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發展委員會本年度第一次平常全體會議於七月三十一日在政府總部多功能廳舉行,會議由人才發展委員會主席、行政長官岑浩輝主持。行政長官表示,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專門指出要完善人才引進制度及機制,支持澳門發展新質生產力,致力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打造澳門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特區政府先後推出了兩期人才引進計劃,以引進能夠引領、推動及支持重點產業發展的人才為核心目標,計劃初步達到階段性預期成效。特區政府將於今年內穩步推出第三期人才引進計劃,並啟動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及設立兩個跨部門工作組的前期工作。以「引得準,用得好,留得住」人才為目標,期望委員會繼續發揮積極作用,提供專業的意見,為澳門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到底特區政府所謂的高端人才是甚麼?《人才引進法律制度》法案。計劃分為三類,包括高端人才計劃、優秀人才計劃及高級專業人才計劃。高端人才是指具備卓越才能或技術能力,並取得國際公認傑出成就或在特定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優秀人才是有利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尤其是能推動重點產業發展並在其專業或行業中表現卓著的人士;高級專業人才是指能支持重點產業發展,且屬緊缺並具專業經驗及技術能力的人士。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對許多目前認定的高端、優秀與專業人才構成嚴重的威脅,甚至有完全取代的能力。那麼,人才之所以不被人工智能取替,也許值得特區政府、教育部門及普羅大眾共同思索與找尋出路了。
從「實作經濟」,到「思考經濟」,再到「情感經濟」的人才
美國著名經濟與商業管理領域的學者羅蘭.T.拉斯特(Roland
T. Tust)在《情感經濟》(The Feeling
Economy)一書中指出,經濟的重心已歷經三個階段的轉變:從「實作經濟」(Doing Economy)、到「思考經濟」(Thinking Economy),再到當今逐漸興起的「情感經濟」(Feeling Economy)。這一變遷不僅改變了企業用人標準與社會運作邏輯,更對人才要求,甚至教育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與迫切的改革需求。
實作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以勞力與手作技能為核心,從工業革命至二十世紀中葉,工作以實體生產與手工操作為主。人才需求只強調體能、耐力與重複性勞動技能,熟能生巧,當起師傅來就能一勞永逸。為培養這樣的人才,學校教育以技術導向,著重於基本識字與計算能力、紀律與遵從。
隨著蒸汽機及機械等機器的發明與運用,實作經濟學已經趕不上時代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思考經濟,主要的特徵是知識型社會興起,邏輯思維、分析能力與知識生產成為核心。而在人才需求方面,當時得令的是工程師、分析師、律師、醫生等專業職位崛起。於是,相應的教育對應以標準化測驗、學科知識為主軸,強調邏輯、推理、解題能力。
可是,世界變得實在太快,人工智能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進展。轉眼間,我們已經進入情感經濟的時代。主要特徵是在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取代大量「思考型」工作,情緒理解、人際互動、同理心與創意成為最難以被機器複製的能力。而在人才需求方面,懂得情緒勞動如心理諮商師、設計師、護理師、品牌經理、文化創意產業、教育與服務業等角色備受重視。於是,目前的教育明顯有落差,仍然以思考經濟為基礎,訓練學生解題、背誦與應試,卻缺乏對情感能力的系統培養。
