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3日 星期一

政府不斷「谷針」下遇上五個決不打針的人

 


    也許不少愛讀書的朋友一定讀過暢銷作家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講一名老教授罹患一種類近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病,肌肉逐漸萎縮,靈魂被封印在軀體內,全身動彈不得,但神智卻非常清醒。在教授生命最後的三個多月,米奇逢星期二到他家討論人生的困難疑惑,包括死亡愛情婚姻家庭等,非常有哲理及實用價值。米奇自己都沒想過這本書竟成為幾百萬本的暢銷書,帶給很多人心靈的撫慰。米奇再接再厲,推出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故事描述一名退伍軍人艾迪回到老家,在一個遊樂園做很刻板的工作。當他八十三歲生日那一天,他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喪命,進了天堂,遇上五個曾經出現在他生命裡的人,他們逐一講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艾迪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生命裡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而別人的故事亦有自己的故事,頓悟生命似是平凡,卻為自己及別人皆具深遠的意義與價值。

    筆者不才,東施效顰,近月,遇上五個在澳門及外地的朋友,無意間都說出自己沒有注射新冠肺炎預防針的故事,值得與大家分享。今天,澳門已經有八九成人感染過新冠肺炎,很可能是Omicron BA.5.1的輕症病毒株,但政府依然大力谷針,筆者無意透過與這五人的訪談去影響大家對施打預防針的意願,只是認為我們這群沒打針的小眾聲音亦應該被聽見。

 

從不運動亦很少病的老同學阿健

    阿健自小學一年級就與我同班,一直到高中畢業,阿健成績比我好,但由於是家中長子,必須留在澳門,守住家庭,更要成為家庭經濟支柱,既要供養父母亦要賺學費供弟妹讀書。

    阿健從小就不喜歡運動,但很喜歡冷眼旁觀。高中畢業後,我去台灣讀書,阿健就在不同的行業工作,最後去了內地從事手工業製造廠的行政管理工作,天天兩地往返。幾年前,因為疫情關係,就結樹束內地的工作,與弟妹一起長居澳門。

    阿健一直單身,大半生為自己的原生家庭無私奉獻。偶爾,我們會在路上碰見,但很少坐下來聊天。最近,在噴水池遇上,大家的問候語都是「你陽咗未啊?」他說已經陽過了,我就問他有沒有打針,他告訴我三兄妹同住都沒打針。阿健已經陽康,他憶述頭一天晚上有點發燒及周身骨痛,吃了一粒退燒藥,然後倒頭大睡,第二天起來已無大礙,只流一點鼻水,喉嚨有點痛。由於沒有打針,也許要花多一點時間康復,大概一個禮拜,就完全沒事了。筆者問阿健內地澳門地兩跑,為何不打針,他說一直有關注預防針的研究數據,發現兩年前,為了保命,認為在臨床數據還沒有充份顯示無副作用下已推出,擔心將來後遺症慢慢出來,影響晚年的自理生活,不想拖累家人,所以,決心不打針。還有,阿健說雖然從小不運動,尚幸六十年來很少生病,就算有只要好好休息一兩天就好,對自己的體質及免疫力充滿信心是另一個決心不打針的理由。

 

阿銘是個打針會昏倒的文弱書生

    阿銘是筆者的學生,剛剛「登六」,當初認識時知道他是馬拉松跑手。原來,阿銘自小身體殘孱弱,幾乎每次打各種預防針後都會頭暈目眩,有一次,在外地旅行遇上車禍,要打破傷風針,怕到以為會因此暴斃。

    阿銘慢慢長大,發現體質衰弱會影響日常生活,於是,偶然機會開始學柔道,沒想到愛上這種運動,甚至拿過公開賽冠軍。後來,因為家住附近就是海旁,下班後回家,換上運動服,輕鬆寫意地跑,一邊跑一邊欣賞海天風光,一邊體內的快樂分泌物多巴胺(dopamine)川流不息。

    阿銘自小喜歡英文,曾在澳門已故著名英專老師李錦濤門下苦學,慢慢,既可以閱讀亦可以撰寫英文文章,當然,有這門國際語言,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國際評論,甚至醫學文章都可以輕鬆閱讀。由於前說阿銘是個有打針恐懼症的人,所以,對於預防針的醫學特別花時間深入探討。誠如阿健的看法,阿銘對於還沒有足夠臨床測試數據就推出,加諸阿銘看到很多有關各種預防疫苗的醫學研究報告,均指出一種疫苗如霍亂,都要十多年施打改良才對人體的副作用減到最輕微,所以,阿銘堅決不打針。

    最後,阿銘都感染了,他跟我說,只有38.5℃發燒及有點喉痛,吃過退燒藥及一兩粒連花清瘟膠囊,休息了一個星期就好了。由於確診期間,胃口不好,食量大減,體力不繼,暫停一切運動,直到整個人完全康復為止。

 

阿儀置身被批評很危險的美國仍持不打針

    阿儀自小冰雪聰明,在一所澳門女子英文中學畢業後,考上美國某著名大學的營養學系。畢業後曾在醫院、老人中心工作,拿到營養師專業資格後亦曾自行執業。阿儀是一名很虔誠的基督徒,在職場打滾工作多年,現年四十歲的她無私為教會奉獻,當然包括免費的營養顧問服務。

