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官民除罩斷捨離

 


         疫情三年,澳門市民戴足口罩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澳門人除了搭巴士或進出醫院仍然要配戴口罩外,可以脫罩,重獲自由。可是,路上行人估算仍然有八成人如常戴口罩,有人說澳門市民已經溫水煮蛙,任由擺佈。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溫水煮蛙」的隱喻,難道青蛙真的那麼傻,連求生的本能都失去,一直呆在溫水鍋裡被煮熟嗎?德國科學家格爾茲做了一個對比實驗:一隻被切除大腦的青蛙,沒能在逐步加熱的水中跳出來;而沒被切除大腦的青蛙,都能從逐漸加熱的水中跳出來。我們再來看一個叫亨滋曼的生物學家做的實驗,他用了九十分鐘,將水溫從攝氏二十一度加熱到三十七點五度,平均每分鐘的升溫速度不到零點二度,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青蛙會跳出來。一九九五年,哈佛大學哈佛大學生物系教授道格拉斯.梅爾頓說:「如果你把一隻青蛙放到沸水中,它不會跳出,而會死亡。如果你把它放到冷水中,它會在水變熱之前跳出——它們不會坐以待斃。」溫水是否能煮死青蛙,按常識要看具體的條件,不會有標準答案。中國人說,余人飲水,冷暖自知。雖然,我們必須尊重每一個人是否戴口罩的意願,但是,這股不尋常的社會現象實在亦值得探討。

 

點解還有那麼多人戴口罩呢

        澳門政府已經宣布取消室外強制戴口罩規定,仍有許多市民繼續堅持佩戴口罩,這種現象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並不罕見,例如香港、台灣及內地,這不禁讓人們思考為甚麼有些人堅持戴口罩,而有些人則不戴呢?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原因。

1.個人偏好和習慣首先,一個人戴不戴口罩可能會受到其個人偏好和習慣的影響。在病毒三年肆虐的背景下,人們戴口罩是為了避免感染病毒、保持個人衛生,亦有人已將口罩看成衣觀打扮不可或缺的部份。再者,一些人可能會戴口罩以保持自己的私人空間,保持人我的心理距離的媒界,這也是一種個人偏好和習慣的表現。

2.醫療知識和風險認知另一個影響戴口罩的因素是個人的醫療知識和風險認知。對於一些具有醫療常識的市民來說,可能會更加了解病毒傳播的風險和防範措施,因此會更加傾向無時無刻都佩戴口罩。此外,一些人可能會因為自知自己的健康狀況並不理想,又或是年事已高者,越加擔心感染病毒的風險比其它年齡較輕的人高,因此更加傾向戴口罩。另外,一些人可能會考慮到自己的工作場所或社區環境的風險因素,例如醫護人員、教師、院舍服務人員等,他們會更加傾向於佩戴口罩。

3.社會壓力和文化因素社會壓力和文化因素也是影響人們是否戴口罩的重要因素。疫情三年,無論是政府文宣、家庭教養、還是學校教導,都明示暗示佩戴口罩被是尊重他人和保護自己的行為。戴口罩已形成日常的社交規範,即使政府取消了強制戴口罩的規定,人們仍會堅持戴口罩以顯示對社會和他人的尊重。此外,人們可能因為社會壓力而堅持戴口罩,例如在工作場所或公共場合中,即使政府取消了強制戴口罩的規定,看見絕大部份人仍然如常戴口罩,基於群眾壓力,仍會戴口罩以避免被他人指責或者排斥。

4.疫情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性最後,疫情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性也是影響人們是否戴口罩的因素之一。特首日前不是明確說疫情還沒有過去,所以不能總結。亦有醫療專業人士說,仍存在下一波疫情到來的風險,所以,為己為人,還是繼續佩戴口罩比較穩妥。甚或,當疫情再次爆發或者疫情風險加劇時,政府可能會重新實行強制戴口罩的規定。因此,一些人可能會繼續戴口罩以應對疫情的不確定性和變異性,以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5.溫水煮蛙效應:如果比方疫情三年是在煮一鍋水,三年來,沒有一個人能跳出這個由慢到熱的鍋,溫水煮蛙效應就能讓澳門市民會自我審查繼續戴口罩。為便利政府全面落實防疫及抗疫,極其量增加為市民詬病的龐大醫療、用品及驗核開支,但就能守住上級要求的動態清零任務。當然,目前已沒有再提這個政治任務,但是,溫水煮蛙的連鎖效應已經充份證明澳門市民是聽教聽話的好市民。

