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當颱風遇上大賽車或畢業典禮時

 

    颱風「桃芝」如果比方作一名妙齡女郎,而香港澳門是兩名同時拜倒她石榴裙下的癡男,那麼,「桃芝」的移動路徑飄忽,一時往西南吹,一時一百八十度大轉向,真教港澳兩地氣象台難以預測。最終,香港氣象台高喊「科學就是科學」,一於掛上八號風球,就連中文大學一年一度的畢業典禮,校方開始時斬釘截鐵說因颱風取消。當然,就如酒醉清醒之後,收到來自學生的聯署及各方的嚴厲批評,校方於八號風球解除後,隨即找到一個其實很難看的下台階,就是委託註冊結構工程師重新檢查在「林蔭大道」搭建的大型畢業典禮帳篷,並確認帳篷在是次颱風後仍然安全穩固,適合使用,考慮包括場地安全及其他相關因素,並徵詢各書院意見後,因颱風原因未能舉行的大學畢業典禮,以及其他六所書院畢業禮將延期至十一月十七日星期日舉行。

    澳門呢!看氣象圖,「桃芝」的移動路徑跟港澳兩地的距離明明是相若的,一眾學生及打公仔,非常渴望得到一天的颱風假,可是,心水清的澳門市民一定「估到」,連續四天的大賽車兼美食節,氣象台祭出掛八號風球的機會只是「中等」。何謂中等?突然很專業很有作為的氣象台解說:「為讓公眾瞭解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可能發佈的情況及時段,以便及早做好防範措施,氣象局近年推出熱帶氣旋機率表。有關機率表以科學數據為基礎,並透過機率的形式呈現,從而反映綜合眾多預報資料的預測結果。換言之,不同級別的機率,反映在眾多預報資料當中,會出現相似情況的百分比;而當機率出現變化時,例如由較低調升至中等的情況,則反映在眾多預報資料中,出現相似情況的結果有所增加。」氣象台心怕前述的解說太專業,馬上補充很科普的說:「『桃芝』相關的烈風區持續覆蓋及影響珠江口以東海域,但由於『桃芝』環流相當細小,且在靠近過程中逐漸減弱,故其烈風區亦在逐漸縮小;此外,由於地理及地形等因素對風力的影響較大,加上澳門面積細小,較不易當風,因此,『桃芝』最終未對本澳造成直接影響。 」一句到尾,相信有關當局連業開會,評估風險後,得出澳門只能掛三號風球,且類同香港,一樣表現很「專業」,問你市民服唔服,唔服都要服!

不要再以為十一月不會打颱風

    繼颱風「銀杏」後「桃芝」亦影響港澳兩地,香港於十一月十四日晚發出二戰後年內最遲發出的八號風球,而「萬宜」已成為超強颱風,來勢洶洶,「天兔」正在蠢蠢欲動,伺機而來,令今年十一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出現四個熱帶氣旋,是一九六一年以來首次,氣象台說這是天文「四颱共舞」。

    今年十一月颱風的接三連四持續出現,確實很不尋常,特別是對於北半球進入秋冬季節的地區而言。這種現象可能受到氣候變遷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首先,全球變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尤其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等熱帶海域。颱風的生成和強度與海洋表面的溫度密切相關,溫暖的海水為颱風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因此,海水升溫的結果就是延長颱風季節,使得在秋冬季節也可能持續生成颱風。再者,氣候變遷改變了大氣和海洋的循環模式,如在二○二○年和二○二○年,北半球連續有三次「拉尼娜」現象發生,歐盟的氣候監測當局說是有紀錄以來全球第五個最熱的年份,都會影響颱風的生成和路徑。當全球暖化推動這些現象的頻率和強度發生變化時,颱風季節和路徑也會隨之改變,可能導致更多的颱風在非典型的季節生成。

    在秋冬季節,通常冷空氣會逐漸南下並削弱熱帶氣旋的生成條件。然而,氣候變遷可能會延遲冷空氣的南下,使得颱風生成條件在更晚的時間仍持續存在。氣候變遷與惡化的罪魁禍首是人類,工業化、燃燒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等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加劇了全球變暖。這些活動不僅升高了全球平均溫度,也改變了自然系統的平衡,增大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