    三年前,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聽說美國是重災區,好像人人自危。阿儀當時已在美國工作多年,因為有基本的醫學及營養專業知識,又在美國生活多年,對所服務的醫院及老人中心對抗疫情的態度非常了解。阿儀說美國人視新冠肺炎如流感,沒有特別恐懼,很多人如常不戴口罩出行及工作。加諸阿儀的專業知識,如同前述兩位朋友的看法很接近,認為目前的預防針,對某些人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難以用科學解說,譬如有人打針後會面癱、有女生病癒後月經來潮,暈眩的情況異常嚴重,看婦科醫生亦無法得到專業的治療等,甚至有人施打後死亡,阿儀說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

    阿儀一向身體健康,雖然遠在美國,沒有父母照顧,所以特別注意健康。再者,基督徒信仰讓阿儀充滿活力,她說感覺自己的免疫力經常處於巔峰狀態,她很自豪說,幾年來,一直在高危空間工作及奉獻,至今仍未染病,非常感謝神恩。

 

阿麗堅拒干預入侵性的抗疫方法          

    阿麗是個公務員,亦是剛剛進入「登六」一族。曾幾何時,每週自行付費驗核酸才能上班,還好,雖然政府多次「谷針」,特首賀一誠尚算信守承諾,從不實施疫苗通行證才能出行、上班及上學等。

    阿麗十年前仍然是個不運動、雞牛魚無任歡迎的食肉獸,經常生病,尤其咳嗽嚴重,但又從不深究病從何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阿麗參加了一個大社團開的中醫基礎班,開始認識到中醫跟西醫的分別,其中中醫強調生病時身體會要你扔掉體內的垃圾,如咳嗽及嘔瀉,其實是件好事,但西醫就透過吃藥打針把症狀壓下去。慢慢,阿麗從過去吃西藥,變成吃中藥,最後成為一個甚麼藥都不吃,奉行醫食同源的中醫熱愛者。

    後來,阿麗參加了大眾體育的瑜伽班,始發現運動,尤其是均衡的慢運動,於是,阿麗每週上四堂瑜伽課,發現自己的體質及抵抗力越來越好,病亦少了。另外,阿麗亦在另一個中醫養生班學會健康飲食,儘量不要吃過燥熱的食物,生病時堅持要戒口,有痰等必須要咳出來等。

    新冠疫情殺到,阿麗早已立志憑自己的自身免疫力,運動及管好自己的飲食去抗疫。雖然,最近還是加入羊群一族,感染了,燒了幾天,拼命吐痰,但一粒藥都沒吃過,大概五天左右就康復,照樣上班,按時運動,堅持健康飲食。阿麗說與病毒共存一點都不可怕,反而是一個非常好的警鐘。

 

四十歲的阿琪全家都認為打針沒太大用處

    阿琪是個香港人,嫁到澳門來,一家三口都不打針。阿琪在離島一個大型屋苑管理公司當前台經理,每天都要接待本地及外地很多住客或買家。可是,阿琪深信只要做好衛生防護、健康飲食,還有就是每週去上兩堂健身舞,就甚麼病都不怕。

    阿琪大學畢業,讀工商管理學,明白管理對一個人身體及生活的重要性。聽阿琪說,管理學跟經濟學一樣,都強調低成本高回報,而健康生活就是符合成本效益。阿琪認為施打預防疫苗非常高風險,因為無法預知將來的後遺症有多嚴重,身邊亦有很多注射過疫苗的親朋染病後症狀非比尋常。阿琪說雖然她全家都「中招」,喉嚨如刀片不停割般的痛,可是,四五天就好,然後如常生活及如常工作。

 

    農曆新春到啦!藉這個平台,跟所有讀者拜個年,今年,沒有比祝大家「身體健康」,長者「老而彌堅」,個個「百毒不侵」更吉利更好的祝福語。

政府抗疫資源錯配 星斗市民人命何價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從二○一九年到二○二一年三年來第三季的死亡人數分別是五七七人、五七七人及五五七人,人數平均在五百五十人多一點。根據香港有線寬頻新聞一月五日報導當局推算全澳門在這波疫情有六至七成人口受感染,而過去一個月有超過六百人死亡,較往年平均高,而證實直接死於新型肺炎有五十七人。」顯然,澳門的死亡率激增一定跟新冠肺炎病發身亡有關。如此推論,澳門每月死亡人數皆以六百人,比過去每季人數超出兩倍多。按醫學常識而言,死亡率急增通常有兩個問題根源,一是新冠肺炎病發嚴重,二是醫療崩潰。

    當大家走到醫院急診部,發現連走廊都躺滿因為新冠肺炎及可能引起的重併發症病人,隨時有人等不及救治就與世長辭了。每天,我們都有家庭因為醫療失救,甚至失職而痛失家人。當大家走進殯儀館,為親朋戚友奔走排期舉行葬禮,始發現起碼要等兩個月時,情何以堪呢?顯然,人間地獄不僅僅是指醫院、殯儀館,甚至去到尋常百姓家,敢問一句,三年以來,特區政府都在發呆嗎?

