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四日重陽節假,許多家長聽聞水塘公園兒童遊樂場整修重開,都帶小孩去玩耍,其中新設的「兒童飛索」深受孩子歡迎。其實,只是要小孩舉起雙手,在起點緊握住把手,然後隨著滑輪移動到終點,然後又搖晃回起點。豈料,一名小童玩「飛索」時不慎撞傷頭部,由消防救護員送院治理,小童前額裂傷出血,沒有大礙。之後,連續兩天,有家長致電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反映小朋友在玩「飛索」時,也撞傷頭部,質疑市政署對有關設施有否做嚴格安全測試?這樣的設施是否適合兒童玩耍?一向懼怕市民投訴的市政署馬上圍封「飛索」區域,暫開放,再加裝軟墊等安全設施,加派保安人員協助兒童遊玩,才重開「飛索」。市政署發新聞提醒家長陪同子女玩「飛索」應注意安全,切勿助推加速,免生意外。
是「危」險還是「冒」險呢?別忘了有「危」才有「機」啊!
一兩單「飛索」意外,只是一兩個小孩輕微受傷,卻搞出個大頭佛來,先有直升機家長致電投訴,後有膽小如鼠的政府馬上「補鑊」,極速加地墊,還額外花錢聘一位保安員專職看顧小朋友。比諸我們兒時,又或是歐美諸國,真是小題大造,原來,澳門與別不同,所謂世界大都會,是指安心出行,安心遊玩,小小意外可以牽連大風波,問你怕未!
今天的孩子的確幸福,去公園玩一定有父母或家傭陪同,要是獨自玩耍,會被恥笑為野孩子。慢慢,在父母滴水不漏的嚴密保護下,小孩漸漸失去冒險和探索的好奇。在全天候被監控成長的孩子,一定每事問,事無大小,不敢自作主張,習慣依賴大人,必定尋求意見或批准,溫室小花被小心翼翼栽培出來,可是,一定經不起風吹雨打。
美國權威雜誌《大西洋月刊》二○一五年四月號的封面專題為《被過度保護的孩子》,《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的音頻編輯總監漢娜.羅森(Hanna Rosin)揭示一個驚人的家教現實時說:「家長甚至政府以安全之名給予孩子過度保護,已經將獨立、冒險和探索精神剝離,然而,孩子並沒有因為這樣變得更安全,好心做壞事的成人讓孩子的心智更脆弱。」漢娜一直關心青少年的身心意志成長,她曾經做過一個「垃圾遊樂場」的專題研究,這個遊樂場的概念風靡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英國,代表鼓勵孩子冒險和探索、培育勇氣與果敢的教育理念。近年,這種理念的遊樂場再次在英國復甦,漢娜探訪的「垃圾遊樂場」透過廢物利用,孩子們在玩舊輪胎,玩鎚子和各種尖銳的工具,他們在操場上燃起火堆等。其實,筆者在二○○三年訪問澳紐教育時,親眼看到校園內外的小孩,有親師遠遠在場,獨自去玩澳門家長視為非常高危的遊樂設施,遇上跌倒或輕微擦傷,父母真的袖手旁觀,容讓孩子自己應變處理。
當然,在所有非常保護小孩的家長,一切遊戲都可以理解成「危險」,而 對於孩子來說僅僅可能是「冒險」。其實,冒險和危險也許是一字之差,亦可能是一念之差。今天澳門的孩子越來越缺少冒險的體驗,被允許自由活動的地理空間大幅縮小。但是,孩子躲在自己的手機世界,雖然沒有身體的即時危險,但是,心靈上或精神上的危險也許更甚。
看看我們的直昇機家長,天天自駕接送孩子上下學,期間,尤其是在名校區,一定是大塞車,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把私家車停在學校門前才讓孩子上下車。再看,澳門政府過度保護學生,遇上紅色及黑色暴雨,非高等教育所有階段全面課,又或是颱風天懸掛三號風球,小幼教育全部停課。
也許,普羅家長都得了恐懼症,每每在報紙及社交媒體看到相關報導,就非常敏感。如前星期,在馬來西亞,就有一個小童在家的沙發蹦蹦跳,不慎倒在玻璃製茶几上,被破裂的玻璃片插穿心肺,馬上身亡。這些罕有的兒童意外傷害事故、綁架拐賣兒童犯罪、兒童性侵事件等負面資訊持續在媒體上衝擊著家長的視線,令家長們憂心忡忡,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現代父母傾向無時無刻看顧著孩子,就算給孩子手機都是為了能隨時監控到孩子的狀況。
