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自卑與超越的無雙困境


      
        近年,有關與佛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所撰寫的書籍大賣特賣,自卑心理學顯然大行其道,只要到書店逛一下社科類的書區,隨時找到三五本阿德勒的書。如果書市正好反映當代人的心態及需要,那麼,城市人都活在自卑與超越的煎熬中。
        阿德勒出生於維也納一個中產猶太人家庭,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幼年時期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又曾於五歲時患上肺炎險些喪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們之間常感到自卑。不過,阿德勒一生閱歷豐富,磨難頗多,反而讓他懂得如何善用自卑的力量,找出超越之道,且能在自卑與超越間來去自如。
        一直很用心探索香港人自卑與超越的電影人爾冬陞及莊文強,致力透過《暴瘋語》及《無雙》這兩齣懸疑犯罪片,展現出當代城市人的種種壓力與掙扎。誠如莊文強說「犯罪片只是一個容器,而是要去找不同的素材放進去。」

《暴瘋語》是自卑與超越的瘋狂博弈
       《暴瘋語》一片名副其實就是講精神病,但單講精神病會嚇怕觀眾,所以,必須添加懸疑驚慄的元素,才能誘發觀眾的好奇心,跟著導演的視角看自己及看世界。
        單看電影海報可以發現兩大亮點:劉青雲和黃曉明,劉青雲已成功塑造爛身爛世的市井性格,黃曉明扮精神科醫師,官仔骨骨,前途一片光明。故事主題是精神病,都是不少電影愛賣弄的點子,但是,《暴瘋語》劇終,竟來一個畫龍點睛作結局,片末的字幕寫上「精神病像一場雨,會灑在好人和壞人身上。」好像在警告人們,精神病會傳染的,不論生活坎坷倒霉的範國生(劉青雲侍飾),還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周明傑黃曉明飾。很弔詭的是,編劇刻意嚇唬都市人,無論是窮鬼或精英,都有可能變成精神病患者。範國生得病,接連其外母也瘋癲起來,最後治療他的周明傑也能醫卻不能自醫。電影後半段,講範國生與周明傑大鬥法,範國生戰勝自卑,能從自卑超越逃出生天,周明傑卻鬥不過自己的自卑,贏不了完美主義的心魔,最終被送進精神病院。
        許多電影都在敲問,到底是在精神病院裡的人正常,還是在外面自由世界的人才瘋癲。現代社會價值錯亂,本來簡單的偏要說得複雜,黑白分明卻要弄得是非顛倒,無病偏要搞出許多病症,淪為藥商的搖錢樹。所以,本來可以脫身的範國生寧願再次被送進精神病院,與世隔絕一段時間,才能好好修復自己,從自卑走到超越,做回一個平凡人。相反,本來事業愛情兩得意的周明傑,卻被永不止盡的完美主義,說穿了就是極端的自卑,弄到身敗名裂,女友離棄,自我設限,最終困在四面牆的精神病房裡,被無了期的自卑蠶蝕。
        範國生在病中能出走,是他已受夠吃藥的苦,但是,專業精神科醫生周明傑卻一直不滿地對範國生說「你為甚麼不吃藥,記得吃藥,藥不能停。」《暴瘋語》似是在諷刺人們無病卻創造病,更凸顯躲在醫藥後的恐懼不安。從來,我們都有兩個我,一個是自卑的我,一個是超越的我,別等到「兩個我」水火不容,甚至弄到瘋瘋癲癲時,才去找尋良方妙藥根治,也許已經為時已晚了。