 

三年來特區政府抗疫無所事事

    常識告訴我們,醫療是科學,本與政治操作無涉。可是,澳門主要官員,尤其是負責醫療的高級官員,通常都在內地接受專業醫療教育。當然,要成為政府高官,政治正確顯然比醫療正確要更上一層樓。

    從來,澳門都沒有根據科學及結合本地實況的醫療政策,傳染病一旦爆發,不是馬上組成科學的醫護隊伍作出及時的對治,而是大家面面相覷,靜待領導人的最新指示,要動態清零就動態清零,要社會面清零就社會面清,要全民核酸檢測就檢測。近月,領導人突然彎道超車,抗疫全面鬆綁,澳門為恐跟不上,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新一波的高染病高死亡潮如巨浪般席捲全澳市民。

    眾所週知,澳門過去三年,特區政府只顧天天開記者招待會,開完等於辦完事;另外,就是不斷宣傳叫市民打預防針,不斷疲勞轟炸市民,打針可以防重症及死亡。可是,事實擺在眼前,澳門早於年前已經進入Omicron病毒株輕症時代,可是,特區政府充耳不聞,掩耳盜鈴,仍然要市民活在政府恐怖宣傳的陰霾裡,只要社區有一個陽性個案,就馬上啟動全民核檢,都沒有好好花資源去真的聘請有真知灼見的專家研究病毒的種類及序列,只是盲幹死幹。算一算,前前後後,澳門政府就白白花了一千七百億元在這些無關宏旨的驗核酸瑣事上。

    三年來,特區政府除了大量購入預防針、口罩、抗原快篩、連花清瘟膠囊等等,還有改裝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成類近方艙醫院。可是,特區政府就是沒有先見之明,利用過去三年好好全面提高整個醫療體系的應變能力、全面照顧醫護人員的高心理質素、甚至提早準備請外地的專業醫療團隊協助澳門應變。如果特區政府很有作為,這一波急轉直下的疫情就不會搞到特區政府倒瀉籮蟹,讓市民置身於高危中,憤怨衝天,一天死十個到幾十個長者或罹患基礎疾病者染病,請問特區官員可知人命何價啊

 

澳府死守清零政策,自然資源錯配,更加誤判形勢

    日前,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在聖誕節期間,我們遇到疫情最高峰,但是我們看到澳門高峰回落的速度較預期快,我們到最高峰後很快就回落到一個比較相對低的水平,沒有在最高峰的時候持續有平台期。」澳門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按照國家聯防聯控機制公布,將(新冠病毒)對待為風土病,專業來說,風土病的意思就是說病毒會在社區有一個輕度持續存在,有些因素疊加或者引起一些小規模疫情持續出現,這個是全球各個地方都會面對的情況。」

    高官們就是沒有為緊跟領導人的政策,而忘記了習近平主席去年三月十七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時,指出要始终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特區政府抗疫造成的種種疏失,似是欠了全澳市民一個鄭重的道歉,還顧左右而言他,說一大堆言不及義的廢話。連小孩都知道,特區政府跟車太貼,誤判形勢,自然就出現資源錯配的狀況。須知道,坐食山崩,澳門庫房雖然仍然有四五千億的儲備,但為了滿全動態清零政策,不惜工本,豪花了一千七百多億元。近日,又在社會保障基金推出一個中了新冠的疾病津貼,第一天不算,最多可以申請六天,每天給予一百一十四元的補貼。面對生離死別,面對要搶購物資到限購醫療藥品,更要面很多不確定的恐懼,六百八十四元實在是杯水車薪,不知道用來買退燒藥好,還是驚風散好呢!而為了這筆撥款,又要花多少行政成本,會有「妹仔大過主人婆」的荒誕事發生嗎?

 

生命無價是口號,現實是生命低價  

    說來實在可悲,疫情之下的澳門市民到頭來一切都要靠自己:自己做快篩檢測、自己申報陽性、自己隔離在家、自己服連花清瘟膠囊、自己四出搶購醫療及生活物資。特區政府只管說一切物資供應正常,大聲疾呼市民不要動輒就叫十字車,不要濫用急症室等重大醫療資源,不要加重醫院及醫護人員的負擔,其他,好像甚麼事都沒做好。

    誠如前述,澳門這一波疫情導致一個月死了六百多人,正所謂一個都嫌多,這六百多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存在意義與價值,現實上,每一個亡者都為每一個家庭造成難以癒合的傷口。在法律上或經濟計算上,我們可以賦予人命一個價碼」(price tag與價值value),前者指一個東西值多少錢,如奧運滑浪風帆金牌得主李麗珊說養大一個小朋友要四百萬港幣,這是一個價碼,但從來,人命都無法用一個客觀精確的價碼來衡量。人命無價是理想,如果主事官員有起碼的同理心,真的急市民之所急,如提早給予長者必要的口服抗疫藥,很可能會大大減低目前的高死亡率。星斗市民的訴求真的很簡單,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及齊齊整整而已!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眾所週知,目前政府對於不同染疫病者的應對和治療方法等訊息混亂、模糊,加上星斗市民「有病就求醫」的求診習慣,導致目前市民恐慌性求診。當下,普羅市民都認為醫療資源捉襟見肘,幾近崩潰,甚至悲觀地認定已經崩潰。當務之急,應將患者按病情和風險分流處理,重新分配人手和資源集中優先處理長者、幼童和病徵嚴重等風險較高的確診者,亦有必要清晰告知市民在輕症下「自救」方法。也許這些都已急急忙忙在做。過去,特區政府總是習慣用外援的醫療方式去救治澳門病人,可是,到目前為止,筆者孤陋寡聞,還沒有聽聞特區政府會大力要求其他地區的專業醫療團隊加入救治澳門的病人,還有就是真的聘用有高端流行病學的專家幫忙研判病毒株的最新變異狀態,務必作出科學精準的防禦策略。

