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下午放學時段,筆者經過一所學校,兩個家長在校門聊天。其中一個媽媽向另一個媽媽說:「你的兒子已經讀小六,為何仍然來接放學,是不放心嗎?不怕兒子埋怨會被同學嘲笑嗎?為何不給他獨立長大的機會呢?」對方回答說:「全班只有我兒子有家長接放學,你一定以為我是個直昇機媽媽。其實,是兒子要我接他放學,他還說明年讀初一,仍要我來接,他說一點都不怕同學嘲笑。我兒子很想一出校門,就跟我分享當天的校園生活,很喜歡我陪伴他、聆聽他的喜怒哀樂。」
雖然筆者只是路人甲,卻思緒飛揚,很羨慕那個媽媽,更想見這個可愛的孩子一面,心想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下成長的孩子,一定很樂觀,一定心理韌性強大,甚至有「天跌落嚟当被冚」的能耐,長大後會成為一個樂意聆聽的大人。
近年,在學兒童及青少年自殺嚴重,從衛生局、教青局、社工局、甚至整個政府都全方位想方設法遏止,由教會學校早會高喊祈禱唸玫瑰經到戶外歷奇,試圖減輕孩子的情緒壓力,甚而提升孩子的內在韌性。
也許,除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外,當遇上好的電影時,無論是家長、社工、教師、甚至學生,都可以在其中學會非教逃條式的珍愛生命教育。記得前幾年,《非同凡響》上映,有機構就辦教育專場,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學生的潛能開發。今天,澳門青少年自殺亮起紅燈,好應該透過《年少日記》專場,一起跟孩子探討生死教育,還有就是如何珍愛生命啊!
連特首都承認澳門自殺嚴重
十一月十五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有關本澳自殺與精神健康治療方面的問題。坦承近年居民自殺死亡個案數偏高,他呼籲大家多關心、體諒身邊家人。據統計,今年自九月自殺死亡共六十二宗,本地人佔五十三宗。二二年共八十宗,本地人佔七十一宗。二一年共六十宗,本地人佔五十三宗。二○年共七十六宗,本地人佔六十五宗。按國際相關統計,每十萬人口每年有九宗自殺死亡個案,而本澳過去三年分別為九點五、七點八和十點五宗,可謂略高於該比例。
賀一誠概括本澳自殺三大主因,一是許多是在讀學生因感情遭遇「小問題」就跳樓輕生,二是長者得病厭倦輕生,還有一部分是生活壓力問題。特首手上掌握政府施政得來的大數據,還有所有自殺不為市民所知的因由,才作出如此肯定的判斷。三個主因當中,學生因感情「小問題」及生活壓力,長者因病厭世及生活壓力,顯然非常令人關注。當然,學生的讀書壓力及內在韌性不足,深信是特首沒提及的第四主因。
看《年少日記》學懂成績永遠不能定義一個人的全部
《年少日記》是一齣令人撕心裂肺的悲劇。一開場,鏡頭直指年僅十歲的哥哥鄭有傑的項背,一直走到天台,坐上高出圍牆,先來一個假跳樓。突然,又站起在石牆外的窄平台,筆者以為有傑只是跟大家開個玩笑,未幾,他縱身一跳,就了斷自己的人生。那一幕,真的很震撼!
