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淺談愧疚式教育的誤區與替代之道

 


    據內地《新民晚報》綜合報導,十月六日,河南某中學舉辦的一場「感恩教育」活動,在網絡上掀起極大爭議的「人橋事件」。活動中,學生被要求蒙眼行走,並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從跪地家長背上踩過。有女學生在途中揭開眼罩,發現自己「踩」的竟是父母,當場情緒崩潰,淚如雨下。主辦方聲稱,此舉意在讓孩子「學會感恩」,體會父母的辛勞與付出。然而,這種將羞辱與情緒衝擊混合包裝成「教育」的形式,不僅引發家長和輿論的譴責,也暴露出某些教育者對「感恩」與「教育本質」的誤解,真是好心做壞事,得不償失。

    事件令人不安,不只是因為場面荒謬,而是將愧疚與羞辱被誤用為教育孩子品徳修養的方式。這種所謂「愧疚式教育」,長期以來在許多家庭和學校中潛行,其危害不容忽視。

犧牲不是美德孩子不需要過度犧牲的母親

    有從事家庭教育多年的專家說,犧牲有三種第一種是白白犧牲,即是徒勞無功,毫無價值可言;第二種是虧本的犧牲,換成方程式來解說,就是犧牲了A,還要賠上B,甚至CD等。第三種是壯烈犧牲,即犧牲得很有價值,換成方程式來解說,就是犧牲了A,能換來更有價值的B,甚至CD等。說真,很多父母都誤以為凡是犧牲都一定有回報。其實,美國著名教養學家卡琳.魯本斯坦(CarinRubenstein)在其扛鼎名著《犧牲不是美德》(The Sacrificial Mother)中一語道破了傳統中國父母的所謂美德,其實是含金量極低的犧牲,可能是無謂犧牲,甚而是弄巧反拙的虧本犧牲。

    魯本斯坦驚天動地的言論,是針對數千名女性的生活和情感而做出來的大規模研究成果,清楚地說明犧牲症候群對母親所造成的危害,並告訴母親們如何避開它。魯本斯坦運用多則動人的婦女生活範例,揭露自我犧牲讓女人和她的家人付出什麼代價,這導源於女性自欺欺人,認為犧牲會讓她們成為比較好的母親。筆者不經意想起早前放映的港產片,由談善言主演的虎毒不》,就很淋漓盡致地描繪當母親要面臨的犧牲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且被社會規範要求是理所當然。  

    許多父母誤以為,養育孩子就只能犧牲自己,包括時間、嗜好、事業、朋友等,更誤以為這樣才是稱職的母親。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尤其是母親,一直深陷犧牲的泥淖中,一點一點被滅頂吞噬。許多女性一旦成為母親,生活的重心就完全轉移到孩子身上,一切以孩子的需要為優先考量。她們犧牲自我來換取孩子的快樂和幸福;殊不知母親的辛勞、妥協與過度犧牲,換來的往往是自身的疲憊與沮喪,家人的輕蔑與奴役,不但直接傷害了真實的自我,間接也剝奪了孩子與丈夫學習與付出的機會。

    魯本斯坦本揭露犧牲症候群對母親所造成的危害,也清楚地描述自我犧牲讓女性和她所關愛的人付出什麼代價。母親角色也許是許多婦女最深、最重要甚且引以為榮的人生經歷。母親是犧牲奉獻的專家,有時候,母親並沒有認清這是一個輕易掉進去的陷阱,這陷阱不僅危害她們的身心健康,也危及孩子們。分擔責任、尊重自己、停止無謂的犧牲,女性和家人的關係會更健康、更快樂。

    魯本斯坦告訴讀者,習慣犧牲如何毀掉自尊,讓女人不成人樣;她同時建議女性,如何把挪些時間關心自己。她讓讀者曉得,多一點兒自我、多照顧自己的自我、不過度犧牲有什麼好處。她還透露令人震驚的消息,告訴讀者,少犧牲些其實會使自己和丈夫及孩子的關係更健康、更快樂。

愧疚式教育的根源與錯誤邏輯

    愧疚式教育,是一種利用父母或教育者自身的「犧牲」、「辛苦」來換取孩子聽話與服從的情感操控方式。家長常說:「我省吃儉用,就是為了你能好好念書」、「我一輩子都沒為自己活過,全都給了你」;老師則會說:「你不好好學習,是對不起父母的養育恩情」。這些話語聽來充滿情感,但本質上是一種將個人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的方式,意圖讓孩子產生愧疚感,進而壓抑自我需求與情緒,改變行為來取悅他人,是徹頭徹尾的道德情感勒索。