    目前,英國、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因應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年多以前,這些國家都已轉用與「病毒共存」方式應對,逐步鬆綁抗疫措施,醫院集中處理病徵嚴重和有緊急需要患者、長者和幼兒,另提供藥物和求診指引予輕症者居家處理。其中,英國政府在兩年多以前已建立NHS網站防疫指引,供在家患者、康復者了解頭痛、發燒等不同病徵可服食藥物和治療方法,甚至教民眾處理疫情下情緒心理、經濟等問題,並提供相關熱線。

    一月九日,放假兼停課的非高等教育開學了,教育行政官員高喊說,還沒有確診的學生要每天上學前要做快篩,證實陰性反應才能上學,仍陷於確診的狀況的必須請假。目前,官方說可能已經有九成人染疫,當然包括非高等教育的師生。期盼新一年,師生都要明白人命與健康才是最有價的財富,保持身心靈情緒穩定的狀態,加上適切的運動,才是對付不斷變種的病毒的良方妙藥。

澳門教育如何從「人礦」走向「育人」

 

 

 

    今天,當大陸剛剛很流行人礦」這個詞彙,港澳地區很多教育界朋友真的「五十步笑百步」,自我感覺過度良好,以為港澳教育,甚至社會各界,都把人看成人,錯判教育奉行以人為本的精神。其實,港澳地區只是另類「人礦」教育模式,喜歡用很商業的方式包裝,如常稱為教育人力資源管理,骨子裡的「本質」和人礦沒有兩樣。澳門,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該認真反思,不要再「五十步笑百步」,故步自封,孤芳自賞,好好找出一條從人礦」重回「育」正軌道上去

 

看看人礦」是甚麼意思

    「人礦」一詞早在一九八四年《人民日報》就出現了。意思是說,人是一種「資源」。不過,內地網民則更多用來自我調侃,類似韭菜、牛馬等。骨子裡,就是諷刺當前社會風氣盛行不把人當人。

    礦藏從深埋地下到開採,到提煉,加工變成有價值的礦產,中間經過開採、使用及廢棄三個階段。就像天然瀝青是石油的副產品,由於比較堅硬,通常用於建設馬路。可是,一旦修路,表層瀝青被挖走,就馬上成為送到堆田區的廢料,無再生的機會。

    我們都相信人是萬物之靈,人除了有可以觸摸到的肉身外,還有觸摸不到的精神、靈魂及情緒等。所以,人與礦是截然不同,礦純粹是物質,只有工具價值,開採完及使用完就等於完成其在世界的任務。但是,人不能用工具價值來衡量,儘管現實的確如是,如教師可以用一個薪水來定訂其價值,而學生往往就被告知其教育成本是多少錢。惟是,最終,我們都同意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而學生是一個有待塑造的未成年個體。

 

可怕的教育人力資源管理

    筆者從事教育及師資培訓工作多年,曾經有一年在大學任教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的碩士課程。找了很多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書參考,亦看了一些頂尖的教育管理學者所撰寫的教育人力資源管理書籍,可是,總是無法為這一科下個很科學很有說服力的定義。

    教育人力資源管理從名稱的順序來看,就一目了然地不斷把人的價值下調及矮化。教育是一股崇高的教化力量,如果教育只是為人力服務,教育就被貶值成是一種專門培養人力的手段,就如同要培訓一個會考試學生,考上好的大學,然後考上好的職業等。

    再者,當人力成為一門資源管理,更是把人看成具備各種專業能力,然後好好分類,再視整個社會現實的需要,那些資源受重視教多培養一點,那些資源是無太大市場價值就少培養一點,總之就是不能造成教育成本的浪費。據此,人的精神及情感價值會被徹底邊緣化,人在家庭、學校、社會只會朝更物化發展,如果有較高的資源價值就被好好使用,如果是價值不高的就不在資源調配考量之列了。   

   如果學生被視作人礦,等於說,小孩從幼稚園開始,已經努力學習,成為學習的奴隸,而孩子從來沒有被好好教過該如何生活?如何體會生活中的苦與美,如何從這些體會中找到生活的支撐點,形塑生活的意義與價值。當一個學生被開採,被教導,然後離開學校,他的利用價值就等於礦一樣完了,只剩下一堆渣滓。如果說學生是人礦,教師更是人礦中的人礦,因為,教師更被認定是教導學生的工具及手段,當學生學有所成,教師功成身退時,教師的價值就蕩然無存了。別忘了,從班上考獲名次到各種校內及公開試,都是在開採人礦。