有傑生於一個中產家庭,父親是個大律師,典型的中產沙文主義者,會動手打妻子及有傑,認為成功是要靠苦學及逼迫出來。天資駑頓的有傑,不管多努力讀書還是留級、用盡方法討好一切人還是遭到嘲諷,甚至不斷說「對不起」,但仍無法得到接納,最後,不得不承認自己是一堆垃圾。
華人社群,是先敬成績後敬人的文憑社會,所以,遠遠落後在名校名列前茅,又受到父母偏愛的弟弟俊傑,有傑更覺苦不堪言。可憐的有傑聽聞寫日記能讓人變得更聰明,以為成績好可以離父母心中的「好小孩」標準更靠近一些,那就心滿意足了。於是,有傑買了一本硬皮簿,天天寫,顯然,完全無助於提升自己的成績。
「不要放棄,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加油!」是有傑心愛的漫畫,亦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隨著漫畫家的逝世、關愛他的鋼琴老師被辭退、父母不睦、師友鄙視,一點一滴的輕蔑亦一分一寸地摧毀僅存的自尊及純真;就連失眠想去看精神科醫生,也被母親拒說是瘋子才會去的地方。他也試著找解方,如教弟弟大聲呼喊會舒緩心底的不快。可是,一切努力都徒勞無功,終於走上絕路。
有傑離世,整個家都崩塌,母親出走,父親病倒,一向只管讀書,經營好成績的弟弟俊傑,變得沉默寡言。無意中,在哥哥的遺物中找到日記,俊傑一篇一篇讀,淚一滴一滴往心田裡流,他決心繼承哥哥的遺志,要成為一個關心學生,不會只看成績的好老師。
別以為俊傑成績好就是個健康成功的孩子,原來,哥哥的遭遇已侵蝕了自己的人生,無論在工作、甚至感情婚姻,俊傑都從未「Ready」好。俊傑當了老師後,偶爾發現一封學生的遺書,在暗地進行調查時,始發現在同一個班級、甚或同一個學校,原來有很多同學被學業、家人期望、社會現實壓得喘不過去;在過度填鴨式體制的環境下,又找不到人生的樂趣與意義,最後,想放棄生命的學生越來越多,都教俊傑非常無力。不過,俊傑還是在哥哥的日記裡得到動力,自知單憑一個人的力量,莫講要改變社會,連改變一個學生都難。但是,他終於找到自己的職志與人生,他已經「Ready」好去陪伴學生,甚至鼓起勇氣陪伴出走的妻子林雪兒。
放下比較、樂意傾聽、隨時陪伴就能學會珍愛生命
「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很快就會有人忘記我。」這句台詞在整齣電影裡不斷透過很多學生說出來,相信是編劇的刻意斧鑿經營,意圖強調,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處處的社會,戲裡的父母經常以有傑與有俊比較,父親跟同業比較,母親跟太太團比較,為人師表的有俊與同工比較。正所謂有比較就有傷害,有比較只會永遠讓自己更自卑,更遜別人,更覺得自己是一堆垃圾,甚至死了,很快都被遺忘的人。按照這一套殘酷社會的生存法則,時刻在折騰學生、甚至所有人,要生存,要有所成就必須具備競爭力,背後就是自卑心在作祟!
自殺事必有因,也許如特首說的感情、壓力及因病厭世三大問題,可是,到頭來是碰到這些人生難題時,有冤無路訴,有困無人聽,孤軍作戰到最後,通常就是自我放棄收場。這齣電影裡的所有人,看清楚都是孤獨的人。有俊曾經試圖盼望弟弟、母親能聆聽他的心事,卻因為他們用忙於功課及應酬等藉口而更覺得孤立。本來,一本很能鼓勵有傑的漫畫,卻被父親當場撕爛;一位很願意聆聽他稱讚他的鋼琴女老師,卻因為達不到父親的要求而被辭退。有傑連看漫話及肯聆聽他的朋友都沒有,孤獨死的陰霾已籠罩他。傾聽只需要一份不批判的心,一份樂意同情理解的態度,一分一毫都不必花,卻是現代功利社會最昂貴最奢侈的訴求。
俊傑長大為人師表,在學校的種種工作都很挫敗,可是,他同時看到,坐在教室裡的每一個學生,既失去學生該有的天真、樂天、活潑。原來,每一個學生都臉帶愁容,天天都帶著種種看見與看不見的傷痕上學,連當中誰是寫遺書的人都不輕易找到。所以,劇情到了末端,有俊在黑板上寫上自己的電話號碼,再次跟學生說,雖然未必可以幫助解決難題,但就很樂意陪伴大家共度困苦。最後,有俊在路上,看到有學生找他,馬上回覆是現在寫訊息溝通,還是再約時間碰面。
香港著名關心都市人身心靈的基督教社服機突破,剛發表調查,有50%以上的青少年受高度情緒困擾,有76%希望找到人傾聽他們的心事,但有不足一半人會尋求協助。大人眼中的「小問題」而要自殺不可,足見是孩子的「大問題」。為甚麼小孩不願找大人幫忙,就是因為大人總以自己的經驗觀點批判小孩,欠缺放下身段,走進孩子的世界去聆聽他們的心聲。尋死路上,如能遇上一個從不比較,樂意傾聽、隨時陪的朋友,通常都能打消自殺念頭。
當政府熱切修訂學生的基本學力要求時,除了增進AI的能力外,可有想到,不比較、肯傾聽、樂陪伴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學力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