《無雙》是「兩個我」水火不容的對決
        香港電影人無懼道具銀紙被入罪繫獄的風險,再次挑戰高難度,不再用港鈔,轉戰美鈔,拍出由周潤發、郭富城雙影帝主演的燒腦電影《無雙》。在《無雙》的劇本中,導演莊文強,精心設計出兩位「畫家」作為男主角,一位是代號畫家」是周潤飾,是個行事果斷恣意犯罪天才,其原型就是超越。另一位是懷才不遇,性格溫吞靦腆的「模擬畫家」李問郭富城飾,其原型就是自卑。以從不露面的「畫家」為首的犯罪集團,成功掌握了製造等同真實的美元偽鈔技術,引起國際警方高度重視。最後,我們才知道在李問的敘述之下還有著另一層真相!其實,李問就是畫家,畫家只是李問在被押去警局時,看到駕車警員而按著其相貌虛構出來的人物。而他描述的畫家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他幹的壞事。也就是說真正的畫家就是李問本人!
        故事在敘述兇殘成性的畫家與懦弱仁慈的李問之間的較量,也成為片中的一大看點。李問因為無法忍受畫家為製假鈔心狠手辣的態度,一直想離開集團,然而卻又害怕畫家對自己周遭的人下手,殃及無辜,因而持續咬牙待在畫家身邊,直到偽鈔完成。畫家卻表現瀟灑,深藏不露,兇殘但管理能力精湛,更能侃侃而談其「做假」理論,畫家對著李問及其班底說:「任何事做到極致便是藝術,用心做,假貨有時比真貨好。
        故事到了終點,觀眾才知道畫家就是李問,李問就是畫家,又是弄到觀眾如癡如醉但又精神分裂的好電影。兩個水火不容的我,竟然在電影中透過彼此博弈的張力拉扯,讓我們充分感受到自卑與超越可以是同時存在,既分工合作亦惡鬥連場。

我們都活在兩個我的夾縫中
        廣東人常勸勉別人時說:「人比人,比死人」,本來是用來開解別人,不用與別人比較,也能生活得很好。現實是我們偏偏自找麻煩,煩惱皆因強出頭,在與別人接觸互動的過程中,常帶著比較心理,當遇到自己不如人或環境不如意的時候,心情難免退縮低落,「自卑感」油然而生,相反,能勝人一籌也許會帶來短暫的超越感,但都是鏡花水月,但很多人卻因為熱切追求這鏡花水月而精神錯亂。在《暴瘋語》中,周明傑就是被無限自卑擠壓成瘋子;在《無雙》中的李問卻被超越壓迫成人格分裂。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就像一個在高空走鋼線的特技人,懂得取捨平衡的,就算左搖右擺,終能安然往返。但是,當出現過分要求完美、過分貶低自己或過度放大自己、不能接納自己、太在意他人眼光及做錯事就過度愧疚等種種癥結時,專家說我們已離精神病不遠矣
        
不斷被自卑及一定要超越的自我折磨其實就是現代都市的隱形疾病,經常被人忽視。澳門是個二十四小時不斷比較的城市,讀書、工作、待遇、人際、居住等外在的東西都愛用來比較,自卑及超越不斷在作祟。而內在原因,是我們的社會並未從小教導孩子少即是多,完美包括缺憾,知足常樂,包容自己的不足等,《暴瘋語》及《無雙》兩戲裡的主角,都同時承受不了外在內在因素的壓迫而發病。
        也許,我們要好好學懂愛自己,甚至要懂得放過自己,才能免於自卑與超越夾擊之苦。



瓜田李下


                 
        據柳公權記載了一段故事,話說唐文宗問時任工部侍郎柳公權說:「近日外間對朝廷的施政有甚麼批評不滿?柳公權說:「自從你派郭昄做了邠寧(今陝西邠縣)的主官後,有不少反對聲音。」唐文宗不怎麼高興說:「郭昄是尚父的從子,太皇太后的季父,一向做官清廉,沒有過失,如今我任命他到邠寧去做一個小小的主官,難道有不妥嗎?」柳公權說:「按照郭昄本是合理合情,只是認為郭昄進獻了兩個女兒,才得到這份差事。」唐文宗解釋說郭昄的兩個女兒進獻入宮,僅僅是為了參見太后,並沒有成為妃子。可是,柳公權說:「瓜田李下的嫌疑,怎麼能夠使百姓都明白呢?」柳公權是當時名書法家,為官剛正不苛,其實他那時是引用古樂府「君子行」裡面的兩句詩文,所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說:在瓜田裡最好不要蹲下來穿鞋子,在李樹下最好不要整理帽子。因為當你在低頭穿鞋時,就很容易被人誤會你在偷瓜,當你在舉手整理帽子的時候,就很容易被人懷疑你是在摘李子。因此,後人便把處在某種容易讓人誤會,或嫌疑的場合,名之為「瓜田李下」,避之則吉。

