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倪匡生前曾經說過一段很大逆不道的話:「人類之所以有進步,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所以我鼓勵年輕人不要聽『老坑』說話,『老坑』的說話不用理,你要去找尋自己的想法。」我們小時候就聽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代新的顛覆版本說成「不聽老人言,進步在眼前」。當然,上一代人的經驗是一把雙刃刀,既有可貴的參考價值,但經驗也可能是過時的權威陷阱,惟有好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就等於給予孩子一雙能飛得高、看得遠、著陸準的翅膀。
聽教聽話的文化從家庭蔓延到學校
參加許多嬰兒百日宴,又或是過年拜年時,總會聽到「聽教聽話」及「快高長大」,容易被理解成先聽教才能長大是不容挑戰的金科玉律。從來,中國傳統家庭都奉行長幼有序,尊卑分明的輩份關係;加諸「上所施,下所效」的權威教化思想,形成聽教聽話才是正道。
可是,近世心理學及社會學的發展,開始關注到聽話對孩子成長產生的負面影響。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是不斷被剝奪絕眾多可能的發展機會。聽話服從的孩子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父母不允許的就不敢越雷池半步;也許,父母亦受本身認知局限,但就成了擋住孩子發展的絆腳石。試問循規蹈矩不犯錯,聽教聽話就能邁向好的人生嗎?就像網絡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可見,獨立思考及創造能力關係到個人及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
許多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毫不吝嗇給孩子優質的教育。可是,許多父母仍活在工業革命時的思維,誤以為孩子的腦袋裝滿考試必備的知識,通過種種校內及校外的考試,就能一登龍門,升價十倍。可是,我們已經活在資訊超載的時代,許多要背誦的知識只要按一下電腦的鍵,就能一應俱全。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獨立思考,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毀前程。
九月初開學,香港福建中學附屬小學,新學年安排小學生跪地向父母「奉茶」。孩子在學校禮堂先跪在墊子上,被老師指揮必須用真誠懇切的眼神望著父母,然後拿起茶杯,面對父母講:「從今以後,我會好好孝順你,你話點就點啦」,請父母喝茶!」一句「你話點就點」是目前學校的教學真象。
在中國傳統高喊孝義忠信的儒家代表孔子,在與學生對談孝道時,不忘提醒學生要努力做「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已說,教師的傳統權威正日漸流失,必須用人格感召及專業知能的權威補上,方能讓學生拜服。可是,目下澳門的學校仍然很保守,教師權威至上,課堂上只有老師講學生乖乖聽,仍然會在課堂結束前循例問學生有沒有問題,學生還未提出,下課鐘已響。事實上,學問是學生敢問,老師敢答,師生共同備課研討,這股教學文化在澳門還沒有建立起來,學生有夠膽公然挑戰老師的時機與空間嗎?
聽教聽話的文化又從學校蔓延到政治社會
當前特區政府大搞修改《維護國家安全法》,利用公眾諮詢會大力推銷,趁此機會盤點表忠支持政府修法的個人、社團、學校、學術機構及財團,愛國學校,亦伺機加強愛國教育與國安教育。訊報專欄作家晏哲上週撰文時說:「記得有一名大約二十多歲的與會者,言辭激昂地表示,要加強『正確的』歷史教育,要讓青年知道世界各地的政權如何被滲透、被干預、被瓦解,要令青年『正確』解讀過去,『正確』了解現狀,『正確』預判未來。」晏哲其後又說:「一名就讀『名校』的初三學生的言論亦令人震驚,該名學生同樣支持修法,又建議當局要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要『警惕』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課堂上宣揚『港獨』、『台獨』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煽動學生群體。他又舉例美國眾議院院長佩洛西早前『竄訪』台灣,就是危害國家安全,突顯是次修法的必要性。」有很多網民在相關報導批評該名學生只是鸚鵡學舌,照讀手機稿,晏哲嚴厲批評:「學生若成為學校向統治者表忠的工具,那不正是教育之恥。」這正是聽教聽話得出的政治正確惡果,先害了孩子,更對社會國家進步文明毫無助益。
特區政府愛民如子,卻經常誤以溺愛對待。一方面高投入給孩子十五年免費教育,可是又添加了很多違反教育精神的奴化教學;特區政府不斷營造一個高福利的社會,為振興經濟,不但提前發放每人一萬元的現金分享,還因為疫情而推出消費券,這一期消費券還沒有用完,新一輪八千元消費券又加碼送上。我們的孩子越來越活在思想痲痺、福利齊備兼不勞而獲的社會裡,其實就是在慢慢剪斷他們的翅膀。
父母、師長及官員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應該充滿活力、勇於批判、敢於不斷嘗試創新,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思維過程。就像胡適說:「為學要不疑處存疑」。曾經打敗電訊科技巨頭諾基亞的蘋果電腦創始人賈伯斯多次在演說時,強調每一個人都應懷抱「初學者的心態」去生活及工作。所謂「初學者的心態」其實是行動派,不要迷惑於表象,要洞察事物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武斷,要像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孩子天生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教師及政府官員,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教聽話,無疑是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允許孩子的靈魂翅膀發展,得以振翅高飛,必須創造條件與空間,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
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是理性主義的鼻祖,但就收了一個充滿經驗主義色彩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亞氏經常不同意柏老的觀點,兩師徒時常爭論得臉紅耳赤。有一次,柏拉圖終於按捺不住,暗諷亞里士多德是一隻初生之犢,剛吮飽母乳還要踢母牛一腳。可是,亞氏不甘示弱,回敬老師說:「吾愛吾師,吾猶愛真理。」中國人非常希望孩子都能「青出於藍勝於藍」,但又不放心孩子獨立成長,偏偏要加諸許多傳統權威思想框住孩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先知》詩集〈孩子〉篇就說了父母與政府該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長。他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富蘭克林說過,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要有靈魂翅膀的孩子,才能展翅翱翔?要獨立創造思考的公民,才是真正的特區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