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填鴨式教育轉向理解力導向的教學
也許是正在受苦受難的莘莘學子的最後希望。要登上理解學習的殿堂,必須先從課堂教學與教材設計方面改革著手。首先,要引入探究式與問題導向學習,教師可以從真實生活情境或學生熟悉的問題出發,讓學生提出問題、自己去尋找資料、分析、推敲不同可能性,再在課堂上分享與討論。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理解背後的原則與邏輯,而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
再來,設計有深度的題型與討論題,教材或習題冊中應包含讓學生解釋原因、比較不同觀點、預測如果某些條件改變後會如何、反思自己的解題過程或思考方式的題目。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解答後,不只是正確或錯誤,更看重思考過程的進步。
接著,注重文本多樣性與閱讀質量,這不僅限於教科書內容,也引入文學作品、新聞報導、報告、論說文章、科普文章等。這些不同文本的風格、目的、讀者對象與作者立場各有不同;讓學生透過比較與分析增進理解力。
然後,要讓寫作與表達練習常態化,與理解力結合,學生應有定期寫作機會,不僅寫應試作文,也寫反思日誌、觀點闡述、小論文、案例評論等。寫作時教導學生如何構思、組織論點、支援論據、反駁異議、使用合理結構與邏輯。口頭表達亦應被重視,如報告、討論、小組分享等。
最後,締造創造反思與時間空間,在課程中安排時間供學生思考「我剛才學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如果改變條件會怎樣?」這類反思性活動。教師也可讓學生撰寫學習筆記或心得,以整理知識、察覺自己理解的不足處。
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文化建設
教師培訓聚焦理解力教學技巧,在師資培訓或校內研習活動中,加入講解理解力的理論基礎,設計促進學生理解與批判思考的教案,並提供實際觀摩課或示範課,讓教師見到理解力教學如何在現實課堂中運作。
再來,要促進教師合作與反思,學校應鼓勵教師之間共享教案與教學經驗,分享哪些教法促進理解力,哪些題型與活動有效。教師們可組成教學研究小組,定期反思學生的理解狀態,通過學生作業、課堂觀察或學生訪談來檢視理解上的縫隙。
接著,致力改變教學評價與教師表現指標,學校或教育主管機關在評估教師績效時,不僅看學生分數或考試結果,也要觀察教師是否設計理解性教學、是否促進學生批判性思考與探究性學習。這樣教師才有動力投入理解力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考評與制度的徹底改革
眾所周知,考試通常產生領導教學的效果,所以,徹底改變考評與相關制度是理解力教學改革的最大推動力。所以,考試題型與評分標準的調整,考試中應增加開放性題目、論述題、案例分析題與跨學科題目。評分標準要看重學生的思考過程與解釋邏輯,而不僅僅是結果是否正確。這樣可以鼓勵學生在答題時展現理解力,而不是只追求快速做題。
其次,要推動升學制度與選拔方式的多樣化,升學考試不能只以單一筆試分數為主導,可以加入專案報告、口試、作品集或學生深度閱讀/研究的成果展示等。這些方式能夠讓不同能力與興趣的學生都被看見,不只考記憶強者。
接著,要認真考量作業質量與工作量的平衡,作業應減少重複性、機械性的練習,提倡具有思考性的作業——例如讓學生解釋自己的答案、比較方法、預測變化後的結果或提出改進方案。作業量不必多,但重在質。讓學生有時間反思與消化所學。
政策支持與整體教育環境營造
要徹底推倒填鴨式教育,單靠學校是難以成事的。所以,政府與教育部門制定支持理解力培養的政策。教育政策層面應將理解力明確寫入課程目標與教育指導綱領。教育部門可提供補助或獎勵制度,支持理解力教學的試點學校與教材開發。監督與檢查制度中,也應有理解力培養的相關指標。
再者,資源投入特別是對欠缺資源地區,在學生人口很少或資源不足的學校,學生可能缺乏圖書、教學輔助工具、電子資源或教師專業發展機會。政策應確保這些地區也能獲得足夠支持,以減少教育資源不均所帶來理解力培養的落差。
還有,社會與家庭教育觀念的改變亦是改革成敗的關鍵。家長與社會普羅大眾的教育期待需要從「分數/排名」轉向「學生是否懂/能思考/能應用」。學校與教育機構可以舉辦講座、公開課與家長會,說明理解力的重要性與長期價值,使家長理解這種教育方式帶來的益處並支持之。
最後,成效追蹤與持續改進亦是艱巨的改革。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應設置定期追蹤學生理解力發展的指標,例如閱讀理解測試、寫作質量分析、學生的思考性問題表現等。根據這些資料來調整教學策略、教材設計與教師訓練。這樣的反覆迭代能確保理解力培養不只是理想,而是實際有效。
可能的阻力與對應策略
在推動理解力教育的過程中,會遇到多方面的挑戰,也需要具體策略來克服。最大的阻力是升學與考試壓力仍然強大。即便理解力教學被倡導,若考試制度仍然極度重視標準答案與記憶再現,許多學生與家長仍會偏好傳統填鴨式補習與刷題。對應策略是,政策制定者需同步調整考試與升學選拔方式,例如讓學校或政府試點新的考試形式;讓高分不再是唯一入學或評價標準。
另一個龐大的阻力是教師負擔與慣性教學方式。許多教師課外工作繁重,班級學生多、課時緊湊,改變教法需要投入更多備課時間與設計時間。教學慣性也不容易改變。對應策略包括學校給予教師設計理解力課程的時間與資源、透過教師合作與共備減少單打獨鬥;提供教學範例與示範課,讓教師看到實際操作的樣板。
更可能出現的阻力是教材與資源的滯後,許多現有教材依賴舊有題庫與習慣設計,不包含理解力題型。對此可以推動教材出版方或教育局牽頭編寫或採購新教材,讓理解力題型與活動被標準納入教科書與作業本中,同時提供教具與電子資源來支持多樣的教學方式。
最為人忽略的阻力是家庭與社會觀念的保守。家長可能會質疑:如果孩子少刷題,多討論與思考,是否會落後於同儕?是否會在升學競爭中吃虧?為克服這點,學校與教育機構要做說明與示範工作,向家長展示理解力強的學生在解決問題、創造力或長期學習中的優勢;也可透過公開課、成果展示、學生作品等來具體展現理解力教學的成效。
山口拓朗在《理解力》中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不該只是把知識塞進學生腦中,而是要幫助他們學會理解、學會思考。這種能力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是為了能在變動的世界中生存和發展。中小學教育如果一直只重應試、重記憶,而忽略理解力的培養,那麼學生即使分數很高,也可能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無法面對未知挑戰、甚至失去創造與批判的機會。
教育改革需要時間,需要政策支持,需要教師、學校、家長與社會的共同努力。當我們真正把理解力放在教育核心位置、不斷實踐與反思,學生不僅會學聽說讀寫背默,更會理解、會思考、會表達、會創新。那時,中小學教育才能真正履行為未來準備的責任,為培育有用的人才,也為培養有思想、有擔當、有自由思考能力的公民。
要成功推動從填鴨式教育轉向理解力導向的教學,除了制度改革與教學轉型外,建議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與學校應設計具彈性與開放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有機會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與目標,並進行自我評估與調整。同時,引入數碼工具與學習平台,輔助學生個別化學習,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中深化理解。
此外,也應強化「跨領域素養」的融合,例如結合語文、數學、科學與生活議題,培養學生整合知識與靈活應用的能力。最後,應建立學生、教師與家長三方定期溝通的制度,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過程與成長,並能共同參與學習支持,打造一個促進理解力發展的整體教育生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