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從伊頓公學說到新建兩所離島國際學校

 


        十月一日國慶日,社文司歐陽瑜司長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位於路環石排灣12a地段的兩間國際學校的建築工程已基本完成,正等待收則後交由教青局再與學校簽訂協議後投入使用。特區政府早前放出消息,有意增加兩間新的國際學校,已收到本澳不同學校申請,政府正研判哪些學校適宜,她希望學校的方向是可提供國際課程,令教學更多元。筆者與普羅大眾都非常好奇,作為有責任率先維護教育公平的政府,為何不先照顧辦學條件仍然很差的裙樓學校,一如歐陽司長說,新城A區學校村將有八間學校和一間青年活動中心,希望能解決裙樓學校及條件較差的學校的問題,裙樓學校已與教青局基本達成共識,希望局方盡快公佈。換句話說,是先有兩所國際學校落成及很快投入使用,而尚在裙樓學校苦苦掙扎的師生只能看新城A區的學校村望梅止渴。

 

盤點澳門國際學校,還需要兩所新的國際學校嗎?

       根據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二○二一年的統計,目前在澳門有三所正在運作的國際學校,最老牌的是有巴哈伊教背景的聯國學校,提供幼稚園到高中一條龍教育,學費約從七萬到十萬一年,學生總數為七百人;聖公會學校雖然沒有明正言順說自己是國際學校,但在社會人士及家長心目中,完全視為國際學校,提供幼稚園到高中教育,其中幼高到小學納入免費教育,學費由五萬至九萬多,學生總數為一千四百五十;近年,最受家長追捧的是澳門國際學校,都是提供幼稚園到高中教育,學費最昂貴,從九萬多到十三萬多,學生總數為一千三百多人。至於葡文學校、濠江英才學校、教業中學英文部等都被視作國際學校,這是因為除了葡文學校以葡萄牙文授課外,其他學校都以英語及普通話授課。粗略估算,三所國際學校學生總數只佔全澳非高等教育學生數的0.04%,看下去仍然大有可為的空間。

       其實,澳門的家長,尤其是中產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以英語授課的學校,如聖心、聖羅撒、永援及慈幼等,期望將來能參加國際公開試,通過後就直接赴英美澳紐等英語國家留學,都以為浸過鹹水肯定比沒有吃香及有前途。所以,澳門人對何謂國際學校的印象與理解是非常簡單模糊的。

 

何謂國際學校?何謂貴族學校?

        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原意是為在地的外籍學生提供幼兒到高中程度的教育,而且是實施外國的學制與課程。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都擁有數量龐大並品質精良的國際學校,用以服務「國際移動家庭」的子女。按照英國著名國際教育機構Nord Anglia統計,全球國際學校超過三千所,單單在中國已經超過兩百所,在國際學校讀書的學生被稱為TCKThird Culture Kids-第三文化兒童),意指不受當地教育傳統文化的牽制,亦不受學生原來國家的教育文化所約束,完全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國際文化為設立的基準,如一般學校都以英語為授課語言,以普世哲學為人文學科的核心科目,然後又以STEMSTEAM等帶有濃厚科技與藝術整合的科目帶領教育潮流。目前,北京就有國際學校三十多餘所,提供外交人員子女和外籍人員子女教育,就算他們隨時離開,都能順利銜接其它地區的國際學校。通常,國際學校予人無壓力、功課少、著重多元發展,畢業後能進名牌大學等正面刻板印像。

        國際學校本來為外籍學生提供與其本國對接的高質量教育,實施外國學制。慢慢,由於身處本地區的家長都很想自己的孩子能進國際學校,無論是因為炫耀、抑或是真想孩子得到優質教育,國際學校收生政策逐漸改變,發展成同時可以為本地區學生提供國外教育模式的學校,以便提早為孩子對接國外教育或升大學做準備。在國際學校讀書,可以比一般本地區學校多了跟來自不同文化的外國孩子接觸機會,並且能更早融入外國的文化習俗,從而培養孩子的國際視野。在課程方面,國際學校提供國際化的教育方針,像是IB文憑或劍橋國際考試之類的課程,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學習和接觸更多國際都會的文化和知識。當然,有越來越多的本地家長不願孩子接受傳統學校的填鴨式教育,希望孩子能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下喜歡學習,對長遠打好自律學習帶來更深遠的正面影響。所以,寧願放棄免費教育,甚至一年要付十多萬的學費都在所不計。