 

澳門學校教育越制度化越是走進人礦」的死胡同

    小時候,筆者在一所教會學校讀書,沒有聽過學校要按照教育法律辦學,亦沒有要遵循任何課程框架,當然亦沒有所謂的基本學力要求,更沒有校內及校外的評鑑等等制度。當時,沒有師範畢業都能教書,通常是中學畢業生教小學幼稚園,大學畢業生教中學,亦有少數沒學歷但很有才情的當中學老師。

    筆者在中小學都碰到很出色很有愛心的老師。記得初中有位雷老師住雀仔園,同學可以隨時到他家聽國學,跟他學國畫,領悟到很多人生哲理。筆者高一的班主任是學化學的科學徐老師,但精通國學及詭辯之學,筆者有幸經常在星期六晚上到他家學鬼谷子計謀。記得高中畢業臨離開去升學,徐老師就贈我李宗吾的《厚黑學》,叮囑要好好讀,作為防身的本事。讀高二時,遇上一位文學藝術音樂樣樣皆精的羅老師,他非常熱愛學生,所有學生都可以下午放學後去板樟堂街的香島咖啡室跟他「吹水」,亦經常招呼窮困的學生到他家吃晚飯,甚至在很不足的薪水中騰出部份資助同學去台灣讀大學。有一次,羅老師講魯迅有句名言是他的座右銘,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說完後,幾近全班同學站起來,一邊鼓掌,一邊說,羅老師你做到了。多年來,許多老師教的都忘了,但他們的言傳身教永遠受用無窮。

    今天的澳門學校教育制度,就是把人看成是一台學習機器,無數的作業、測驗、考試、校內外的種種評核,就是在測量這台機器是否能通過,成為社會有用的所謂棟樑,說穿了就是有用的機器。筆者不是反對制度,而是極力反對為制度而制度,當下的老師一天到晚都在忙於完成各種法律法規、制度要求,教書已經疲憊不堪,那有時間空間及心情去育人,更遑論於他們做心靈的交往。師生已成為教育制度的奴隸,到底教育制度是為人服務,還是人要依附教育制度才能生存活命呢?今天,真的聞所未聞還有筆者當年高風亮節、隨時招待學生、不辭勞苦的講解人生哲理的老師,而通常很多負責任的老師都只能課後留校多給學生額外的功課輔導。

 

澳門教育如何從人礦走向育人

    一九一八年五月,魯迅在《狂人日記》裡說:「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書上寫著這許多字,佃戶說了這許多話,卻都笑吟吟的睜著怪眼睛看我。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

    今天,澳門教育就如魯迅說,表面上都很有禮教,非常正派。可是,從制度的縫隙中,就不難發現教育是在訓練人礦,而不是培養有血有肉有愛有正義感的個體。當下的學生,早出晚歸,在學校及補習社連續猛學猛練十幾個小時,就是在被各種課程與教學開採,發現那些長處,繼續發揚;發現短處,立刻補底。務要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校的悉心栽培下成為含金量最高的人礦。

    我們常常戲謔教師的工作是教書,的確,教書的教師忘了教人,或者說教人亦不是教師的指定教育任務。筆者有幸當年在內地參加一場教育研討會,主講嘉賓是内地某著名大學的教育學院院長,演講開頭,那位院長就用他聲如洪鐘的嗓子說毛澤東說教育要為政治服務,到了鄧小平說教育要為經濟服務,那末,政治及經濟不是都在為人服務嗎所以,教育直接為人服務就可以。現場掌聲雷動,因為那位院長說出了教育不是開採人礦,而是發現人的美善潛能。如果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制度,不高高舉起教育是為人服務,而學生仍然要成為各種學習的奴隸,我們就是在繼續做人礦的工作。

    教育事事以人為本,高談闊論容易,努力真心踐行難,知易行難,可是,為了每一個可教的學生,雖難,仍樂意迎難而上,這是當前澳門學校教育的唯一任務。

機器人有可能取代澳門的老師嗎?

 


 

    如果蘇格拉底、耶穌及孔子可以穿梭時空,回到未來的今天,依然喜歡在街頭、廣場、甚至網台上與人辯論,而突然清華大學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華智冰亦趕到現場,來一場即興的哲學饗宴(Symposium)活動,你猜,最後是誰樂此不疲,而又誰會敗興而歸呢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還有那些呢也就是需要付出創意、人情味、溫暖和同情心的工作。劍橋大學研究者的資料體系,分析了三百六十五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其中,教師被機器人替代的概率只有0.4%。因為教師職業符合不易被人工智能淘汰的三個特點: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人情練達的藝術;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創意和審美。

    別高興得太快,澳門的老師非常勤奮,按足政府要求的基力教學,跟足上級的指示佈置作業、測驗與考試。但是,當論及目前澳門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創意表現,是否有豐富的教育熱忱,能否隨時以同理心去理解每一個學生,那就很值得商榷深究啦

