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學校不是工廠 老師不是工人 學生不是產品

 


    澳門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岑浩輝多次在政見發表會,又或是接見各界代表聽取施政意見,無數次強調施政理念是「奮發同行,持正革新」,而政綱以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為施政最大的追求。

    「奮發同行,持正革新」說出了澳門市民的心願,無論是經濟、博彩、旅遊、交通、社會、文化及教育等領域,過去二十五年,歷任五屆管治成績,看似非常亮麗,實際如岑官坦然批評的「野蠻擴張」,就算學校教育亦不例外。  「奮發同行」意味著岑官會與領導班子,應該還有全澳市民,一起同心同德。持正革新」包括從野蠻、不足、偏袒、扭曲、邪妄等惡劣狀況,經過多番扶正舉措,達致撥亂反正的善治局面。

    眾所周知,教育是精神國防,亦是培養健全國民,更是栽培創新菁英的重鎮樂土。可是,過去,無論澳門經歷過多次的教育革新,立過多少教育法律及法令,仍然只是小修小補,新瓶舊酒。一句到底,學校是工廠,老師是工人,學生是產品。一天學校教育不「持正革新」,一天所有教育持份者不「奮發同行」,澳門學校教育只是一家落後的工廠而已,休談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為施政最大的追求

澳門學校看穿了其實是家落後工廠

    將學校比作工廠、老師比作流水作業的工人、學生比作製成品,這一比喻反映了澳門學校仍故步自封,抱殘守缺,拒絕邁向現代以人為本的資訊科技工業化社會。因為,當前的教育體制仍然以過度標準化、應試導向、缺乏創造力及個性發展等殘破思維主導運作。

    將學校視為工廠,實際上源於工業革命後的社會結構變遷。十九世紀工業化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生產方式的劇變,這一變化逐漸滲透到教育領域。美國當代傑出教育學者肯羅賓遜(Ken Robinson)批評,現代學校制度是在工業化背景下建立的,目的是訓練標準化的工人,而非培養具備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個人。他嚴厲指出這樣的工廠模式教育的主要特徵:

1.標準化流程:所有學生按照相同的課程表學習相同的內容,教師則根據統一的課程大綱進行教學。這就像工廠流水線上的製作工序,產品(學生)按照統一標準被生產出來。澳門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通過了M/91澳門教育制度法律後,之後,立了無數補充法律,甚至修訂教育法律,可是,總是往課程與教學的標準化方向發展,儘管政府沒有明確制定評核要求,正正沒有敢於在關鍵位置上「持正革新」,導致今天學校教育大同小異,只是名校與非名校的教育效益有別而已。

2.重視結果而非過程:學生的學習成果往往由功課、測試及考試來衡量,這類似工廠對產品進行質量檢測,而忽略了學習過程中的個體差異與發展需求。試看今天的中小學生,忙於上課、寫作業、測驗考試,變成讀書機器。為了應付沉重的課業必須在課後補習,為的只是一張及格,甚至亮麗的成績表,可以用來升班、升學、見工更具競爭力而已。過程中,學生是否開心、是否有創新,一點都不在乎。

3.時間分配嚴格:每個課程都有固定的時長,所有學生在固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這反映了工廠中的時間控制,旨在提高生產效率。澳門學校只會拼命鬥堂多,測驗考試頻密,能趕上進度的學生,甚至超前進度的就是菁英,骨子裡,就是一個很不正常的汰弱留強工廠。

4.教師角色功能化:教師更多地扮演「工人」的角色,負責將統一的知識輸送給學生,而非啟發學生的個性化思考,更遑論關心學生的身心社靈狀況。教師陷於一套很功利的評核制度下,能教導出學業及比賽成績輝煌的,就可以留低,要不然就只好黯然離場。當歐陽瑜司長興高采烈地說,每年都有五百位新晉教師加入教育界,可有知道有多少一級二級,甚至三級教師被逼離開啊

5.學生成為長期的受壓迫者:著名教育批判學者保羅弗雷勒(Paulo Reglus Neves Freire)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一書中指出,傳統教育制度下,教師是權威的知識擁有者,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這種「存款式教育」模式無助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澳門中小學校政民主化非常落後,不要擔心,這不是為了擴充學生的權力,以便與學校抗衡,而是當學校權力過度集中在校方時,真正可以發揮「持正革新」力量,就只有讓學生及家長有更多的參與。

    總的來說,在工廠模式中,學生的情感需求和社會技能發展往往被忽視。教育系統過度專注於學術成績,而不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研究顯示,情感教育和社交技能的發展對學生未來的成功至關重要,工廠模式的教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創新性和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學生應該在快樂與鼓舞的自主狀態下,通過主動努力學習去獲得知識。

經過「持正革新的學校,應該是學生快樂追求知識與修德行善的樂土

    如果學校從工廠模式轉變為樂土,這將對學校的教學方式、學習環境、老師的角色和教育理念帶來根本性的改變。這樣的學校不再以標準化和應試為核心,而是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索和社會關懷中成長。因此,學校和老師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變: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傳統的工廠模式強調統一的課程設計和標準化的學習目標,而「快樂探求知識及修德行善」的學校應該讓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和能力進行自主學習,真正以德先行。這種模式強調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學校可以設計跨學科的項目,讓學生自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主題,並通過研究、實踐和創新來解決問題。在這種環境下,學校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而是學生探索世界的一個平台。

2.強化情感教育和道德發展:在「修德行善」的教育環境中,學校應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和社會性發展。學校應該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這可以通過開設情感教育課程、進行社區服務、以及與其他學生進行合作項目來實現。老師的榜樣作用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道德和情感教育的榜樣。在這樣的學校中,老師應該以行為和態度展示正直、尊重他人和樂於助人的價值觀。他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道德問題,並在校內外的實際生活中踐行這些價值。這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不僅成為知識的探求者,還成為積極參與社會、促進修德善行的人。

3.創造支持創意和好奇心的學習環境:學校應該創造一個安全、包容和支持性的學習樂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無需害怕失敗。這包括從物理空間到心理支持的全方位調整。例如,學校可以設置靈活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環境,如開放式教室、戶外學習區或科技設備支持的實驗室。此外,學校的評價體系也應該更加包容,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探索和創新,而不是僅僅關注考試成績或單一標準的評價。

4.老師角色從「知識傳遞者」到「學習引導者」:在「探求知識與修德行善」的學校中,老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主要職責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發現和探索自己的興趣,並幫助他們學會自主學習。老師應該以協作的方式與學生互動,幫助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5.社區參與與全球視野: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行善精神。這可以通過社區服務項目來實現,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從而加深他們對社會的理解。例如,學校可以與當地社區組織合作,讓學生參與環境保護、社會公益等活動。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學校應該幫助學生拓展全球視野。這可以通過跨文化交流、國際合作項目和多語言學習來實現。學校可以建立國際合作關係,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全球議題的討論和行動,並了解不同文化的多樣性和共同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