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大賺特賺的碩士博士生課程

 


         九月二十二日澳廣視晚間新聞,報導立法會李振宇議員就書面質詢澳門高等教育市場化。筆者翻閱立法會網站,找到了李議員的書面質詢,主要內容是:「本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指,將推動高等院校逐步朝市場化方向發展, 政府將因勢利導,在保障本澳學生升學的基礎上,研究擴大本澳院校招收外地學生的比例,拓展生源。二○二二年度施政報告亦表示,將推動高等教育向市場化發展,公立高等院校積極擴大招生規模,逐步降低來自政府撥款的比重。在日前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行政長官表示,近年高等院校慢慢朝產業化發展,政府資助減少,在學校適當增加學費後,也要調升對外招生比例,公立高等院校由兩成半調升至三成,私立高等院校則由五成 調升至六成。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可能衍生出部分問題,如大學學術水準下降、教育質量失衡、高校之間惡性競爭等。因此,在推動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的同時,亦需逐步完善應對之策,確保高等教育市場化過程順利。因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第一,政府早前表示,考慮不將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及旅遊學院 人員納入公務人員員額制度總額範圍。請問,這是否意味著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亦包括公立高校?政府推動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具體構思是怎樣的?最終要達到怎樣的目標? 第二,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之後,政府與高等教育之間的關係將由之 前政府控制模式轉變為政府監督模式。請問,政府會否考慮成立專門負責評鑑高等教育品質的機構,以確保高等教育品質及高等教育資訊 的公開透明?當然,質詢還包括17/2018號行政法規《高等教育素質評鑑制度》規定,院校素質核證具強制性和周期性等等,容後再撰文討論。

        教青局長龔志明的答覆節錄重點如下:「在保障本澳學生優先就學及確保本澳高等院校辦學質量的前提下,特區政府持續鼓勵高等院校建設更為完善及市場化的運作機制,透過適度擴大學生規模、優化生源結構、鞏固優勢學科、發展特色課程和職業導向型課程、推動產學研發展,以及提升公立院校的財政及人事制度的效率及靈活性等,推動高等教育朝市場化方向發展。三所公立高等院校人員不納入公務人員數目的管控內,將有利於院校按照其實際需要,如因應學生人數變化和學術與科研發展狀況,有效配備各類專業人員,提高招聘優秀人員的競爭力。 隨着高等教育發展環境的優化,本澳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學術科研及提升國際認受性等方面將更見成效,有助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學生 來澳學習,以及更優秀的教研人員來澳進行學術交流與推動科研發展; 同時,透過適度擴大本澳高等院校的辦學規模,希望可帶動本地內需市場的發展,助力本澳經濟適度多元。近年,本澳高等院校辦學質量、國際認受性持續提升,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目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列入全球三百名以內;澳門旅遊學院目前共有八個學士 學位課程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頒發『旅遊教育質素認證(TedQual)』。」

 

進一步理解李振宇議員的對高教市場化的憂慮

         李議員質詢政府推動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具體構思是怎樣的?最終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先說目標,其實,二○二二年度施政報告已很清楚說是為了逐步降低來自政府撥款的比重,言下之意,就是慳錢大晒 」。我們非常理解特區政府陷於蠟燭兩頭燒的困局,一方面是清零抗疫致賭收大跌,二方面是經濟不振,既要增加福利開支,如十月又推出每個居民八千元消費券,而又要勒緊荷包。所以,凡是能節省開支的一切政策,都要盡用。

        為達成逐步降低來政府的撥款的比重這個目標,一定會影響高校的整體運作成本,而成本之一是高校教師的收入。為了節省這方面的成本,目下澳門高校,無論是公私立大校,都聘用了很多內地教師,公立大學有既定規範,保障本地與內地教師同工同酬,但私立大學就控制不了。目下,政府允許公立大學教師的薪酬浮動,即可以高薪挖角,所,開源又是另一個出路,即如行政長官表示,近年高等院校慢慢朝產業化發展,政府資助減少,在學校適當增加學費後,也要調升對外招生比例,公立高等院校由兩成半調升至三成,私立高等院校則由五成調升至六成。如果大家走進公立大學的課堂,尤其是碩士及博士班的教室,會發現內地生(亦算是外國學生)佔的比例比本地要高,私立大學更佔八成以上,動輒四十幾人一班,冠絕全球。高等教育師生比例竟然高出非高等教育,用客人來多雙筷子的思維去營運高教。高校教師素質已經良莠不齊,外地教師佔多教授具本土特色的科系,只能照本宣科,或是東拉西扯,師生交流討論空間不多,如此上課質素如何確保高校教育素質呢

        李議員明白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可能衍生出部分問題,如學術水準下降、教育質量失衡、高校之間惡性競爭等。其實,澳門高校還沒有市場化以前,一直都存在學術水準的問題,不要以為澳門大學及科技大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列入全球三百名以內就沾沾自喜。說穿了,只要花一點錢,羅致到幾位諾貝爾得獎者或名牌大學院士充撐場面,或者是刻意招聘能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離地學者,都能讓大學牌名往前推。可是,目前公立大學已淪為研究發表機器,教學素質已被嚴重輕視,而目前高校最大的問題是研究發表與教學素質非常失衡,沒有高質素的教學,何來可以栽培出傑出的人才呢?試問又何來好的高等教育質素呢?當然,目前的高校惡性競爭已非常白熱化,為了生存,只好將收生要求不斷下調,而又不斷增收內地生,怎樣保障本地學生優先的施政目標呢?

 

進一步理解教青局對對高教市場化的無知

       高等教育市場化,近則牽動當前澳門財政與資源分配,遠則涉及澳門未來對於專業人才養成的藍圖。許多國家都走過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路,都曾經發揮過高教育市場化的優勢,通常有三個方面:1.有利於高等教育整體品質和效益的提高,即是說用進化經濟學,優勝劣敗,自然能提高品質及效益。可是,實況是最後,高校不想殺校,就只能降低教育素質。2.市場化有利於高校課程專業設置多樣化、靈活化,促進大學生就業。實況是理工商科門庭若市,但文史哲科門可羅雀。須知道,一個國家地區不僅需要高端科技或工商人才,還需要文史哲的專才,整體社會才能在有文化底蘊下穩步發展。3.市場化有利於高校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力量,實是社會更走向急功近利。綜觀目前,完全看不到特區政府對於高等教育發展又何高瞻遠矚的計劃,但就正跌入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種種陷阱,必須正視與改正,不要被道聽塗說得來的高教市化甜頭」誤導。

        英國高等教育市場化失敗是有代表性的前車之鑑。一九九七年,工黨出身的首相向貝理雅(Sir 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引入「市場主導改革」,英國教育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從一九七五年的6.7%下降,到一九九五年僅佔5.2%,高等教育學費逐年攀升,反而出現更大的教育不平等。高等教育目的與手段之理念背道而馳,完全陷入上述的高教市場失敗境地。

        高等教育市場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自由主義思潮、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全球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交叉影響下的產物,願景與目標都非常美好,但在具體實踐中,經常出現很多不確定和非預期效應,院校間模仿趨同效應日益顯著,理工科及利益顯著的科目當頭,人文科學陷入被邊緣的危機。  

        高等教育市場化不能一頭熱就去做,亦不能以為減輕成本就大有可為,更不能人云亦云,無知猛幹。要依靠市場化的大學治理路徑需要不斷反思,要做更學術的深入研究、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係與協調要非常健康,才能穩步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