 

lift今天還沒有被淘汰

    兒時,很難得參加婚宴或壽宴,記得一次,父親的東家在福隆新街高陞酒家擺壽宴,闔府統請,所以,我們家就一起去。到了酒樓門口,有一台很古老的升降機,裡頭站在一位穿制服戴帽子的女服務生,非常有禮貌招待客人。原來她是揸lift人,負責按客人要到的樓層一一送出去。看看歷史,載人升降機已經超過一百年歷史,而自有這種機器,就有揸lift人這個工種。

    記得,有揸lift人的酒樓好像比較高級,以為自己的身價突然高企。時移世易,別以為人工智能科技卓越的今天,揸lift人肯定被淘汰。試試看,今天大家出入博企大酒店,都有比一般男士高出很多的女服務生負責lift,讓你有賓至如歸的溫馨感。

    為何揸lift人歷久不衰,雖然她們的工作刻板、重複、毫無創意,但是,別忘了他們會讓你覺得有人情味、窩心及好像很被理解的感受,而這些就是冷冰冰的機器人華智冰無法取代的啊

 

老師!你會不會成為未來世界裡教室中那個多餘的人類呢?

    韓愈〈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為我們說明了老師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傳授做人之道、生存必備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解答學生成長中遇到的種種疑惑。機器人可以不厭其煩地透過強大的演算法,用來講解課文、分析考題、補充延伸資料、批改作業及考卷等教師的日常工作,絕對比有限的人腦更升任到位。當然,機器人亦能不厭其煩地跟學生解說種種做人的道理,但是,也許機器人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

    澳門中小幼教師按章教學,即是根據政府頒行的教育法律、課程框架、基本學力要求等等去設計課程與教學。要修正一下,其實目前大部份的教科書,都已滿全政府的各種要求,教師只需照本宣科,佈置既定要求的作業,按學校指標測驗考試,就算完成教學任務。筆者從事師資培訓教育多年,越來越覺得老師比機器人更機器人;亦不知道打從何時開始,師範教育越來越走向重專業知識輕教師熱忱。慢慢,站在教室講台前的教師,越發過度的工具理性、少帶有個人性格與感情,傳道與授業只在章則要求的工作範圍內,至於解惑,那就是社工及輔導專業員的職責了。

    香港歌星楊千嬅有一首飲歌可惜我是水瓶座,最後一段歌詞說十年後或現在失去,反正到最尾也唏噓,夠絕情,我都趕我自己出去。」要是今天澳門的中小學教師,仍然以營營役役,流水作業的心態去教書,很快,現實非常絕情,不必學校開口,自己識做,趕自己出去,離開這個時刻要創意及同理才能立足的教育園地。

 

人工智能不是萬能亦不是樣樣皆精

    要在人工智能一日千里的世代從容立足,率先要問人工智能有那些做不到的弱點或缺點。誠如前述,人工智能最欠缺或者説最弱的地方是毫無創意可言。以為人工智能很有創意從來都是個美麗且無知的誤解。須知道,人工智能不具備創造、構思以及戰略規劃的能力,儘管人工智能非常擅長針對單一領域的任務進行優化,且越來越精準,但人工智能無法為自己訂定目標,無法跨領域構思,亦無法進行創意性思考,也難以具備那些對人類來說不證自明的常識。打個比方說,當我們進了一家海味店,向機器人店員說要魚翅時,店員會馬上精挑細選不同品種不同價格的魚翅。可是,當一個真的店員看到客人有內急的表情,很自然理解為他需要如廁,會馬上給指示廁所在何方。

    人工智能不知同理心為何物?人工智能可以很冷冰冰說出一大堆關懷的字句,但是沒有任何屬於靈魂的氣息讓人感受到。同情理解是人的獨特能力,能夠跳出自己的主觀看法,走進對方的感受世界,從而透過自然的社交能力,讓對方有被理解及充滿慰藉的舒適感。打個比方,一個新冠確診剛痊癒的學生回校,教師可以用自己也曾染病的經歷與該生交流,給予適切的理解與同情。

    人工智能一板一眼,最欠缺就是靈活性。人工智能到目前為止,尚無法完成很精確且複雜的體力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完成一件很像藝術品的工藝品,但就無法讓人感受到這件工藝品充滿靈感、彈性、機智、活力等手眼腦多重協作的美麗成果。

 

有些人格特質,專屬於有血有肉的專業教師

    Chalk & Talk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教師在教室裡口若懸河的日子亦已過時,不要以為能做精美的簡報就是有創意教學的表現。如果中小幼教師從事的教育」分成兩個份。在人工智能發達的年代,老師的會變得越來越小,而的部份將越來越重要。所謂的」就是透過具創意的啟蒙、具同理心的引導、還有豐厚的教育熱忱去化育學生。所以,教師必須努力發展自己成為一個能善解人意、懂得聆聽、心胸廣闊等人格特質,才能迎得學生的信任,有了信任,教師的言傳身教就事半功倍。

    看到有學校在其網頁上列舉了愛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擁有愛的孩子更堅韌,

懂得愛的孩子更認真,奉獻愛的孩子更勤奮,領悟愛的孩子更喜歡真理。這些金句背後,隱藏著教師在人工智能時代更需要具備教育愛的能力。

    全球銷量冠軍書聖經,在新約格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聖保祿宗徒為愛下了最美麗的詮釋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

