及平時作業,尤其是實作功課佔比率高於總結性的測驗考試,讓教學與測驗考試形成良性競爭,產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教育效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