    隨著「桃芝」減弱消散,本澳進一步受東北季風影響,週末期間天氣逐漸好轉,日間陽光增多。另一方面,現時位於西北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天兔」及「萬宜」。按現時的資料預測,「天兔」較大機會轉向並移近台灣地區;而更遙遠的「萬宜」,將持續向偏西方向移動,預料下週初將進入南海,同時,由於一股較強的東北季風將於下週中抵達華南,在兩者的共同影響下,預料廣東沿岸的風勢將會較大,氣象台又要嚴陣以待。

怎可以一本通書睇到老呢?  

    過去,因為秋高氣爽,學校會安排秋季旅行,澳門過去七十年來,格蘭披治大賽車都刻益安排在十一月中旬舉行,就是為了避免颱風或雨季影響賽事順利進行,當然亦會影響觀賞賽車的入流,甚至周邊配套如美食節的氣氛與收入。看來,澳門政府這一次很幸運,只是有點陣風與小雨導致賽事意外頻頻,但總體來說,各項賽事尚算如期舉行。也許,無論是旅遊局及相關業界,氣象台等單位,都必須揚棄十一月是無驚無險又到放工的想法,往後的賽車及相關配套旅遊餐飲活動,都得重新評估及打算。

    別以為十一月就不會有強颱風,看起來「桃芝」好像威力不大,可是,天有不測之風雲,永遠值得慎重對待。面對危機必須建構既科學又人本的危機處理,要不然就會像香港中文大學,連腦袋都沒有拍一下,就輕率取消畢業典禮。澳門也是,市民沒看到這個政府如何看待颱風遇上賽車的狀況,於是只能孤注一擲。

    危機領導要求建立清晰的責任制,明確官員在危機中各自的職責及應變時間,讓每個人都有具體的工作和成果目標。當問責機制透明且具即時性時,官員們會更積極行動以避免因怠職而被究責。危機領導重視領導者本身的表現,以身作則的領導能激勵下屬投入行動,擺脫不作為習慣。當高層領導在危機中積極回應、迅速決策,並與基層同心協力時,基層官員也會受到激勵,更勇於行動。危機結束後,應進行深入檢討並持續改善。這一過程能揭露哪些部門或個人表現不佳,並提供反思和學習的機會。透過不斷檢討與改進,官員可以逐漸形成「行動為先」的思維,養成積極解決問題的習慣。

    十一月出現颱風,對於通常已進入秋冬防災備戰的官員們來說確實是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危機領導與危機管理的能力尤為重要,官員也好、商界也好、學校主管也好,總得有危機意識及應變策略。面對突如其來的颱風,政府官員需要迅速反應,儘快發布颱風動態、風暴潮、雨量預測等資訊。透過即時通報、新聞發佈會以及社交媒體,確保民眾及早獲得準確資訊,以防止謠言蔓延及不必要的恐慌。颱風危機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的合作,包括氣象、民政、紀律部隊、海事水利等單位,官員必須建立有效的跨部門協調機制,確保指揮系統清晰,指令傳遞順暢,資源調度快速。例如,當有災情發生時,可以迅速安排救援、疏散及醫療支援等服務。

    危機管理重視預防,在颱風季節結束後的秋冬,仍需要檢視防災資源及應變計畫。這包括檢查基礎設施,如堤防和排水系統,並加強應變物資的準備。同時,提升社區應對能力,定期進行防災演習和教育,讓民眾在面對突發颱風時能冷靜應對。在危機中,領導者應展現穩定的決策力和同理心,能夠理解民眾的擔憂和需求。透過與受災社區代表、民眾的直接溝通,傳達對災情的關切,提供心理支持,減少恐慌感,進一步凝聚社會信任。最後,颱風過後,官員應迅速展開評估,以檢討危機應對過程中的得失,找出資源分配、信息傳遞、基礎設施等方面的不足,改進未來的應變措施。定期進行風險評估,了解氣候變遷帶來的長期挑戰並調整應對策略,減少未來災害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