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也許,不少教師看到如此高標準的教育愛當下汗顏,可是,教師是人類靈魂塑造的工程師,教師的言教、身教、境教及心教都會潛移默化每一個學生的單純心靈。

    要作到如此偉大的教育愛,其實亦不是很難的事,當代精神分析大師佛洛姆(Erich Fromm)在其已銷售超過三千萬冊的小書《愛的藝術》中,就跟我們介紹了愛的四個原則與進程。首先,要愛一個人必須有具體的行動,佛洛姆說這叫做照顧,就如一個人說愛花,他就會好好照料,不會讓其枯死。而是照顧不是三分鐘熱度,而是一份隨時隨地都樂意回應的責任感,就如父母會無條件及不惜犧牲善盡親職的責任一樣。可是,單單做到照顧及責任還不夠,因為我們所愛的人有其獨立人格,所以必須懂得尊重對方,而所謂的尊重就是讓對方做他自己,而不是我們設定及操控的自我。人與人之間透過不斷的尊重,自然會越來越了解對方,而了解對方就能在下一輪的照顧做得更體貼更精準,而愛的藝術就在這四個原則與流程中開花結果了。

    誠如聖保祿宗徒說但我若沒有愛,我甚麼也不算。」活在人工智能不斷挑戰教師專業的年代,做為一名教師,率先問自己可有教育愛,教育愛比其他的愛更無私、更徹底、更無選擇。如果沒有教育愛,就算有非常了得的教育專業,依然無所作為。

    有了教育愛,愛生創意,愛生同理,愛生靈活,愛成全教師的使命,織就學生的美好人生。

留有瑜地 我的「陽過」到「陽康」的抗新冠之旅

 


 

    大家見面,開場白已經非常應時,都會很殷切問候對方陽左未。網絡世界更把金庸的經典人物及蓋世武功借喻新冠病情。如果已感染新冠病毒叫陽過(諧音楊過),新冠康復叫陽康(諧音楊康),感染多次叫王重陽」(道教全真派創始人。此時此刻,疫症極速蔓延。有人仍然要趕科場,為生活、為學業及事業苦練九陽神功。可是,過來人如筆者,學趁陽左」這機會好好練九陰真經,懂得放下,休養生息,修確保自己擁有優質的抗體與強壯的體魄。

    厲害了金庸大師,早就預測到射雕英雄傳和倚天屠龍記裡的武俠人物,能完美的詮釋當前的疫情形勢,通過人物角色及蓋世神功洩露天機。一場本以為接近尾聲的新冠疫情,竟以長尾效應的態勢讓全澳市民驚惶失措,甚至足不出戶,感染人數天天已幾何級數遞升。

    二三年新年,率先祝願澳門市民吃過政府的全羊宴後,個個精神抖擻,長者老而彌堅,家家喜氣洋洋

 

新冠肺炎的長尾效應不容忽視

    ○○四年,《連線》雜誌首次提出了 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只要通路夠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總銷量」也能夠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銷量抗衡。即是說,一項產品已經過了高銷售期,已失去吸引力。可是,突然間,好像恐龍擺尾一樣,有倦捲土重來的氣勢。

    新冠肺炎大流行三年,全球直接近接死亡人數超過六百萬,當然還沒有計算新一波疫情中國的死亡人數。當這個病毒不斷洗牌,成為當前大流行的OmicronBA5.1變異株,大家滿以為疫情靠近尾聲,大可放心與病毒共存時,全世界都在嚴陣以待,來自中國的病毒可有再度變異。所以,澳門亦人心惶惶,連快餐店、麵包店、便利店及酒樓都掛上暫停營業牌子。

 

唔打針得唔得 打針好D

    筆者從小打預防針就很有反應,自小學低年級無預警的被抓去排隊打霍亂預防針,到拖得最長的肺結核預防針,傷口化膿到癒合再化膿包,足足攪了半年,每次不小心碰到傷口都會痛到飛起。

    長大後,決心不再打預防針,豈料,言猶在耳,當老師要打破傷風針,還要一年後及五年後打加強劑。打了第一針後,馬上發燒,針口腫起一大塊,要用貼緊熱毛巾才慢慢好,決心第二年及第五年「偷雞」,結果逃之夭夭。

    二○二○年初,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死傷慘重,各國爭分奪秒研制疫苗,筆者特別關注疫苗的副作用及後遺症。可是,做為一個普通老百姓,面對的不是疫苗科學專業,而是疫苗是一門大健康產業,有誰會告訴你疫苗的後遺症,就如你去買一台新款手機,店員只會講到天花亂墜,但一定絕口不提此款手機的缺點是甚麼。

    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確切的科學報告證實打預防針一定比沒有打要好。筆者身邊有人沒打預防針,確診後很快就好;亦有打過國藥及德國等的預防針,都會發病,甚至發病情況很嚴重。據了解,每一個人的先天體質及後天的免疫力都是關鍵因素所在。

    筆者不打針,只是個人的經歷及自由意志的體現,純粹是個人的決定,無意將個人的選擇有意無意去影響別人,亦盼望大家能夠充份尊重每一個人是否打針的個人意願。

 

從天選之人到佛系躺平之人

    筆者有個偶遇,甚至可以說是神遇。某一晚,三更半夜,兩手好像被火燒一樣,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兩手好像脫胎換骨,尤其手指對於身體的不健康特別敏感。於是,一夜間竟成為自家的「菜鳥大夫」,只要誰生病,就來到筆者這裡,好好給他們推拿按摩,沒想到喜出望外,家人一個一個生病,一個一個被指壓治療好。筆者是一個天主教徒,深信天主聖神會對每一個信徒給予特別的恩典,而上天賜給筆者的恩典應該是憑著一雙手,用非入侵性的按摩手技去治病,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天選之人呢!