瓜田李下,莫世健等雖脫罪,行為不檢有辱高教尊嚴。
        據力報二月十八日報導:「澳門大學研究生院前院長兼前法學院教授莫世健被控性侵另一所大學一月名內地女學生案,上周五(15 日)在初級法院宣判,獲判無罪釋放,初級法院合議庭於宣判時認為,莫世健沒有在受害人不情願情況下,使用暴力發生涉案的親密行為,裁定其一項強姦罪名不成立,解除強制羈押措施;並指受害人已婚,所稱受傷只是因為親吻時間長造成嘴唇腫脹,以及頸部上有吻痕,認為有可能是受害人為免讓家人發現她曾與別人發生親密行為,故報案聲稱被性侵。案中第二被告、前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李玉培及第三被告楊曼曼,涉以從犯方式觸犯強姦罪及幫助之不作為罪,亦被判罪名不成立。
        莫世健及涉事另外兩人雖然同時脫罪,如果大家有上初級法院的官網看有關案件的判詞,就更加覺得澳門是一個無法無無天的罪惡之城,會很懷疑法官的判案能力(先例是蘇嘉豪加重違令案、李江誹謗案)。如同聽過許多有心無力的法官在判決時會說的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被判無罪不等於沒有做過壞事。
                 去年,事發後澳門大學未審先判,手起刀下與莫世健割席,解僱其一切在澳門大學的職務。當時司警調查有證據,才會採取羈押,不準保釋候審。作為知名大學教授亦是法學專家,與女學生在娛樂場所玩樂,本已身陷瓜田李下,理應謹言慎行,避之則吉。閉路電視拍攝其與女學生的親密行為,根本已超越一般的男歡女愛紅線,就算你情我願,親密行為亦不該公然在娛樂場所進行;再者,莫世健已婚,女學生亦已婚,無論對方是否半推半就,甚至是甘心情願,作為有品德操守的大學教授,更應自重尊人,絕不能對人妻作出如斯苟且行為。最後,誠如媒體報導所言,如果真的要學生引介學術交流活動,理應在大學辦公室、教室,又或是餐廳食肆等公眾場合洽談,而非要用吃喝玩樂等方式進行。案件初審莫世健脫罪,但的確行為不檢,已聲名狼藉。今天,這在兩岸四地的大學時有所聞,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  