        貴族學校(exclusive school)本意是給帝國貴族子弟的學校教育,收生少,除了基本的語言、人文及科學教育外,更要學習政治、經濟、甚至是領導藝術等等。慢慢,帝國日益末落,連以日不落帝國著稱的英國都不再走真的為貴族學校路線。通常,貴族學校被誤認為是另類國際學校,學費高昂、名氣大。雖然社會已經進步,但所謂的貴族學校仍然保存故有的制度與特色,如封閉寄宿式的教學方式、嚴厲的校規、縱容校園欺凌等。但另一方面,又以優良的教學環境著稱,滿足部分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商人和一些有錢的單親家庭。

         全世界最著名的貴族學校首推英國「伊頓公學」(Eton College),是英皇亨利六世於一四四○年創辦,最早只招收七十名貧窮但優秀的學生,提供免費教育,作為進入劍橋大學英王學院的預備學校。早期伊頓公學名符其實就是一所公立學校,而且是非常平民化的學校,但到十七世紀,英國實施義務教育後,伊頓公學逐漸向貴族化,成為培養英國王室成員中的男生的寄宿學校。這所學校以傳授希臘語及拉丁語為主,非常離地,又極度輕視科學教育,但就很重視體育,深信體育能培養出領導人該有的能耐與鬥志。隨著工業革命及科學興起,伊頓公學慢慢走向文理兼修的菁英學校,先後培養了二十位首相,包括剛落台的約翰遜,著名校友包括了寫《一九八四》小說的喬治.歐威爾,還有重量級經濟學家凱恩斯,已故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na)亦親自把威廉王子及哈利王子送進伊頓公學讀書。

 

澳門還需要怎樣的國際學校

       綜觀澳門目前的國際學校,都以英語及普通話為主要授課語言,換句話說,國際學校培養的人才能遊走中國及歐美諸國,語言能力要暢通無阻。其實,像濠江英才學校及教業中學英文部,都標榜英語及普通話。所以,師資就成為比拼的重大環節,即英語老師來自美加,普通話老師來自上海北京,而且要有任教英語或普通話的專業資格才獲聘任。

        澳門國際學校通常都從國外聘請老師,試圖透過老師的本國文化素養影響學生。再者,如澳門國際學校的學制及課程完完全全就是美加的課程。當然,課程及功課量不多,但創意及綜合能力強通常是國際學校的獨有優勢。

        雖然,政府很想打造澳門成為國際旅遊大都會,特區政府在審核賭牌的時候,更高度要求申領牌照的財團能吸引更多外國高端遊客來澳門旅遊博彩。可是,澳門基礎教育學生的英語一直不如香港及新加坡,很多社會人士及家長都忽略,以為港澳地區的教育模式很接近,其實,香港非高等教育的師資及課程教學多年來都遠遠領先澳門。就算一些港式教會學校在澳門設校,亦以英語為授課語言,但就無法培養出創意及解難能力強大如香港學生的成績出來。

       澳門高等教育培養國際人才更堪憂,無論課程設置、師資與學生都很中國化,而中國內地來澳,除非曾出國留學,否則其英語及國際視野都不太盡如人意,請問我們的大學教育又如何培養出能在國際學校任教的老師嗎?

 

       一所稍有規模的學校,從畫圖則到興建,再到添置教學設施設備,動輒五億元,兩所學校就要豪花十億元。真不知道教育行政部門為何要選址在石排灣,是因為離島多了很多富戶嗎?還是已經有很多外國政商居住嗎?特區政府如何定位這兩所國際學校呢?在審核辦學團體的辦學條件時,可有認真考慮其師資、課程、教學、評核等等,是否能讓在讀學生享受與目前其他國際學校不同的獨特教育優勢呢?真能為澳門培養有國際視野及國際交際能力的人才嗎?如果是,這項教育投資才符合成本效益;如果不是,又是一項大白象工程,浪費公帑收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