    筆者相信人是有自癒力的,人應該儲備好足夠的天然抵抗力,要做到的話,必須健康飲食,有足夠的運動,還有充足的休息,當然更重要的是保持安寧的情緒。據身心醫學的最新發展,人大部份的病因都跟情緒波動有關,情緒不好,免疫力自然下降,得病的機會就自然高了。

    另一個筆者誤以自己是「天選之人」,是自冬至開始,全家一個接一個確診,負起照顧他們的責任就自然落在筆者身上,於是,滿心歡喜,以為一直都可以避開確診,然後快快樂樂做個自家天選之人。

    不幸,筆者最後都逃不過確診的厄運,已過登陸之年,又沒有打預防針,被認定是高危一族。於是,決心躺平,好好在家,接受一切可能出現的症狀。最開始是發燒,然後發冷,再來是食慾不振,吃一頓就肚瀉一頓,全身無力的狀態下,冬眠也許是最好的選擇。身體上儘量是不動,然後,思緒上的平靜亦是對病況好轉有幫助,所以,決心過一個星期的佛系生活,足不出門,只吃家裡的存貨,飲足夠的水,其他一切全拋諸腦後。大概一個星期,雖然仍然在羊圈內,但是,燒已退,沒有喉嚨痛,肚瀉明顯改善,只是專注力不足,體力不繼,其他已經跟平常一樣。

    筆者深信過不了幾天,可以脫離羊群一族,在沒有打過任何一針,吃過一粒藥,盼能靠自身的免疫力暫時打贏這一場仗。

 

病毒面前,學會謙下,更懂得平常心看待一切

    疫情三年,人如鐘擺,一邊是與病毒周旋,從過著最嚴厲的封城日子,人人靜待醫學專家及早研發出疫苗,盼望有針藥後,就能與病毒較勁,甚至徹底滅絕病毒,盡快過回平常忙碌不已的日子。最開始時,全世界都過份樂觀,誤以為這個病毒應該如二○○三年爆發的非典型肺炎,轉眼就過去。始料不及,熬了三年,全世界仍然要想方設法對付這個世紀病毒。在中國,領導人堅持動態清零,確信人定勝天,一定可以打敗這個致命病毒,取得社會主義在地球上的顯嚇成就。

    疫情三年,世界不但沒有一刻打敗過病毒,反而走向鐘擺的另一端,放棄清零,謙虛地學會必須與病毒共存,才是活路。為筆者而言,多年來習慣勤快工作,無論是個人學術事、家事、社團事、甚至讀書事,都爭分奪秒,這樣才算是正常的生活。真沒想過,確診後,整整一個多星期賴在床上,連撥手機的心情與能耐都沒有,寫每周專欄更是非常費力,一篇文花幾天才寫好。

    三年疫情,教會筆者一種新活法,就是雲淡風輕,坦然從容面對生活的變化,才能在多變環境裡心安理得。疫情下,尤其看到家人確診,個個都很艱辛,能做的很有限,從中領會到生命中得失是自然來,自然去,強求不得。

    疫情下,明顯降低對物欲的渴望,給生活做大幅的減法,豐富內在,外在不強求。一場疫情,減少了外出的步伐,遠離了人群的喧囂,看似失去了很多生活的樂趣,實則多了很多獨處的時光看待自己。身體好起來,何不趁此多讀書、多運動及與家人好好相處呢

    疫情下,一切本來理所當然,卻突然變成彌足珍貴。這一波,有店家、有遠親、亦有同窗不幸離世。想想,平常大家一年都不見一次面,人人在各自的崗位打拼,生龍活虎地應對每天的挑戰,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沒料到,人總有連自己都不知道,突然來到生命的終點,都來不及向親朋好友道個別,就撒手人寰。

    正如村上春樹說:儘管眼下十分艱難,可日後這段經歷說不定就會開花結果。財富,要看淡,天災人禍,讓人痛徹心扉,疫情反反覆覆,讓人心力交瘁。三年時間,一晃而過,在殘酷的現實處境裡,我們真切體會到生命無常。

    人生就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既然天主為要我們關上一扇門,祂一定會為我們開好另一扇窗。得到時淡然,失去時坦然,降低期待,少欲少言,才是自我豐富的最佳途徑。學會自律生活,獨立思考,也是疫情之下一種難得的收穫。用淡然的心去自處,才能有不期而遇的幸福,才能在絕望的處境裡,邂逅最美的景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