6.用得唔好嘥

    疫情三年,全民驗核酸十幾回,派發抗疫用品多次,許多家庭都被逼囤積自構及政府贈送的口罩,尤其是N95 高規格的口罩,丟又唔係,唔丟難道用做抹地布嗎不少市民認為用得唔好浪費,囤積在家亦佔用地方,這亦是每天有那麼多市民戴口罩上街的其中一個尚算無奈的原因。

 

是時候跟口罩「斷捨離」了

        日本著名「斷捨離」專家山下英子在其名著《斷捨離之術》指出,面對無窮無盡的擁有慾望,然後更要面對很多人都染上的囤積症,比起收納技巧,更重要的是在物資、生活及心靈都必須做到「斷」絕、「捨」棄、脫「離」。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的六個要訣

1.只問這項物品對自己來說是不是「必要、適當、舒適」。

2.判斷是否該丟的標準,不是「還能不能用」,而是「現在有沒有在用」。

3.就算沒時間也可以順手整理錢包、臥室的一個角落。

4.習慣「贈送、賣出、捐獻」與資源回收再利用,可以處理的物品就別堆積。

5.自行設定期限,期限內不會用到的物品就處理掉,例如一兩年內不會穿到或用到的物品,就可以全部清理掉。

6.盡量在同一個空間裡面整理物品,不要把客廳的多餘物品堆放到儲藏室,又把儲藏室裡的多餘物品挪到其他地方放。

    其實「斷捨離」很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甚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以及「讓自己感到最愉快也最常用」?只要不符合這個標準的物品就請淘汰或送人,甚而看做抹地布或抹車布都可以。

  現代都市人多多少少都在家或辦公室堆積不同的用品。可是,處在這種環境中的人,容易被外在堆積的壓迫感影響,人的負能量亦慢慢囤積起來,身心靈都受到負面影響。我們老是被「捨不得」、「太浪費」、「好可惜」等心理因素煎熬,這些問題更需要果斷的「斷捨離」一一掃除。

  「斷捨離」並不是主張簡樸或清貧的生活,而是藉由對久久不用的物品進行「減法」,來為自己的正能量生活加分。山下英子建議我們每一個當下,都只使用最少量,但最好、最適合自己的東西,如此一來,不僅周圍的環境變得清爽,連帶也會改善我們的心靈面貌,更奇妙的是「斷捨離」是個一旦決心啟動,就會自動向前邁進,不斷良性循環,從身外物到內在自我,都能煥然一新!

        疫情三年,除罩之後,有讀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才真正看到同學及老師的真面目。良好的溝通技巧對所有人都很重要。對於兒童來說,關鍵是讓他們可以與同齡人和成年人互動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小孩往往需要透過成人的面部表情所流露出來的情緒學習如何與對方相處,所謂的察言觀色就是既有語言的交往,更需要表情的交流。缺乏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氣和上下文意味很容易讓人誤解對方,無論是成人與小孩皆是如此。

        疫情三年,我們因為要保命,要保住健康,才被逼戴上讓人無法辨識面部表情的口罩。疫情已放緩,為了重拾又或是增進人我之間的關係,是果敢對口罩採取「斷捨離」的態度。再者,當我們真的為了個人的長遠健康著想,適當的暴露在有菌的狀態下,比一直躲在與病菌阻隔的口罩後面,那一樣的選擇才是明智,想必大家心中有數。

         別以為除罩只是市民的權利與義務,其實特區政府比市民更要果敢採取除罩「斷捨離」。就如香港,連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都不用佩戴口罩,澳門卻顯得過於保守,予市民猶豫不決及拖泥帶水的觀感。一天不全面取消口罩的規定,一天市民都要繼續陷於溫水煮蛙的殘局裡。       

         溫水是否能煮蛙,也許真的看當事人的覺醒與選擇。樂意邁開「斷捨離」的第一步,請以本來真面目平常心看待一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