沒有經歷過冒險的孩子,孩子長大後更不懂得應付危險
筆者小時候澳門的遊樂設施非常貧乏,除了學校以外,就只有二嚨喉公園,可是,這唯一的公園實在離家太遠,只好經常留在學校玩盪鞦韆、滑梯、搖搖船。慢慢長大,覺得一點挑戰性都沒有,於是,改為爬樹、去松山防空洞尋幽探秘,又或是租單車沿賽車跑道繞圈,在轉落電力公司旁「髮夾彎」的斜坡會鬆開手掣,任單車直衝,非常刺激。童年時,父母為口奔馳,那有時間做直昇機家長,正因為有這樣的自由任性的空間,我輩才經常在跌破頭、擦損手腳,流一點血亦視作等閒,我輩不少人在天生天養中茁壯長大。
沒有經歷冒險的孩子,會失去探索的自豪感和獨立精神,而這份探索精神正是孩子一受用無窮的社會資本,是獨立、自信、安全感的內在源泉。紐約市立大學的心理學和地理學教授羅傑.哈特(Roger A. Hart),是著名爭取兒童權利的學者,曾與英國BBC合作,拍攝「兒童地理」紀錄片,記錄了在同一個英國小鎮,七十年代的孩子和千禧年代的孩子完全不同的童年生活。哈特發現一九七二年的孩子,熱衷於花大量的時間去發現和創造自己理想中的風景,深深沉醉於自己的想像力之中,比如發現一個樹洞、用小石頭和樹葉造個河邊小屋等,而父母對於孩子們的這種想像力和探索欲望往往所知甚少。到了二○○四年,哈特再次來到這個小鎮進行跟蹤調查時,發現孩子不再擁有父母曾經體驗過的自由,他們的活動空間就是自家後院,並且不超出父母身邊兩百碼的距離。美國波士頓大學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研究發現,缺乏自由冒險的童年經歷,孩子更容易變得抑鬱、自戀、缺乏同情心和害怕長大。
沒有經歷冒險的孩子,會失去克服恐懼和風險管理的能力。須知道,今天的成人世界,無論是家事、職場、甚至投資等都要懂得及早做好風險管理。著名兒童安全及遊戲研究專家、德州大學教育學榮譽教授喬伊‧弗洛斯特(Joe Frost)說:「合理的冒險對於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許多家長往往過於為孩子操心,甚至強行為他們做種種決定,認定孩子無法管理自己的風險,但是,這其實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更不符合孩子的成長自然規律。」
挪威皇后毛德大學兒童早期教育系教授艾倫.申士德(Ellen Sandseter)二○一一年在全球權威學術期刊《進化心理學》上發表的《從進化視角看兒童的冒險玩耍——刺激性經驗的反恐懼影響》一文時總結說:「孩子有嘗試危險和刺激的天然心理需要。在非常的冒險性刺激中,孩子們起初是被嚇壞了,但隨後就能夠克服這樣的恐懼。」也許,不少家長就被一開始的不確定狀況嚇壞,何來會允許孩子繼續冒險呢?申士德教授創設了很多兒童遊戲,亦與孩子及家長一起冒險去玩,總結出孩子會於適當的冒險中茁壯成長,能養成獨力決定、而承擔後果的責任感會練就出解難智慧。
目下的澳門兒童遊樂場,算是比我輩兒時要冒險多了,諸如大家會看到有幾層樓高的旋轉滑梯、攀爬繩網等。可是,礙於現在的安全標準,冒險程度還是很低,這樣的遊樂場千篇一律,不能給孩子喜感,不能激起他們持續探索的意欲,更不用說要成就他們的膽識與毅力。所以,最後許多孩子都躲在手機的虛擬世界冒險犯難,補償沒有實體冒險的心理需要。
別讓孩子變成「飼料雞」
目下不少孩子被寵壞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飯來張口,只愛一機在手。慢慢,我們的孩子就成為農場的「飼料雞」,只能困在籠裡啄食父母師長給予的食物與知識。要想孩子練就成自力更生的「走地雞」,從今天開始,信任孩子,放手放養他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