    為何這樣的教育方式屢見不鮮?首先,它見效迅速,能迅速激起孩子的內疚與自責,使其短時間內「變乖」,於是父母或教師誤以為這樣有效。然而,這種方式所帶來的情緒傷害,會在孩子心中佈下深遠的陰影。其次,愧疚式教育往往披著「孝道」的外衣。中國文化歷來重視孝順,強調「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但若將這份孝心簡化為無條件的服從與情緒勒索,那麼感恩就變成了一種道德負擔,而非自由而真誠的情感流露。

愧疚與羞恥的誤用

    心理學上將愧疚(guilt)定義為對特定行為感到不安,是一種促進反思與修正行為的健康情緒,有「知恥近乎勇」教育功能。但羞恥(shame)則是一種對自身整體價值的否定,讓個體覺得「我不好」、「我不配被愛」。愧疚式教育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將這兩者混為一談,讓孩子不僅為行為感到內疚,更為「自己」感到羞恥。

    當孩子被告知「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怎麼能讓我失望」,實際上傳遞的信息是:「你的行為不只錯了,你這個人本身就使我痛苦」。長期處在這樣的情緒操控下,孩子很容易產生影響一生的心理問題。首先,這種作法顯然會導致孩子非常自卑,然後相當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無論多努力都無法報答父母。進而,這種錯誤教養使孩子產生過度內耗與焦慮,將外界壓力內化,不敢說「不」,壓抑情緒,產生自我攻擊。最嚴重的傷害是形成孩子對於親密關係障礙與疏離,不相信無條件的愛,認為所有關係都是以犧牲與回報為條件。最後,孩子無法分清「愛」與「控制」,容易在成年後也遭遇情感操控關係。教養不應成為舞台劇式的情感操控,也不應是成人情緒發洩的出口。當「愛」變成「放債」,將「感恩」變成「還債」,悲劇一定會發生。

感恩的真義,從來不靠淚水與跪地

    教育的本質,是引導與啟發,而非壓制與羞辱。真正的感恩教育,應當是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然體會愛與關懷,進而從心中產生理解與回應。感恩,不是用來綁架孩子的道德工具,更不是換取行為服從的籌碼。

    在親子關係中,最有效的感恩教育,是「讓孩子參與愛的流動」。與其強迫孩子「感謝」,不如創造機會,讓孩子看見愛、感受到愛,並學會表達愛。在平常的生家生活裡,讓孩子參與日常家務,從買菜、做飯、打掃,到照顧年幼弟妹或祖父母。透過這些互動,孩子才能具體理解到父母的辛勞,進而自然而然地生出感激之情。

    中國人是非常含蓄但又是非常愛面子的民族,往往忌諱直接表達情感,但情感需要言語的滋養。父母不妨在日常中對孩子說「謝謝你幫我按摩」、「我真的很愛你」,「媽咪辛苦一點沒關係,你要懂得欣賞我會更快樂啊」慢慢,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感受,無論是喜怒哀樂,既能增進親子關係,亦能減少情感誤解與壓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若父母總以「我為你犧牲一切」的語氣示人,孩子會認為愛必須帶著痛苦與委屈。反之,若父母樂於付出、也享受生活,孩子學到的將是健康、正向的愛之樣貌。

    我們培養孩子,是希望他成為一個懂得服從與討好的工具人?還是希望他成為一個有情感能力、能自信表達愛與感謝的人?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記住「誰為他跪過」,而是讓孩子記住「誰曾陪他走過」,誰曾用理解與尊重,給他力量與溫暖。

    讓孩子學會感恩,的確是教育的重要課題。但感恩從來不該建立在羞辱之上。真正有力量的感恩,是源自孩子在理解愛、體會愛之後,自願做出的選擇,是一種內在成熟的情感回應。

    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一個完整的人,而非一個服從的孩子。願我們的教育,不再以愧疚為橋,而是以愛為路,引領孩子走向一個健康、自主而有情感深度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填鴨式教育」到真正的理解力培養(二)

  如何從填鴨式教育轉向理解力導向的教學    也許是正在受苦受難的莘莘學子的最後希望。要登上理解學習的殿堂,必須先從課堂教學與教材設計方面改革著手。首先,要引入探究式與問題導向學習,教師可以從真實生活情境或學生熟悉的問題出發,讓學生提出問題、自己去尋找資料、分析、推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