澳門現行人才政策主要仍聚焦「思考經濟」型人才
誠如前述, 澳門正式實施《人才引進法律制度》,包括高端人才計劃、優秀人才計劃、高級專業人才計劃三大類型,目的在於引進具備技術、經驗及產業帶動效應的人才,以助力產業多元發展及提升競爭力。這些計劃主要鎖定的是在科技、金融、健康、文化體育等特定「重點產業」具專業能力的人士,希望透過這類人才能推動本地經濟轉型。整體而言,政策偏重引入擁有専門技能與產業帶動能力的「思考經濟」人才,但較少著墨於能促進情感互動、文化創意、人的理解共感力等面向。
顯然,「情感經濟」人才政策焦點有誤差,雖然政府在政策上提到文化體育產業,但這仍偏重產業帶動而非「情感互動」、「創意敘事」等屬於情感經濟的核心能力。人與人之間建立深層連結能力尤為重要,這類能力在人工智能時代無法輕易取代。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若政府人才政策與教育政策仍困在舊有的思考邏輯中,我們將失去在未來社會中立足的基礎,引進人才與人才回流更是空話。而唯有將「情感經濟」人才納入政府人才引進、在地培育的核心,讓孩子學會如何理解自己、關懷他人、表達情感,才能培養出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真正人才。
「情感經濟」不是反科技,而是人類與科技共生的新契機。為什麼需要「情感經濟」人才?無疑,人工智能善於處理資訊與邏輯,但在同理心、創意、情緒理解、人際互動這些方面仍遠不如人類。「情感經濟」人才正是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核心資產。教育應引導學生關注人文理解、創意思維、情緒流動,而非僅具備技術或專業知識。
澳門人才政策中的缺口主要是人才類型較單一,目前較著重於帶動產業發展的「思考經濟」人才,對「情感經濟」人才尚缺明確定位或專項政策。再者,文化創意的育成略顯薄弱,儘管提及發展「演藝之都」,但更多著眼於舞台硬體與活動數量,對於在政策上孕育「情感經濟」人才尚未深入探討。
目前,人才政策設計與執行上的挑戰, 配套不足與程序複雜,如生活、居住、家庭團聚權益等缺乏系統保障,再加上「藍卡」申請繁瑣,導致引進人才難以留在本地長期發展。執行與社會整合的斷層亦是一個問題,政策宣傳不足,未能與本地人才形成有效互補,社會接受度與本土培育機制尚欠完善。加上外部競爭與制度剛性,與鄰近地區相比,澳門制度彈性不足,與橫琴深合區的合作尚未形成真正「先行先試」的政策實驗機制。
整合「思考經濟」與「情感經濟」人才引進策略
為補足現行制度的短板,特區政府必須擴展「情感經濟」人才類型納入政策設,新增「情感經濟人才計劃」,將之納入文化創意、表演藝術、設計、心理諮商、教育、品牌敘事、社會創新等領域,優先引進具備情感勞動、人際互動、故事敘述力等核心能力的人才。設立專責小組進行專業評估,與文化藝術界、教育界、心理學界合作,建立評分標準與名單,強化政策的制度化與可操作性。
建立全面配套與在地整合制度,落實情感經濟人才的配套保障,針對新類型人才,提供同樣的稅務優惠、教育權、醫療與社會保障,同時涵蓋家庭團聚與居住安排,簡化簽證與「藍卡」程序。開設情感技能教育課程,高校應設立人文關懷、創意思維、情緒溝通等課程,培養本地學生具備未來情感經濟所需能力。
建立跨界人才育成與交流平台,將全面整合產學研合作,文化創意、教育機構、非盈利團體共同設計工作坊、交流活動與實習機制,促進情感型人才在本地落地並參與社會建設。區域合作先行試點於橫琴與粵澳深度合作區設立示範基地,探索情感經濟人才的跨境流動與試點政策。建立社會共識與宣傳機制,透過公開透明的評選與成果公布,搭配政府、媒體、社團協力宣導,提升公眾對情感經濟人才的認同感。
建構預測與監督機制, 建設需求預測資料庫,定期更新文化創意與情感型工作崗位的需求數據,協助政策制定與評估,建立人才引進後的跟蹤評估機制,觀察他們在教育、社會創新、文化研究等領域的效益與貢獻。
「情感經濟」並非對抗科技,是人才必備的領導藝術能力,既能領導自己,亦善於領導別人,亦懂得不卑不亢被領導。總而言之,人才是德情智順序兼備,才是真正的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