建立先德後才的大學教授品管體制
        本月十一日,高等教育局正式成立,主管高等教育事務。際此良機,理應好好處理大學教授的素質問題。誠如教育諺語有說:「教育的成功,繫於教師的良窳;身教重於言教。」綜觀目前澳門高等教育法規,顯然無法與世界先進國家的高教接軌,尤其在高校教師學術及品德操守評鑑,更是一片空白。
        根據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學人員第二十四條之教學人員資格中規定:一、具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或同等學歷者,則具備從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資格。二、參與教授某一課程的教學人員所具有的學位不得低於該課程所授予的學位,但不影響下款規定的適用。三、不具備以上兩款所指的學歷,但符合下列任一條件者,經有關高等院校申請、高等教育範疇的主管部門批准,亦可從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一)因具專業經驗或其他資格而獲推薦從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者;(二)獲有關高等院校學術及教學機關確認具資格從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者。另外,第17/2018號行政法規《高等教育素質評鑑制度》,只有對院校及課程等的素質評鑑,但就沒有對大學教授的素質評鑑,更遑論是品德操守的評鑑。目前,以莫世健性侵案為例,澳門大學只按照校內自訂的章則處置,這種內部不透明的作業方式,並不能保障學生的權益,甚至是其他受害教職員的權益。既然在基礎教育範疇都能立法,如非高等教育公立學校教師及教學助理員職程制度及《私立學校教學人員職程框架》。順理成章,實在應該馬上修法,甚至制定《高校教師法》,從聘任、評鑑、升遷升等及倫理操守都該建立全澳大專院校一致的標準。
        筆者於去年已在本欄評已發表相關評論時說:「有見及此,無論是高教辦還是大學本身,理應建立嚴謹的品格審查制度,成立大學教授品格操守評議會,凡是入職大學教授必須有三位具公信力的學者專家作品格推薦人,經相關評議會審視及會晤後,以資是否聘任。當大學接到性侵或有損道德操守投訴時,應馬上召開評議會,進行相關的嚴密調查,決定是否作校內懲處,還是進一步移送法辦。這樣的舉措才能讓受害師生職員敢於挺身而出,而犯案者亦應受到適時的處置,確保校園應有的安寧。當然,有個別學生為求畢業不惜投懷送抱,同時,性侵亦可以是學生向教師性侵。所以,有關評議會亦能發揮相應公平處理的職能。
        今天的澳門高等教育正蓬勃發展,大學教授座擁評核學生的專業權力,簡單而言就是操學生成績及論文是否通過的生殺之權。瓜田李下,除了依賴學者教授的個人操守,懂得分寸,事避嫌疑外,更必須有制定監督大學教授學術及倫理操守的法律法規,才能避免師面獸心肆無忌憚,使澳門高等教育蒙羞。
         正值高教辦剛升格為高等教育局,理應完善法律法規及執行力,讓澳門高等教育往健全之路邁進。

別像法官一樣思考



        台灣著名法律學者熊秉元說:「對於一個現代社會而言,法官當然非常重要。他們維持社會運作的常軌,也是憲政秩序的捍衛者。在某些關鍵時刻,他們更是推動社會進展的良知。可是,他們是怎麼執行職務、承擔重責大任呢?」
        理察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是美國當代最卓越的法學家,學識淵博、才華橫逸,被喻為法學界的莫札特,其名著法官如何思考》(How Judges Think)不但暢銷兩岸,更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備受讚譽。波斯納在書中開宗明義說:「這是一本寫法官是如何思考,而不是寫法官該如思考的書,談的就是決策背後與底層的東西,將法官做有形與無形的思考肢解。因此,表面上看是一本說明法官決策的書籍,實質上是一本非常精采的人性心理剖析的好書。
讀了這本書後,發現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挑戰你對法官公正無私的情感依附,徹底打破對法官是正義化身的僵化思維。當我們去藥房買藥時,別以為那位穿起白袍的售藥員是專業藥劑師,同樣,一個穿著法袍的人,其實也許亦是一個判案員,甚至是一個終日埋守寫幾十頁到幾千頁判詞的作文工匠。法袍內裡,跟你我一樣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既然是個人,就有個人偏好、價值取向,甚至是政治立場,而這一切皆源自於其成長背景、教養及教育、社交經歷、職業與人生歷練等。影響法官判決不可能僅僅是法條主義,更可能是波斯納所說的直覺。

司法直覺主義(judicial intuitionism)昔在,今在,未來會繼續存在
         連如斯資深的聯邦法官波斯納都說法官判決不是完美無缺,在理性、證據和法律條文底層,還隱藏著法官的情緒與偏好。法官必須對抗自己的偏好、價值取向和政治意識形態的同時,還要憑有理有據及豐富經驗來決定別人的生命或財產呢?也許,大家都沒想到法官的武器很可能就是直覺!波斯納認為,一位法官愈有經驗,其判決受到案件中相關證據與論證的影響就愈小,司法直覺主義昔在,今在,在可預見的未來會繼續存在,而且審判的制度性結構也會迫使它繼續存在。因為,法官的任何裁決都獨立有效且沒有成本,要承擔也許只是良心的成本。法官得要在判決書中解釋自己的判決立場及理據,最好的理解,是解釋這項判決是如何在一大堆已化作文字的證據、控辯雙方及證人的陳詞,然後由法官以相應的法律邏輯逐步推理中得出裁決。表面上,這份裁決理據充足,順理成章,但往往予人在最後判決時感到意外的是,證詞與判決並不一致,而波斯納說這樣的判決是由直覺得出來的一樣。像其他專業一樣,法官的思維會一直受到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影響。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身為一位心理學家,卻憑研究人的快慢兩套思考系統而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康納曼說人大約75%的決定都維繞著直覺思維而作出的,還會被一些毫無根據,毫不相干的訊息所左右,這一套想法即快思。越是學理、經驗豐富、具權威且不受監督的人越是會習慣以快思去作決定。到底,資深或自信滿滿的法官在判案時有多理性及又有多直覺呢?
   
值得快思慢想的澳門三案
         20185月,鄭明軒、蘇嘉豪被控「加重違令」的刑事案件,無端被法官改判非法集會及示威罪成,判處120天罰金,蘇嘉豪有驚無險,恢復議員身份。但對此判決,傳媒工作者蕭嘉怡評論說:「因為這絕對不是甚麼法律是公正,更談不上公義,因為魔鬼盡在細節……觀乎當日鄭蘇二人在特首官邸所做之事,絕非如警方證人所言的情節嚴重,衝擊警方防線,挑釁警方有關行為對交通造成影響,單單就是沒有按照原定路線、然後走到特首官邸外表達訴求,這樣沒有按示威法預告集會就遭到了起訴,其實代表了和平集會也可以是非法——只要在場警員認為如此。而今日兩位被判罪成,正正就是代表法官認同了上述和平集會是非法,不過在罰則而言,採取了大家覺得最能接受的一種而已。
        訊報李江被控誹謗保利達集團案已於20181217日判決,刑事罪不成立,但就善意原則考量,必須就李江撰寫過的文章造成保利達集團的聲譽受損而要民事賠償五萬元。看看,同蘇嘉豪案的判決思維很類似,一個是加重違令罪不成立,改為非法集會及示威罪成。同樣兩案的法官難以在判詞上理據充份地解說如何下此判決。
       關於訊報案,法官明言新聞自由不等於言論自由,傳媒對此造成新聞及言論自由的擔心已發表了很多論述。法官在此案基於善意原則要訊報賠償,一如李江在222日在訊報撰文說,此原則通常用於規範政府行為;另外,亦通常用於國際法及國與國之間的糾紛。法官不知道是快思還是慢想,來個神來之筆,張冠李戴,一鎚定音。
        至於澳門大學前法律教授莫世健性侵案的法官裁決不但出人意表,悖離常識,甚至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在法官的判決書裡,明明檢察院的搜證非常清晰準確,但就給法官一句了斷,即被害人沒有明顯的抗拒及爭脫意願及行動,所以判莫世健無罪。就算法律上脫罪,但法官不得不承認莫世健的而所確作了許多一般人視作性侵的行為。換言之,有罪與無罪,不在於證據確鑿,而在於法官一念之間,難怪波斯納法官說不少資深的法官都犯了司法直覺主義的錯誤。
        法官裁決是司法及整個社會文明穩定的最後堡壘,問題是堡壘建在何處。兩千多年前,耶穌說過:「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並不坍塌,因為基礎是建在磐石上。一個愚昧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就坍塌了,且坍塌的很慘。
        今天,澳門司法堡壘是否堅實已存疑,公信力正在風雨飄搖中,要是仍然故步自封,孤芳自賞,連已身陷沙丘沉降而不自覺,那麼,百姓的生命財產尊嚴靠甚麼保障呢?其實,當司法的獨立性確定鞏固,和行政立法平起平坐、鼎足而立;當法官遴選的方式更成熟穩健時,法官的專業才會趨於穩定。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